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倚劍且勿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行路難·倚劍且勿嘆》 |
![]() |
作品名稱: 《行路難·倚劍且勿嘆》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 詩 作 者:王偁 |
王偁永樂初(1403年)被引薦至京,授翰林檢討。成祖命翰林院學士解縉等主持編修《文獻大成》(後改名《永樂大典》)王偁任副總裁。偁學問淵博,文章雄偉,解縉十分推重,視為知交。偁最工詩,他與閩中林鴻等人開創「晉安詩派」(即閩派),是閩中十才子之一。
詩詞正文
“ | <倚劍且勿嘆,聽我《行路難》。
世途反覆多波瀾,焦原九折未為艱。 君不見漢謠斗粟歌未闌,長門一夕秋草殘。 骨肉之恩尚如此,何況他人方寸間。 又不見絳侯身榮應系獄,賈生終對長沙鵩。 功成更覺小吏尊,才高寧避明時逐。 所以赤松子,遠赴中林期。 誰能吳江上,見笑鴟夷皮。 驪龍有珠在滄海,勸君逆鱗勿嬰之。 子推介山下,屈原湘水湄。 當時枘鑿自不量,至今憔悴令人悲。 行路難,難為言。 滄浪一棹且歸去,長安大道橫青天。 > |
” |
— <《行路難·倚劍且勿嘆》>,<詩詞名句網> |
作者簡介
王偁一作王稱,字季平,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慶元年間(1195-1200)為吏部郎中,後任承政郎、龍州知州,最後官至直秘閣。致力於史學,搜羅北宋九朝事略,撰成史書《東都事略》130卷。另著有史書《西夏事略》。
王偁編撰的《東都事略》是一部紀傳體北宋史,記載從太祖趙匡胤至欽宗趙桓共9朝的歷史[2]。全書130卷,其中本紀12卷,太祖皇帝2卷,仁宗皇帝2卷,徽宗皇帝2卷,其餘太宗、真宗、英宗、神宗、哲宗、欽宗各1卷。世家5卷,與其它史書不同的是,世家除記載皇子事跡外,把皇后事跡也放入世家,勒成2卷。列傳共105卷,記載北宋九朝政治、軍事、學術上的重要人物。附錄8卷,包括遼國2卷,金國2卷,西夏2卷,西蕃、交趾各1卷。[3]
視頻
參考資料
- ↑ 《行路難·倚劍且勿嘆》 古詩文網
- ↑ 王立群:趙匡胤真是被他弟弟趙光義謀殺的嗎? 騰訊視頻
- ↑ 王偁 閩中十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