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題羅浮 葛長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行香子·題羅浮是一首描寫山中風物與生活的詞。詞的上片寫羅浮山洞府蒼苔滿洞,人跡罕至,占儘自然景致之勝;下片寫詞人枕拳臥革,遺世獨立,與鳥獸相親,和山麋野鹿同眠。
原文
葛長庚〔宋代〕
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樓高處,夜夜啼猿。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
細草如氈。獨枕空拳。與山麋野鹿同眠。殘霞未散,淡霧沉綿。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
譯文
滿洞長着碧綠的苔錢,獨得自然景致之勝。笑桃花隨着溪水飄至晴川。羅浮山上石樓的高處,夜夜都能聽到猿猴哀啼。夜晚寂靜,獨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
細草如毛氈般柔軟,獨自枕拳躺臥其間,與山麇野鹿同眠。天亮時殘霞還未消散,淡霧綿綿不盡。羅浮洞府晉時才有人來,唐堯時才開,偽劉稱漢時方顯。
賞析
「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桃花流落晴川。」滿洞蒼苔,可見歷時已久,人跡罕至。苔雖形如錢,只能點綴風煙。但它代表了一種清貧自賞自然超俗的情趣。古洞蒼苔,高人逸士獨來獨往,片片桃花隨溶溶川水流出,向人間傳送出一絲洞天的消息。世外人並不知道此處別有桃源仙境,故「笑」之,笑桃花多情,笑世人無識。「石樓高處,夜夜啼猿。
「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唯有空山聲聲猿啼,使人警省。此時此地,修道之人,靜坐默想,獨觀雲月,擁抱宇宙,體悟宇宙奧秘,直觀生命真諦,自得其樂,意靜神旺。這幾句將道家山中生活的自然環境與辭別塵世,靜處修煉而至內心聰慧的生活情趣勾畫了出來。所謂「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實際上寫的是消除塵念的修煉過程。開始猶存世念,如行雲蔽月,繼而虛室生白,表里空一,終而至人無己,湛然空明,如片雲除盡,空中唯皎皎孤輪。
「細草如氈,獨枕空拳。與山麋野鹿同眠」,這幾句寫「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山中生活。在這種時空的交錯中,人似乎回到大自然中,回歸到太古時代,枕拳臥草,幕天席地,遺世獨立,鳥獸相親,沒有榮辱得失,沒有人我差別,甚至沒有人與物的差別,一切均與自然相融。
「殘霞未散,淡霧沈綿。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又是一天開始了,晨霞未收,群峰淡霧綿延不盡,千姿百態,山中風光,洞中歲月,自有一種綿綿不盡、長久不變的實在感,顯示出大自然永恆的風貌。結尾三句寫羅浮山的悠悠歲月,顯示出山中人「不知魏晉,無論漢唐」的優越感,山中人在寂寞之中感受着精神上的超脫和欣慰。
總之,這首詞將山中風光的悠長,洞中歲月的灑脫,自然的美好和永恆,以及擺脫人世負擔後的輕鬆,一一展示出來,富有野趣。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葛長庚,自號白玉蟾。據《羅浮志》卷四,白玉蟾常往來於羅浮、武夷諸山修道,為了描繪自己在羅浮山中侶麋鹿、眠白雲的瀟灑生活,於是詞人寫下了這首《行香子》。
簡析
《行香子·題羅浮》是一首描寫山中風物與生活的詞。詞的上片寫羅浮山洞府蒼苔滿洞,人跡罕至,占儘自然景致之勝;下片寫詞人枕拳臥革,遺世獨立,與鳥獸相親,和山麋野鹿同眠。全詞境界奇美,情調輕鬆,寫仙而不流於荒誕,將山中風光的悠長、洞中歲月的灑脫、自然的美好和永恆以及擺脫人世負擔後的輕鬆,一一展示出來,富有野趣。
葛長庚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長庚,世稱紫清先生。北宋瓊管安撫司瓊山縣五原都顯屋上村(今海南省瓊山縣石山鎮典讀村)人。書法善篆、隸、草,其草書如龍蛇飛動;畫藝特長竹石、人物,所畫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於詩詞,文詞清亮高絕,其七絕詩《早春》被收入傳統蒙學經典《千家詩》。所著《道德寶章》(又稱《老子注》),文簡辭古,玄奧絕倫,獨樹一幟,被收入《四庫全書》。其他著作有《海瓊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錄》、《羅浮山志》、《海瓊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歷史上第一位在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名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