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袞服 |
袞服 |
中文名稱 :袞服 是 指 :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 別 名 :卷龍衣 用 途 :重大慶典活動的禮服 |
袞服 gǔnfú,簡稱"袞",古代漢人朝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
釋義
袞服 gǔnfú簡稱"袞",古代漢人朝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用的禮服。中國傳統的袞衣主體分上衣與下裳兩部分,衣裳以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為飾,另有蔽膝、革帶、大帶、綬等配飾。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皇帝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種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於裳,十二旒冕。親王上衣繪山、龍、華蟲、火、宗彝5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花紋。共9章,九旒冕。其實親王以下就不能被稱作袞服了,因為親王以下的冕服不繡龍,但明代都稱為袞冕。世子七章,八旒冕。郡王五章,七旒冕。朝鮮曾獲賜五章袞衣,後建文賜朝鮮以郡王爵服九章袞服,遂為定製。
圖案
- 十二章圖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據載,十二章圖案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即已成為天子禮服上的裝飾。
- 日、月、星辰稱為"三光",取其"照臨"之意。
- 山,能行雲雨,人所仰望,取其鎮重之意。
- 龍,變化無方,取其神。
- 華蟲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 宗彝,為宗廟祭器,繪虎、蜼二獸,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宗彝繪虎,是取其嚴猛,繪"蜼"(一種長尾猴),是取其智。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
-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潔。
- 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
- 粉米,即白米,取其潔白能養人。
- 黼作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斷之意;又有一說,按八卦方位,白為西方之色,黑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為八卦中的乾位,乾為天、為陽,故象徵剛健能斷。
- 黻形為"亞",一說認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說認為,是兩"己"或兩"弓"相背,取臣民背惡向善之意,亦取君臣離合,去就之理。
- 這十二間圖案,雖然古人釋意不盡相同,但都具有美化王權的政治意義。
文獻記載
按萬曆《大明會典》所記,明朝皇帝冠服制度中,以袞冕服等級最高。是皇帝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以及正旦、冬至、聖節、冊拜時服用的禮服。其制由冕(冠)、袞(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組成,飾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圖案)、大帶、革帶、玉佩、蔽膝、綬、中單相配,構成一套在特定場合服用的禮服。但這只是典制上的規定。事實上,明朝自英宗而後,皇帝服裝中還另有一種袍式的袞服,上面也飾有前述的十二章圖案。這種袞服與《大明會典》、《明史·輿服志》所載袞服制度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不取上衣下裳之制,而且在服用時不一定戴冕,雖腰圍革帶,卻不系蔽膝、玉佩和綬等其他裝飾物。有關這種袞服的情況,《大明會典》、《明實錄》、《明史》等文獻均失於記載,明清兩代的私人著述亦未言及。然其實例則有兩處可見:一為南薰殿舊藏帝王像。該畫像中,自明英宗始,明朝諸帝的着裝均為此種袞服。一為明定陵的出土文物。定陵出土明神宗朱翊鈞此種袞服共為5件。其中,刺繡品3件,均為紅色底料;緙絲品2件,底色為一紅一黃。袍服式樣、圖案構成均與南薰殿舊藏明朝帝王像相同。
- 由於文獻對此種袞服缺乏明確的記載,學術界對於此種袞服究竟屬於什麼性質的服裝存在着三種不同的認識:
- 一、認為這種袍式的禮服"雖有十二章紋,但不是袞冕服。……大抵在常服的基礎上加以十二章等用作為次於袞冕服而高於常服的一種禮服"。
- 二、認為這是皇帝的常服。
- 三、 認草帶前系蔽膝草帶後系佩綬冕上衣下裳中單大帶《大明寶典》是的袞冕服為是"明英宗改制後的袞服式樣"。
這三種看法,筆者認為均不甚妥當。因為,定陵出土的帶有十二章圖案的袍服,有的還保存有標籤,證明它們就是袞服。其中,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文物號W232)的標籤上墨書"萬曆四十五年……袞服……"。另一件紅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文物號W239)的墨書標籤書"萬曆四十五年袞服一套收口"。據此可以斷定,這種飾有十二章圖案的袍式禮服是皇帝的最高等級的禮服--袞服,而不是常服,亦不是次於袞服而高於常服的禮服。又,《大明會典》修定刊布的時間在明英宗之後(弘治、嘉靖、萬曆三朝明英宗畫象先後編修、續修和重修。其中,弘治《會典》於正德六年重校刊行,嘉靖《會典》未及刊布,萬曆《會典》於萬曆十五年刊行),但《大明會典》所載皇帝袞服卻非袍式,而是上衣下裳式的。據此,則從服飾的典章制度上講,明英宗時雖出現了袍式的袞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袞服並未被廢止和被取代。故此,認為此種袍式的袞服系明英宗改制後的袞服式樣的說法也是難於成立的。那麼,這種袍式的袞服在明朝皇帝的冠服制度中屬於什麼性質的禮服,它的服用場合是什麼,它與《會典》所規定的上衣下裳式的袞服又是什麼關係呢?
上衣下裳式袞服等級
- 第一,按照《大明會典》的記載,祭祀天地、宗廟時皇帝應服袞冕服,而文獻卻有皇帝祀天時服用黃袍的記載。朝鮮《李朝實錄·成宗康靖大王實錄二》:"戊申十九年(弘治元年,1488)閏正月……戊子……上曰:'聞皇帝法令嚴明,信乎?'思慎(朝鮮登極使盧思慎)曰:"然……先皇帝(指憲宗朱見深)或於用人間以私意,今皇帝(指明孝宗朱佑樘)則銓注登庸一出於正。又性不喜寶玩之物,雖風雪不廢朝會,臨群臣皆以喪服。惟祀天祭用黃袍……。"又 , 同書《中宗大王實錄二章福壽如意袞服六》:"戊子二十三年(嘉靖七年1528)……三月……丙申,正朝使洪景霖復命。上引見。問曰:'中原有何奇也?'景霖曰:'正月十三日天子行祀天祭,十四日設慶成宴。'……上曰:'皇帝(指世宗朱厚熜)冠帶何如?'景霖曰;'祀天祭時則黃袍,常時則黑袍而黃色胸背矣。'"以上記載為朝鮮使臣親見親述。且按《大明會典》所記皇帝袞服的顏色,洪武十六年定製"玄衣黃裳",自洪武二十六年始改制為"玄衣糹熏裳",到嘉靖八年又重恢復為洪武十六年所定的"玄衣黃裳"之制。⑩前引兩例,一在弘治元年,一在嘉靖七年,正是"玄衣獯裳"的袞服制度時期,黃袍與之相較,在顏色上反差頗大,故朝鮮使臣將二者混淆似不太可能。另外,袍式服裝與上衣下裳式的服裝在樣式上也不難區別。故此,朝鮮使臣的說法當是可信的。又,按《大明會典》卷45《禮部三·登極儀》及《明史·禮志·登極儀》所記,皇帝登極時當服袞冕御奉天殿。但明焦?《玉堂叢語》卷一《言語》則記載:"世廟登極之日,御龍袍頗長,上癢視不已。"當然,如上史料並沒有談到袍上是否飾有十二章圖案。但作為皇帝祭天、登極這樣明確規定須服袞冕服的盛大場合,是不可能服用沒有十二章圖案的常服的,如果不是常服,而是袞服,那麼這樣的黃袍或龍袍就應是飾有十二章圖案的袍式袞服。惟其如此,才符合明代的冠服禮制。
- 第二,明英宗之後雖然出現了袍式袞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袞服並未廢止,而是繼續被使用着。《明史·輿服志·皇帝冕服》有一段記載頗能說明這一問題。該書記:"嘉靖八年諭閣臣張璁;'袞冕有革帶,今何不用?'璁對曰:'按陳祥道《禮書》,古革帶、大帶皆謂之穢。革帶以系佩?,然後加以大帶,而笏?於二帶之間。夫革帶,前系?,後系綬,左右系佩,自古冕、弁恆用之。今惟不用革帶,以至前後佩服皆無所系,遂附屬裳要(腰)之間,失古制矣。'帝曰:'冕服祀天地、享祖宗,若闕革帶,非齊明盛服之意。及觀《會典》,載蔽膝用羅,上織火、山、龍三章。並大帶,緣用錦,皆與今所服不合。卿可並革帶系蔽膝、佩、綬之式,詳考繪圖以進。'又雲:'衣裳分上下服,而今衣恆掩裳。裳制如帷,而今兩幅。朕意衣但當與裳要(腰)下齊,而露裳之六章,何如?'已,又諭張璁以變更祖制為疑。璁對曰:'臣考禮制,衣不掩裳,與聖意允合。夫衣六章,裳六章,義各有取。衣自不容掩裳。《大明集禮》及《會典》與古制不異。今衣八章、裳四章,故衣常掩裳,然於典籍無所准。內閣所藏圖穧,蓋因官司織造,循習訛謬。今訂正之,乃復祖制,非有變更。'帝意乃決。因復諭璁曰:'衣有六章,古以繪,今當織。朕命織染局考國初冕服,日月各徑五寸,當從之。裳六章,古用繡,亦當從之。古色用元(玄)黃,取象天地。今裳用穟,於義無取,當從古。革帶即束帶,後當用玉,以佩綬系之。於下蔽膝隨裳色,其繡上龍下火,不用山。卿與內閣諸臣同考之。'於是,楊一清等詳議袞冕之服:'自黃虞以來,元(玄)衣黃裳,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其序自上而下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為裳之六章。自周以後浸變其制,或八章,或九章,已戾於古矣。我太祖皇帝復定為十二章之制。司制之官仍習舛訛,非製作之初意。伏乞聖斷不疑。'帝乃令擇吉更正。"從明世宗與張璁等君臣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皇帝上衣下裳之制的袞服仍在服用,且嘉靖初年的袞服仍在沿用着永樂三年所定的"玄衣八章"和"穟裳四章"的制度,只不過沒有用革帶,故佩、綬、蔽膝等裝飾物均附屬於裳腰之間。又,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13《禮部》"笏囊佩袋"條也間接地說明了這一情況。該條記:"凡大朝會時,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間,聲韻甚美。嘉靖初年,世宗升殿。尚寶卿謝敏行以故事捧寶逼近宸旒。其佩忽與上佩相糾結,賴中官始得解。敏行惶怖伏罪,上特宥之。"按前述可見資料,皇帝在服用袍式袞服時,並無佩、綬、蔽膝等裝飾,據此則嘉靖初年那次大朝會,世宗皇帝所服袞服當屬上衣下裳式的袞服。另外,明神宗定陵出土文物中,除了有袍式袞服外,還有黃素羅繡六章(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裳1件、紅素羅飾龍、火二章蔽膝2件、織金錦成料做成的綬2條(每條含大綬1件、小綬2件)、冕2頂、紅羅大帶2條,以及中單、玉佩等若干件,這又從實物的角度證實了袍式袞服與上衣下裳式袞服的同時並存情況。[1]
視頻
瀋陽故宮上新了!明清皇帝袞服首次亮相
參考資料
- ↑ 宋明清官窯瓷-明萬曆皇帝緙絲袞服,優酷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