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為模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行為模式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行為模式(behavior model)是人們有動機、有目標、有特點的日常活動結構、內容以及有規律的行為系列。它是行為內容、方式的定型化,是人生價值觀的「外化」,表現了人們的行動特點和行為邏輯。從時間角度觀察,一定的行為模式是活動時間分配的程序結構。從空間的角度觀察,是活動的地點、範圍的分布。人的行為模式具體歸屬哪一類型是受外界環境條件和人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生價值觀所制約的。

2014年3月,環境保護部研究發現,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有以下特點:一是與國外居民存在較大差異,在環境健康風險評價中應優先使用中國居民暴露參數,避免使用國外居民暴露參數所致偏差。二是地區、城鄉、性別和年齡差異明顯。三是現代型和傳統型環境健康風險並存。四是具有環境暴露防護意識並採取防護行為的人數比例偏低。

模式類型

人的行為模式具體歸屬那一類型是受外界環境條件和人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生價值觀所制約的。

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人體生理特徵,如身高、體重、呼吸量等;二是人接觸空氣、水等環境介質中污染物的時間、頻率、途徑和方式;三是人居環境中污染源分布情況;四是人對暴露風險的防範行為。

研究結果

2014年3月,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向媒體公布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工作情況,這是中國在該領域首次開展的全國性、大規模研究。

環境污染對健康影響不僅與環境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相關,還與人的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密切相關,了解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特點,對於提高環境健康風險評價準確性,引導社會各界關注、防範環境健康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環境保護部定於「十二五」期間組織開展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並於2011-2012年完成了對18歲及以上人群的研究,編制了《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報告(成人卷)》和《中國人群暴露參數手冊(成人卷)》。

研究發現中國居民環境暴露行為模式有以下特點:一是與國外居民存在較大差異,在環境健康風險評價中應優先使用中國居民暴露參數,避免使用國外居民暴露參數所致偏差。以經水暴露為例,中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單位體重的白水飲用量為31毫升、每人每天洗澡時間為7分鐘,美國居民分別為13毫升和17分鐘。在水中污染物濃度相同的情形下,中國居民經口飲水暴露的健康風險是美國的2.4倍,經皮膚暴露水的健康風險是美國的40%。二是地區、城鄉、性別和年齡差異明顯。以城鄉差異為例,中國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室外活動時間為3小時、每日每公斤體重呼吸量為250升,農村居民分別為4.3小時和260升。在大氣污染物濃度相同的情形下,中國城市居民暴露於大氣污染健康風險是農村居民的70%。三是現代型和傳統型環境健康風險並存,傳統型風險仍占主導地位。由於規劃和產業布局原因,中國有1.1億居民住宅周邊1公里範圍內有石化、煉焦、火力發電等重點關注的排污企業,1.4億居民住宅周邊50米範圍內有交通幹道,應儘快建立高風險地區的環境健康風險監測哨點,開展風險評估、預警工作。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中國有5.9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做飯,4.7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取暖,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應加速實現生活用能清潔化和優質化,加快飲用水安全改造。四是具有環境暴露防護意識並採取防護行為的人數比例偏低。加強環境健康宣傳教育,對於提高公眾對環境健康風險的認識和防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從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隨機抽取了18歲及以上常住居民91527人,樣本人口性別、年齡結構與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無統計學差異,具有較好的全國代表性。為保證質量,該研究制定了統一的質量控制方案,建立了國家、省和縣/區三級質量控制網絡,對各關鍵環節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調查問卷的應答率為95%,問卷有效率為99.6%,對3%調查問卷進行了抽檢複測,複測結果的一致率為9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