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行走的月亮(楊立英)

行走的月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行走的月亮》中國當代作家楊立英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行走的月亮

月亮進來了!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着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這是賈平凹先生《月跡》里的一段話。記得初讀時,一股暖意滑落心底。眼前浮現出幼時中秋之夜的月亮,圓圓的,托盤似的懸掛在星空中,一會走在院子裡,一會藏進水缸里,一會爬到房頂上,一會掛在樹梢上……那會,月亮像長了腳般是會行走的。爺爺、父親和母親,還有我們姐弟四個圍坐在院子裡,院子的桌子上擺放着兩個白淨的盤子,一隻盤子裡放着月餅,另一隻盤子裡放着蘋果。大人們在桌子旁說話拉家常,很滿足祥和的樣子,孩子們卻關心着盤子裡的月餅,一個個圍蹲在桌子邊不肯挪步,安靜地等待月亮走遠,等待着分月餅吃。那晚的月亮走得慢極了,像蝸牛,久久走不到院子旁的柳樹梢,我着急地問爺爺,今晚的月亮咋走不動呀?爺爺笑了,說月亮嘴饞,要吃各家各戶的月餅,誰家的好吃它就呆的久些,要吃夠了才肯走的。那時的我真擔心月餅會被月亮都偷吃掉了。好不容易挨到夜色漸深,月亮慢騰騰地爬上了柳樹梢,母親也終於肯把月餅一個個分發到我們手裡。我急不可耐地撥開油皮紙,露出層層起酥洇着金黃的松仁餡月餅,猛地咬上一口,母親嗔怪道:慢些吃,好東西要留着慢慢吃才有味道的。於是我便又耐着性子學着姐姐的樣子,把月餅分成一點點的小碎塊,舔着吃,心中充滿了甜蜜。大人們也一人一個, 他們多捨不得吃,藏着,只等我們饞了像變戲法般再拿出來。

那樣的日子充滿了期待,感覺幸福的能滴出蜜來。

在一年年的期盼中我漸漸長大,獨自背起行囊遠離村莊,開啟了一段又一段的漂泊。喧譁的城市,匆忙的身影,誰又會凝神靜心地仰望一輪明月呢。何況林立的高樓把它切割的支離破碎,霓虹燈散發出五顏六色的誘惑。城市是屬於沒有月亮的夜晚,是黑暗裡的白天。即使偶爾看到遠遠天際上一彎灰白,也暗淡在無數的燈光之中。直到有一年中秋,奔波多年的我被同事邀請去她家共渡中秋。月上中天,桂花飄香,夜色的風像一根針瞬間刺痛了麻木了多年的心靈,我淚流無聲。原來,無法忘卻的仍是心中家鄉的那一輪明月。自此,不管我在哪裡,只要有月亮的夜晚,都會牽起我一個個溫暖的記憶,猶如母親輕聲的呼喚,閃爍着無比親切的鄉音。懷着對鄉音的眷戀,在月光的牽引下,我終究還是踏上了歸程。

一年一年,又到中秋。當年那個望着月亮等吃月餅的女孩已步入不惑之年。古老的中秋在現代人手中早已打造的富麗堂皇,月餅也越做越精緻,繁多的品種我吃得卻十分寡味,一如永不再來的童年。就在昨天,女兒從不遠的市區買回兩包月餅,舊時的油皮紙包裝,舊時的松仁餡,用麻繩繫着提到了我的眼前,我急切地揭開一層層包裝,一股熟悉的氣味散發出來,咬一口暗藏的味蕾仿佛一下被激活起來。也許有些味道就是這樣,在心裡刻下的無形印痕,令人盛滿眷戀,某一天驀然觸動,便為我們獻上一份不期然的美好。

踱步窗前,黯淡的月光頓覺一下明亮起來,從高樓的一角跳躍着爬上了樹梢,爬上了窗欞,爬進了我的心裡。我豁然開朗,即便隔了千山萬水,即使經歷無數次的月盈月虧,儲存於心底的那一片明月,趟過海角天涯,總能尋覓到遠去的印跡。

中秋將至,心中的明月,漸濃。

[1]

作者簡介

楊立英,我願用粗淺的文字,去尋找那溫暖的地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