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表寒里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表寒里熱證

來自蒲城教育文學網的圖片

表寒里熱證,中醫病證名。表寒、里熱症狀同時存在。由外邪傳里化熱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內熱又感寒邪所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表寒里熱證

類別; 中醫病名

又稱; 寒包火

表現; 外寒內熱

病因病機; 素體熱盛或肺熱內蘊,復感風寒,內熱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內熱,又稱寒包火。

辨證要點

因外感風寒,故寒熱無汗,肢節煩痛,鼻塞身重,苔簿脈浮。內有蘊熱,熱鼓於上,則見心煩口渴咽痛;邪熱鬱閉於肺,肺氣失宣而見咳嗽氣急、痰黃粘稠;熱結於下,則尿黃便秘。苔黃脈數均為里熱之象。

臨床表現

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黃,舌邊紅,脈浮數或滑。

治法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劑

麻杏石甘湯加減。

常用中藥

麻黃、黃芩、桑白皮、石膏、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常見證型

表寒重里熱輕

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治法: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方藥:大青龍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薑、大棗。

表寒輕里熱重

汗出而喘,身熱或肌表無熱,不惡寒,口渴,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辛涼宣洩,清肺平喘。

方藥:麻杏甘石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表寒里熱同重

發熱惡寒並作,呈陣發性,發熱重,惡寒輕,兼見口微渴,心微煩,舌微紅。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風。

方藥:桂枝二越婢一湯加減。

常用藥:桂枝、芍藥、麻黃、甘草、大棗、生薑、石膏。

預防調護

加強身體鍛煉,增強免疫力。合理調配飲食,均衡營養,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暴飲暴食,少吃肥甘厚味,食宜清淡,宜適當多食新鮮菜蔬及水果,平時多飲白開水,或濃淡適宜的茶水,不酗酒,不熬夜。[1]

參考文獻

  1. 表寒里熱證,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