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走的紫陽茶(黃福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走的紫陽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行走的紫陽茶》中國當代作家黃福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行走的紫陽茶

久違的第一場春雨,喚醒了秦巴腹地、漢水兩岸蓊鬱的茶山,一塊塊茶園,一排排茶樹,一株株透着那麼精神,像一個個列隊整齊的哨兵,時刻準備着接受甘霖的檢閱。

沉寂一冬的茶樹,無論是年老的,年幼的,年輕力壯的,都次第睜開惺忪的眼神,瞪大眼睛打量着這到來的又一個鮮活而新穎的世界。墨綠色的枝杈叢葉之間,它們像松鼠般探頭探腦地露出絲絲白毫、點點新綠,似翡翠,似米粒,在春分過後、清明節前逐漸綻放柔姿,展現那嬌嫩、窈窕的身影。遍坡的茶園,是紫陽農戶建在山上的銀行,是他們的寄託,是他們的希望;碧綠的茶葉,是飄撒張貼在溝溝峁峁的鈔票,是他們的辛勤,是他們的汗水。這返青的茶園,像無數個聚寶盆,催促着散落於修竹茂林間的各家各戶,該掂起挎籃、挽着口袋上山勞作了。這綻笑的茶芽,像磁石一般,裂開嘴吸引着一群姑娘大姐們嘻嘻哈哈地湧進茶園來採擷,銀玲般的笑聲,頓時讓那黛藍似海的深邃盪起一圈圈漣漪,洋溢起無窮的活力。每年初春同一個季節的採摘茶葉,當屬姑娘們的拿手好戲,這戲將一直持續到暮春的三茬為止。在此如果將姑娘少婦們的精彩表演用採摘二字來形容的話,那將是對紫陽茶的一種褻瀆,對富硒茶的暴殄天物。其操作的手段,雖不至於像傳說中的那樣,通過小姑娘那豐潤的清唇,如燕子銜泥,銜接而得,但也是靠着纖纖玉手,通過食指和拇指的有機結合,輕輕拈折而成。一套動作下來,雙臂在茶樹上旋轉,雙手在枝葉間行走,靈巧的十指翻飛於叢叢綠蔭,猶如在鍵盤上跳舞。從啜茗露珠的芽苞心甘情願地被摘下那一刻起,紫陽茶就開始了它行走的旅程。

「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清人葉世倬的這首七絕,早已詠頌和昭示了紫陽茶的人勤春早正當時。挾裹着青草的氣息,捎帶着泥土的芬芳,青翠的鮮葉從竹編的挎籃或蘿筺中盛出來,統統摁進灰麻的蛇皮袋內,農人們美滋滋的咂上一口旱煙,靜靜地等待着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茶磙子」上門,來收買活茶。早先年粗放式經營,製作僅圖單一式的「大蔓子茶」,滿足彼時彼刻大眾化的需求,茶農單家獨戶、各自為陣,腳踩手揉,勞動強度大,做出來的茶葉品味不高,低劣粗糙。如今隨着紫陽茶創名創優創品牌、走向市場游世界,又加之高精尖的機械化制茶代替了繁縟的人工勞作,現除非心血來潮、自製喝茶,很少有人再單打獨鬥的在自家操作了。茶磙子,就是在這種與時俱進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是茶農們因之對他們的謔稱。茶季到來,茶磙子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施展渾身解數,整日裡騎着摩托車,屁股上冒着黑煙走鄉串戶,出入於茅舍竹林或地頭田間。他們主要的目的就是收集採買剛摘下的茶樹鮮葉,農人俗稱活葉子,相比較自製干茶,也能獲得比較豐厚的收入,且省去了後續瑣碎的操勞。茶磙子將收來的鮮葉再轉手賣給一些茶貿公司或制茶大戶,從中賺取一定的差價,攫取可觀的利潤,是他們成天沒明沒夜東奔西跑的動力,儘管無形之中自然而然的提升了紫陽茶的品味、價格和價值,其蘊含的秦巴漢水之地域效應和沉寂的歷史厚重感亦是不可小覷。如此,紫陽茶坐着竹編的「花轎」,乘着喝汽油的毛驢,走入了車間,爬上了鍋灶,時刻準備迎接着烈火的洗禮,以及鋼筋鐵骨的千揉百捻。

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讓絕大多數茶農的切身利益,緊緊地與茶企老闆密切的聯繫和捆綁在一起。採摘下山的活茶基本上都匯聚於此,在充滿現代氣息,匯聚現代技術,以及布滿現代化先進設備的車間裡,新葉也就開始了它飽經揉躪與煎烤的歷程。茶葉的一生如果從採摘的那一刻算起,到進入或杯或壺、或貴或賤、或玻璃陶瓷或紫砂紅泥之類等等沏泡容器,其加工製作須得經過十道工序:1、鮮葉採摘,2、驗收分級,3、殺青、4、揉捻,5、初烘,6、整形,7、足干焙香,8、揀剔,9、計量包裝,10、沖泡。烘乾焙香的紫陽毛尖茶從車間走向市場,從遠古走向未來,史料記載,「山南茶」自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明清時躋身全國十大名茶,蜚聲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倚仗滔滔蜿蜒的漢江這條黃金水道,紫陽茶曾經無數次踏上艙板,上走漢中、西鄉,下行安康、武漢。更是打造和開拓「茶馬古道」,曾經多少回披星戴月,藉助騾馬之腳力,馱負着臃腫的茶袋,足跡遠涉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大西北地區,其影響甚至波及內蒙古,茶葉成為漢族和少數民族團結共濟的紐帶。那裡頭戴白帽的民族兄弟「寧可三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讓紫陽茶帶給他們傾心的清涼,以期化解牛羊肉的燥熱。轉瞬間,時光的腳步依稀邁過二十一世紀的門坎,進入現代社會後,秦嶺巴山不再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火車的長鳴代替了駝鈴馬嘯聲,馬幫駝隊改行了,巴山背二哥的身影消失了,茶馬古道的風情已成遙遠的記憶。櫛風沐雨的紫陽茶隨着信息化的叩動,早已將舟載馬馱、關山風月的灰色記憶拋棄腦後,與時俱進,被發揚光大。它像插上了一對對隱形的翅膀,通過快遞、宅急送、郵政綠色通道等等各色各樣的物流便捷服務,毋需顛簸跋涉,勿需漫漫數月,只待三五時日,甚而朝發夕至,紫陽富硒茶就會走入千家萬戶,飛向大江南北。如今它稀罕靈奇,如今它聲名鵲起,它的腳步不僅遍布神州大地,還走出了國門,衝出了亞洲,遠銷異國他鄉俄羅斯,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品牌和中國馳名商標。

「無憂何必去飲酒,清靜常品紫陽茶」。小巧玲瓏的紫陽山城,撒滿星羅棋布的大小茶莊,嶄露頭角的老汽車站裡的茶葉專業市場,為炙手可熱的紫陽茶開闢着新的天地,綻放着一個個施展身手的舞台。賈老凹公的這兩句信手拈來的品茶心得,更是錦上添花地在每個門面上露臉,主人家恭恭敬敬地或裱或糊、或懸或掛、或置於店堂之上與招財貓並列或貼於店門兩邊逢迎八方來客。總之,當今一代文學泰斗的墨寶,凸現在每一間紫陽茶專賣店的旮旯胡同,絲毫亦不啻於形象代言,再有包茂高速的助力騰飛,招徠着南來北往煕熙攘攘的商賈,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通過視覺、嗅覺、味覺,紫陽茶別有一股撲面而來的炒板栗似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毛尖系列除了外形如梭似毫、湯香茶靚、清香四溢等等特點之外,紫陽茶更為馳名和顯赫的地方特點是富含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硒,使得近年來富硒茶愈加走俏業界和天下。尤其是清明前採摘的俗稱茶之嬌子的「明前茶」,四斤鮮葉才能制出一斤干茶,且由四至五萬個芽頭集腋而成,需得多位採茶姑娘辛勤採擷,在當地某一年「經濟唱戲,文化搭台」的茶文化節上,這樣的一市斤「明前茶」被拍出了六萬元的天價。令人驚喜、咋舌之餘,這還得不免從它的身世囉嗦而起,其生長環境的確具有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儘管屢次如專家論證,整個大巴山腹地紫陽縣概屬高硒富硒區,但印象中津津樂道、頗有口碑的主產名優好茶的區域,都基本上集中在任河與漢水裹挾、並呈倒三角形的坐西向東地段,方圓大約不超過五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異的現象。任河流域有瓦房店營盤梁規模化茶園乃至上朔到紅椿壩萬畝茶山產好茶,這裡有始於乾隆曾經響譽江漢的北五省會館,是昔日茶馬古道起始的驛站和會所;漢水流域有古色古香的煥古灘和山靈水秀的和平茶業出好茶,這裡有建於明成化年間的古剎東明庵,曾經香煙裊繞鼎盛輝煌、名噪京華。它們的共同之處在於,這裡均為名勝古蹟賴以生衍與落腳的寶地,或為佛門淨土,或為道風遺存,或典雅古樸,或源遠流長,充分折射和彰顯着淳厚綿久的茶風、茶韻、茶道。

「仙山靈雨濕行雲,從來佳茗似佳人」。當新綠的春茶沖泡於透明的玻璃或水晶杯中時,當如梭似毫的嫩芽顆顆在沸水裡齊齊向上、立於杯中,宛如開枝散葉在茶樹枝丫一般,那樣浪漫。此刻,紫陽茶就算走完了它旅途的全部歷程,只消心怡地欣賞着這湯清葉綠、栗香撲鼻的風景,清靜地品咂着各色佳茗、齒頰留香的靚湯,讓絲絲縷縷繞鼻旋肺,任朦朦朧朧氤氳霧屯。[1]

作者簡介

黃福海,筆名秦巴漢水,陝西省紫陽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