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表現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表現型是中國地理學一個名詞術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表現型,一譯「表型」。有機體可被觀察到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特性,如形態和行為方面的特徵。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即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的表現形式。

在孟德爾雜交試驗中,孟德爾通過對豌豆植株的花色、莖高和種子形狀等7對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的遺傳規律進行研究,揭示出遺傳學的兩個基本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統稱為孟德爾遺傳規律。但是,孟德爾當時只是用「因子」、「性狀」和「特徵」等含糊術語來代表基因型以及表現型。直到1909年,丹麥遺傳學家約翰遜(Wilhelm Ludwig Johannsen,1857年—1927年)引進了「基因」這個概念來代替「因子」,還創造了「表現型」和「基因型」這兩個詞,分別用來表示生物個體的外貌和實際的遺傳類型。

表現型是一定環境條件下,特定基因型生物個體所表現出的性狀特徵,所以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因此,基因型控制着生物個體的表現型,是表現型的決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它與生物個體所處的特定的環境條件同時發揮作用,使得表現型呈現出多樣性。

正是因為這樣,在基因型相同的情況下,表現型可以不同。例如,基因型相同的藏報春在 25℃開紅花,30℃開白花;相同基因型的水毛茛的葉片在空氣中和水中呈現兩種不同的表現型。而基因型不同的個體之間,表現型也有可能相同。例如,雜合子的高莖豌豆基因型為Dd,純合子的高莖豌豆基因型為DD,但二者均顯示出高莖的表現型。

通過控制環境條件,達到控制表現型的目的,在人類防治遺傳病方面同樣可行。例如,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它是由一對隱性致病基因決定的,當體內有過量的苯丙氨酸時,人就會得苯丙酮尿症。假如在食物中控制苯丙氨酸,食用含苯丙氨酸的量對人體來說是最低維持量的食品,致病的基因型就不能起作用,這時的表現型就可以是正常的,所以臨床上可以通過食物療法來治療苯丙酮尿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