袁甲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袁甲三(1806~1863.8.8)字午橋,諡號「端敏」,袁耀東次子,是項城袁氏家族中第一位以科舉功名(進士)入仕的人,也是第一位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員,為袁世凱叔祖。最高官職是漕運總督兼江南河道總督,提督八省軍門。因為他的功勞,曾祖父袁志恭、祖父袁九芝、父親袁耀東,都被朝廷追封為一品。母親郭氏、原配妻陳氏、續妻陳氏也都被追封為一品誥命夫人。 本 名 袁甲三 別 稱 袁午橋,端敏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項城 出生時間 1806年 去世時間 1863年8月8日
青少年仕途
袁甲三自幼聰慧,讀書刻苦。他七歲入學,八歲的時候曾偷偷寫了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文章,袁耀東見後很感詫異,認為「孺子可教」。可惜,袁耀東四十多歲就因病去世,沒能看到這個兒子「功成名就」。袁甲三「家貧,刻苦勵學,以慰母志」(《端敏公集·禮部議奏入祀鄉賢祠折》),十四歲與長兄澍三同補縣學,中秀才後,加入「勤工儉學」行列,在項城望族高崍雲家當家庭教師。高家世代書香,「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袁甲三在此受益甚多。 袁甲三二十二歲得廩生功名,三十歲中舉人,三十一歲(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終於考中進士。而後,順利步入官場,先後在京擔任禮部主事、充軍機章京,累遷禮部郎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擔任御史、給事中。
彈劾上司
他性格剛毅,敢言直諫。他曾彈劾廣西巡撫鄭祖琛「慈柔釀亂」,彈劾江西巡撫陳阡「賄賂交通」。這兩個巡撫也因袁甲三的彈劾而被朝廷罷免。戶部提出恢復捐官制度,袁甲三亟陳利害,朝廷不得不收回成命。 清道光三十年(1850),宣宗皇帝駕崩,文宗奕詝即位,年號咸豐。袁甲三被升任為江南道監察御史、掌兵科給事印(負責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糾彈官吏)。咸豐元年(1851),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南河豐北決口,上疏極論時事,皆切中利弊。 咸豐二年(1852),列款奏劾定郡王載銓「賣弄橫勢,擅作威福」,彈劾刑部侍郎書元「貪鄙險詐,諂事載銓」(詳見附錄)。宣宗皇帝接到袁甲三的奏疏,親自接見他,讓他「明白回奏」載銓的情況。經朝廷查證,袁甲三所奏都是事實,於是載銓被免去侍衛大臣職務並被罰去王爺的三年俸祿,書元及刑部尚書恆春降職。此事當時震動朝野。
安徽團練防剿
咸豐三年(1853年),起義的太平軍、捻軍聲勢日大,工部侍郎呂賢基被派去安徽辦團練防剿事宜,他奏請讓袁甲三同去「幫辦軍務」。時當廣東太平軍攻陷了鳳陽府,占領了臨淮關,接連攻克蒙城、懷遠以後,又由亳州、滁州窺視河南。袁甲三採取先穩定軍心民心的辦法,成功平息了潁州因漢回糾紛焚殺圍攻府衙事件。
升任兵部侍郎
當年秋,兵部侍郎、漕運總督周天爵卒於亳州,詔命袁甲三繼任統帥軍隊。在這之前,周某曾奏報說,蒙城、亳州的捻軍,合五十八捻為一大股,設有四大天王等名目,不可急剿。周某死後,袁甲三到亳州的王市集時,兵勇已散,民無鬥志。袁甲三急忙召集散兵游勇,整頓團練,凝聚軍心,占據要隘,結果在高公廟首戰告捷。皇帝下旨命袁甲三接辦剿「匪」事宜,加三品銜,署安徽布政使。袁甲三向朝廷上疏推辭說,擔任布政使職務後,政務繁雜,無法指揮軍隊打仗。朝廷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就讓他專門辦理剿辦安徽捻軍的事。後來他又在標里舖打了個大勝仗,活捉了捻軍首領鄧大俊,俘虜捻軍二千多人。 這年十月,安慶太平軍占領桐城後不久,又攻陷舒城,呂賢基戰死。朝廷想讓袁甲三移軍桐城,袁甲三急忙上疏說:「捻軍首領張茂盤踞在懷遠、蒙城之間,正想進攻廬州(合肥),請先駐軍蒙城和亳州,聲援各州。」 捻軍聚集雉河集,袁甲三令縣丞徐曉峰擊破之,擒捻軍首領孫重倫。分兵擊敗臨湖鋪竄匪,擒捻軍首領宮步雲、馬九。令游擊錢朝舉、知縣米鎮攻懷遠,大破之,張茂負傷逃走。
平定太平軍
十二月,太平軍果然攻陷廬州(合肥),巡撫江忠源戰死。袁甲三上疏彈劾陝甘總督舒興阿「擁兵坐視」,舒興阿被免職。 咸豐四年(1854),袁甲三入據臨淮,屬安徽剿捻的北路軍。不到一年,皖北捻軍被他各個擊破。朝廷褒獎,破格擢升他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這時他最關心的是廬州收復問題,認為「廬州居江北腹地,又旁陷十餘州縣……廬州不克,不特江北各路防兵為所牽制,楚師東下亦不能急搗江寧。」但是中路軍首領和春、福濟「師老兵疲,急難奏效」,諭旨卻讓他與和春、福濟「聯銜具奏」,「詳細酌度辦理」。 在淮北官員的任用上,和春、福濟二人與袁甲三意見不合,二人上疏舉劾袁甲三:「堅執己見,無從會銜」,誣告他「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截餉銀,冒銷肥己」。朝廷聽信了和春、福濟的奏報,命袁甲三回北京交兵部「嚴加議處」,袁甲三在淮北很得軍民心,他離開的時候,挽留他的百姓把路都堵住了。
暫遇低潮
袁甲三到京不久,即被革職。 咸豐五年(1855)五月,袁甲三向督察院申訴說:和春他們說我擅截餉銀等罪名,都是誣陷的。因為在鮦城戰役(咸豐四年)後,我曾經責怪和春他們「置不應援」。今年又因為他們攻打廬州失敗,彈劾過他們。他們懷恨在心,所以捏造流言蜚語誣陷我。督察院接到袁甲三的申訴,就向咸豐文宗皇帝作了匯報,文宗命兩江總督怡良秉公查辦。 袁甲三離開皖北不久,捻軍首領張洛行又把安徽、河南各部捻軍聯合在一起,聲勢更加浩大,老百姓也飽受戰亂之苦。懷遠縣的老百姓胡文忠,賣掉自己的女兒作路費,徒步走到京師,請求都察院讓袁甲三回安徽鎮守,因為他的狀紙沒有被都察院接受,就懷揣狀紙上吊自殺了。言官給事中孫觀、御史曹登庸、宗稷辰等,先後上疏說:「袁甲三在臨淮剿辦有方,地方才因此得到安寧。」兩江總督怡良、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浙江巡撫何桂清,也紛紛上呈奏章,請求「仍起甲三視師」。經各方查證,和春、福濟指責袁甲三的種種罪名,確係誣告。袁甲三才得以平反並被重新起用。
重新被起用
咸豐六年(1856),袁甲三受命協助河南巡撫英桂剿辦河南捻軍。他先到歸德(今商丘)召集舊部與捻軍對壘,三戰三捷,一舉瓦解了捻軍對亳州的包圍。然後在燕家小樓殲滅捻軍幾萬人,俘虜了捻軍首領蘇天福,只有張洛行一個人逃跑了。對此,朝廷特詔嘉獎,命以三品京堂候補。 後來張洛行又糾集潰散的捻軍進攻潁州,失敗後再度占領雉河集。咸豐七年(1857),袁甲三的軍隊先後消滅了王、鄧、宋、姚幾股捻軍,殺死捻軍首領李寅等100多人,被升任為太僕寺卿,賞戴花翎。勝保督師攻張洛行於正陽關,久不下,奏請袁甲三合剿,袁甲三令部將朱連泰、史榮椿攻韓圩,克之。
咸豐八年(1858),與勝保一起解固始之圍,收復六安。史榮椿破捻軍於銅山,斬其首領孫大旺。移軍宿州,襲取王家圩,誅首領王紹堂等,乘勝收復七圩。七月,受命代勝保督辦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恆偕總兵傅振邦大破捻軍於太和李興集,殲斃數千,逐捻軍出河南境,賜號「伊勒圖巴圖魯」。 咸豐九年(1859)正月,與勝保意見不合,屢被上疏參奏,故被召回京,入覲,面陳軍事。四月,上諭袁甲三為漕運總督。勝保因母親病故回籍丁憂時,袁甲三被升任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實授漕運總督。 咸豐十年,他進軍鳳陽,屢戰屢捷,朝廷嘉獎他調度有方,賜黃馬褂。這年秋天,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王公貴族都逃到熱河去了。袁甲三請求率兵北上,保衛北京,朝廷說臨淮是南北要塞,沒有批准。 咸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袁甲三督軍攻占捻軍堅守三年的定遠縣城,並派兵與多倫阿部同取廬州城。袁甲三知道自己帶領的軍隊不是嫡系,又無用人和籌餉的實權,與自成一派的湘軍、皖軍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他雖然屢戰多勝,但壽州失陷仍有誣言上達。這使他處事更加謹慎,長子袁保恆作戰勇敢,就從不准他與別的將士爭功。 多年戎馬生涯,袁甲三已積勞成疾,全身麻痹。他先請假休養,後病勢劇增,又請開缺回籍。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但是所下諭旨卻說:「前因壽州失陷,袁甲三與翁同書共辦一事,且有督辦軍務之責,降旨交部嚴加議處。維念該大臣督辦安徽軍務三載,時值艱危,竭力支持,一切尚屬穩練,該部所議袁甲三應得革職處分,著(着)加恩寬免」。 袁甲三住在陳州(今淮陽縣)家中養病期間,捻軍兩次進攻陳州。當時袁甲三的病已非常嚴重,他就在病榻上向守衛陳州的將吏傳授破敵方法,結果捻軍兩次進攻陳州都沒有成功。同治二年(1863)六月二十四日,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歲。同治皇帝賜諡號「端敏」,葬於淮陽西關並設專祠祭祀,後又在他率兵作戰過的臨淮、淮安建專祠。有《端敏公遺著》傳世。
身後事
淮陽袁甲三墓,屬「懸棺」。屍體於「文革」期間被紅衛兵從墓中「請」出示眾,墓中隨葬品,據說被村民換回十三台手扶拖拉機。
清史稿記載
袁甲三,字午橋,河南項城人。道光十五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充軍機章京,累遷郎中。三十年,遷御史、給事中,疏劾廣西巡撫鄭祖琛慈柔釀亂,又劾江西巡撫陳阡賄賂交通,皆罷之。戶部復捐例,疏請收回成命。咸豐元年,粵匪起,南河豐北決口,上疏極論時事,皆切中利弊。二年,粵匪竄湖南,疏言:「總督程矞採為守土之臣,責無旁貸。若復令賽尚阿持節移軍,誠恐諉過爭功,互相掣肘。請命賽尚阿回京,專責程矞采便宜行事,如有疏虞,按律定罪。」並言:「湖北巡撫龔裕聞賊入境,託疾乞休,尤宜嚴懲,以昭炯戒。」又列款奏劾定郡 王載銓賣弄橫勢,擅作威福,及刑部侍郎書元貪鄙險詐,諂事載銓狀,詔詰載銓所收門生實據,疏請飭呈出所繪《息肩圖》,事皆得實。載銓坐罰王俸,奪領侍衛大臣兼官,書元及尚書恆春降調,題圖者降謫罰俸有差。於是直聲震中外。
三年,命赴安徽佐侍郎呂賢基軍務。粵匪陷鳳陽府,踞明淮關,煽動土匪,連陷蒙城、懷遠。甲三至軍,疏言:「賊勢未遽北犯,請飭諸臣勿涉張皇,急圖制賊。」命權廬鳳道。漢、回相閧,圍潁州,遣兵解散,誅首亂,事即定。會漕運總督周天爵卒於亳州,命代領其軍。時土匪合五十八捻為一,勢甚張。甲三至王市集,收散勇,整民團,擊賊高公廟,破之,加三品卿銜。命署布政使,疏辭不赴,請專治兵事,允之;命專剿捻匪,破賊標里舖,擒其渠鄧大俊。鄉團先後擒獻者二千餘,悉置之法。
十月,粵匪由安慶竄踞桐城,尋陷舒城,呂賢基死之。上命移軍桐城,甲三疏言:「捻首張茂踞懷、蒙間,窺廬郡,請先赴蒙、亳為諸郡聲援。」時捻匪麕聚雉河集,甲三令縣丞徐曉峰擊破之,擒賊渠孫重倫。分兵擊敗臨湖鋪竄匪,擒賊渠宮步雲、馬九,並其目數十人。令游擊錢朝舉、知縣米鎮攻懷遠,大破之,張茂負傷遁。十二月,賊陷廬州,巡撫江忠源戰歿。甲三劾陝甘總督舒興阿擁兵坐視,褫其職;並請撥兵防壽卅、六安以杜旁擾。 四年二月,粵匪陷六安,竄蒙城,甲三進搗蒙城。賊走永城,甲三恐其趨宿、徐,阻糧道,急躡之,賊已濟河,不及而還。賊尋復南竄,連敗之潁州、正陽關,餘賊退六安。還軍蒙、亳剿捻匪,搗臨湖鋪,進逼雉河集。賊空巢誘官軍,甲三偵知,盡泊船南岸,令知州張家駒陣河干,參將朱連泰、李成虎敗賊馬家樓,迫之渦河,殲賊殆盡,遂破義門集,捻首張捷三遁去。
甲三移屯臨淮,地數被兵,比戶凋敝。既至,討軍實,撫殘黎,眾皆樂為之用,超擢左副都御史。疏言:「皖軍以克復廬州為急,宜出偏師赴南路斷賊接濟。」尋以賊陷和州,窺江浦,將北竄。分遣將扼關山,赴滁河鳩團練為聲援。十月,北路捻匪復熾,令張家駒、朱連泰率軍破之於寺覺集。粵匪踞烏江,令廬鳳道張吉第擊敗之。賊夜結五壘於駐馬河,乘其初至薄之,殲擒甚眾。令參將劉玉豹、舉人臧紆青規桐城,連奪大小關,擊走廬江援賊。紆青戰甚銳,進攻桐城西門,賊由安慶、潛山來援,城賊出應之,紆青戰死,玉豹收餘眾退保六安。
五年,疏陳軍事,略曰:「北路以臨淮為要,正陽次之。臣駐臨淮,牛鑒扼正陽,以防賊北渡。廬州為中路,和春、福濟師老力疲,久攻不下。西路蘄、黃無處非賊,兵力過單。東路沿江針魚嘴、西梁山,賊船賊壘,來去無常。張光第等分軍進攻,然無水師夾擊,終難收效。目下悍賊力爭江路,群聚上游,廬州有機可乘,請益厚兵力,分扼廬城東南,或增兵並剿舒、巢,俾其應接不暇,庶可一鼓而下。」
時淮北官吏,甲三欲有更調,和春、福濟意不合,甲三專奏,詔仍飭會銜。於是和春、福濟疏劾甲三堅執己見,並劾其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裁餉銀,冒銷肥己。召回京,部議褫職。甲三呈訴被誣,下兩江總督按治,事得白。甲三在淮北得軍民心,其去也,軍民泣留者塞道。未幾,捻首張洛行勾結皖、豫諸捻,勢益熾。懷遠民胡文忠鬻子女,徒步京師,控都察院求以甲三回鎮,格不達,懷狀自縊。言官孫觀、曹登庸、宗稷辰先後疏請起用;疆臣怡良、吉爾杭阿、何桂清亦交章論薦。
六年二月,命隨同英桂剿捻河南。甲三赴歸德,招集舊部,三戰三捷,進解亳州之圍,毀白龍王廟砦,破燕家小樓賊數萬,直搗雉河集,擒蘇天福,洛行僅身免,特詔嘉獎,命以三品京堂候補。洛行尋復糾黨犯潁州,擊走之,又踞雉河集。七年,平王、鄧、宋、姚諸圩,誅捻渠李寅等百餘人,授太僕寺卿,賜花翎。勝保督師攻張洛行於正陽關,久不下,奏請甲三合剿,令部將朱連泰、史榮椿攻韓圩,克之。八年,偕勝保解固始之圍,復六安。史榮椿破捻匪於銅山,斬其渠孫大旺。移軍宿州,襲賊王家圩,誅賊首王紹堂等,乘勝復七圩。七月,命代勝保督辦三省剿匪事宜。張洛行方踞陳家莊,擊走之,分兵復豐縣。未幾,蒙、亳諸捻入歸德,窺周家口,甲三令子保恆偕總兵傅振邦馳援。賊遽趨西北,逼開封,振邦追賊,及之太和李興集。保恆集團勇扼橋口,馬步合擊,大破之,殲斃數千,逐賊出河南境,賜號伊勒圖巴圖魯。疏言:「兵分則勢孤,合則勢盛。捻匪踞地千餘里,臣兵不過數千,不能制賊死命。請敕各督撫合力大舉,為掃穴擒渠之計。」
九年正月,擊張洛行於草溝,破其巢,追至沱河,多溺水死,復擊之雙渡口,洛行泅水免。勝保與甲三意不合,屢疏詆之,詔斥「甲三督剿半載,但防徐、宿,不搗賊巢,日久無效」。召回京,入覲,面陳軍事。四月,命署漕運總督。尋勝保以母憂歸,命署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實授漕運總督。進攻臨淮關,軍南岸,斷其糧道,降捻內應,斬關而入,生擒賊首顧大隴等,遂克之。
十年,進規鳳陽,屢戰皆捷。鄧正明以府城乞降,張元隆猶據縣城,誘出誅之,並誅悍賊三百餘人。未匝月,拔兩城,詔嘉調度有方,賜黃馬褂,命其子保恆赴軍差遣。 捻匪陷清江浦,窺淮安,令道員張學醇擊走之,乘勝復全椒。粵匪陳玉成來援,分擾滁州,令李世忠夾擊走之。是時江北無統帥,揚州叛將薛成良擁眾剽掠,亟發舟師扼高、寶諸湖。成良走依李世忠,甲三責以大義,即縛獻成良,斬之以徇。令保恆合總兵張得勝、副都統花尚阿各軍圍定遠,陳玉成糾眾來援,會合捻匪撲鳳陽,據九華諸山,連營數十里。城中食且盡,甲三令參將黃國瑞潛率銳卒四百夜薄九華山,躍入壘,城上發炮應之,賊大亂,棄營走,圍乃解。
是年秋,英法聯軍入京師,車駕幸熱河,甲三請率兵入衛,詔以臨淮為南北筦鑰,止勿行。和議定,條上四事,曰:慎採納,節糜費,精訓練,選將才,下所司議行。復疏請還京,泰西諸國欲助兵討賊,甲三力陳非策,皆報聞。十一年,張洛行屯聚渦河北,令李世忠擊走之。 練總苗沛霖者,鳳台諸生,健猾為閭里雄。以團練功累擢川北道,加布政使銜,然不冠服,令其下稱「先生」。所平賊圩輒置長,收其田租。緣道設關隘,壟斷公私。渦河、澮、潁之間,跋扈自恣。甲三屢羈縻之,用以牽制捻匪。勝保尤信用沛霖,沛霖亦深與結納,內懷反側,憚威不敢猝發。至是藉口其練勇被害,據懷遠,圍壽州,巡撫翁同書為所劫持,殺壽州團練徐立壯;囚孫家泰,亦自盡,而壽州之圍仍不撤;遣其黨苟憬開犯河南,受粵匪封職,令練眾蓄髮,四出擾掠。於是詔褫沛霖職,命甲三會諸軍進剿,同書罷去,賈臻代署巡撫,復於潁州被圍。會張洛行大舉渡淮,甲三移軍擊之,洛行敗走。甲三屯長淮衛,解散沛霖屬圩二百餘處。十一月,保恆偕總兵張得勝等克定遠,粵匪遁走,進拔六合、天長。 同治元年,會克江浦、浦口,移軍會多隆阿軍攻廬州,克之。陳玉成走壽州投苗沛霖,執送勝保軍,誅之。於是勝保為沛霖乞恩免罪,責剿捻自效,佯奉命而倔僵如故。甲三策沛霖終為患,疏陳大勢,先剿群捻,次沛霖。薦李續宜撫皖,而自移師會僧格林沁軍擊捻匪,上報可。尋以病劇乞罷,允之。前因壽州失陷,部議革職,特詔寬免。
既受代,行至歸德,疏陳四事,請崇聖學;議政親臣專心國事;用人宜審;聽言宜斷:上嘉納之。復奏苗練終難就撫。二年春,沛霖復叛,圍蒙城,群捻助之,詔甲三在籍會籌防剿。臨淮軍苦飢乏。甲三奉命急籌接濟,乃倡捐募敢死士出間道,運至蒙城。捻匪兩犯陳州,甲三病已亟,榻前授將吏方略,擊走之。尋卒,優詔賜恤,諡端敏。擢其子保恆侍講學士,保齡內閣中書。陳州、臨淮、淮安並建專祠。後淮安請祀名宦,河南請祀鄉賢。
參考資料
1.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 :卷418, 12109頁《袁甲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