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補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補鐵

來自網絡的圖片

鐵元素是構成人體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缺鐵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和發育,最大的影響即是缺鐵性貧血,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表明,大約有50%的女童、20%的成年女性、40%的孕婦會發生缺鐵性貧血。補鐵是通過食物或專用營養劑為人體額外補充必須的、適量的無機鐵或有機鐵化合物,從而補充鐵元素以達到強身健體、預防或輔助治療疾病目的的過程。

目的

通過相關資料自測或到相關醫療機構就診從而確定機體缺鐵,根據本過程通過食物或藥物方法逐漸補充鐵元素,達到最終的治療或保健目的。

鐵元素

研究史 18世紀,Menghini用磁鐵吸附乾燥血中的顆粒,注意到血液中含有鐵; 1892年,Bunge注意到嬰幼兒容易缺乏鐵; 1928年,Mackay最早證明鐵缺乏是倫敦東區嬰幼兒貧血盛行的原因,她認為提供鐵強化的奶粉可緩解貧血; 1932年,Castle及其同事確證:無機鐵可用於血紅蛋白合成。

生理作用

1、組成血紅蛋白以參與氧的運輸和存儲 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血紅蛋白參與氧的運輸和存儲。由於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稱為缺鐵性貧血,一般缺鐵持續3~5個月時發生。

2、組成肌紅蛋白、腦紅蛋白 二者與血紅蛋白結構近似,是攜氧、儲氧球蛋白。

3、直接參與人體能量代謝

人體細胞內呼吸的氧化呼吸鏈中,很多酶是含血紅素鐵酶。美國高山人體能超常與每天攝入大量的鐵有關係。

4、對人體免疫系統有影響 人體內的鐵無論是缺乏或過量都會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威脅,只有正常含量的鐵才能保證人體健康。

吸收代謝

成人體內鐵的總量約為4-5g,其中72%以血紅蛋白、3%以肌紅蛋白、0.2%以其他化合物形式存在;其餘則為儲備 鐵,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於肝臟、脾臟和骨髓的網狀內皮系統中,約占總鐵量的25%。德國學者等於2000年發現了第三類攜氧球蛋白,腦紅蛋白。 食物中的鐵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動物肝臟、動物血、紅肉中主要是血紅素鐵,可直接被吸收,吸收率高;植物性食物中主要是非血紅素鐵,主要以Fe(OH)3絡合物的形式存在,在胃酸作用下,還原成亞鐵離子,再與腸內容物中的維生素C、某些糖及氨基酸形成絡合物,在十二指腸及空腸吸收,所以維生素C可以促進食物中非血紅素鐵的有效吸收。

鐵在體內代謝中可反覆被身體利用。一般情況下,除腸道分泌和皮膚、消化道及尿道上皮脫落可損失一定數量外,幾乎不存在其它途徑損失。 膳食中存在的磷酸鹽、碳酸鹽、植酸、草酸、鞣酸等可與非血紅素鐵形成不溶性的鐵鹽而阻止鐵的吸收。胃酸分泌減少也影響鐵的吸收。 鐵的平衡 鐵的平衡是指一種穩定的狀態,即從膳食中吸收的鐵既可能補充機體實際丟失的鐵又可滿足機體生長(和懷孕)的需要。鐵的平衡依賴於鐵吸收、鐵轉運和鐵儲存的共同協調。

機體有三種獨特機制以保持鐵的平衡及預防體內的缺乏和過分蓄積。

⑴反覆利用紅細胞分解代謝中的鐵。鐵在體內生物半衰期在成年男子為5.9年,成年女子(絕經期前)為3.8年。 ⑵根據體內鐵營養狀態調節腸道內鐵的吸收。

⑶增加獨特的儲存蛋白——鐵蛋白可儲存或釋放以滿足額外鐵的需要,如在孕期後1/3。

機體內穩態機制在多方面協調鐵的需要、利用和儲存以保持這種平衡。體內基本鐵丟失有一半是胃腸道中脫落細胞和血的丟失,血紅蛋白的水平可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這種基本丟失。同樣血紅蛋白水平也可影響經月經丟失的鐵量。血紅蛋白下降並發展為缺鐵性分血時可有效減少體內基本丟失及月經鐵丟失。當體內嚴重貧血或鐵過多時也減少或增加皮膚鐵的丟失。腸道中鐵的吸收主要取決於體內鐵營養狀態和膳食的特性(鐵的含量、形式及生物利用)。從調節機制上在體內大多數細胞中,調節是在轉錄後的水平上,經鐵調節蛋白(1RP8)和轉鐵蛋白受體及鐵蛋白H和I鏈的mRNA—3』或5』端utr中的鐵響應元件IREs來調節鐵的轉運和儲存。紅細胞鐵需要量高,其調節也是在轉錄水平上,在調節上可優先於其他細胞的轉錄後調節。[1]

參考文獻

  1. 補鐵,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