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蝶(徐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蝶作者:徐賁

來自 人民號 的圖片

作品名稱:蝶

創作年代 宋朝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作 者 劉克莊

》是詩人徐賁創作的一首詩。 [1]

蝶原文

化從微蠹出,生與眾蜂忙。

冒雨仍調舞,因風得恣狂。

獨憐花下影,遙識酒邊香。

失意驚羅扇,含情戀繡床。

作者簡介

徐賁(1335-1379),字幼文,號北郭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四川,郡望郯郡(今山東郯城)。著有《北郭集》。

明代畫家傳:明初十才子、吳中四傑之一徐賁,為何被朱元璋所殺

藝術泛舟|2020-01-29 07:17:24

徐賁(1335-1380年),字幼文,南直隸毗陵(今江蘇常州市)人。後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自號北郭生,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吳中四傑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

張士誠抗元,招為僚屬。張士誠死後,俆賁與張羽避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洪武七年(1374),被薦入朝,洪武九年(1376)春,奉使晉、冀,授給事中。歷任御史、刑部主事、廣西參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78),大軍征討洮岷,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洪武十三年(1380),以「犒師不周」處死。

徐賁著有《北郭集》6卷。擅畫山水,取法董源、巨然,筆墨清潤,亦精墨竹,又稱「明初十才子」之一。存世畫跡有《蜀山圖》等,《秋林草亭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小楷法鍾兼虞,秀整端慎,不為沓拖自恣。其草書雄緊跌宕,出入旭、秦,無不淋漓快健。

徐賁於19歲左右從常州遷到蘇州北郭一帶居住,與高啟、王行、張羽、唐肅等人離得很近,經常寫詩來往,並結為「北郭詩社」,一同賞畫、題詩。高啟、張羽等都是元末時期的才子,張羽善畫山水,詩社成員中還有楊基善畫山水竹石,宋克擅寫書法。同道間的交流增進了徐賁的才學,也讓他結交了不少摯友。所以他也可以稱為「吳門畫派」的先驅人物,但是論到影響力算不上什麼領軍人物。而且後面「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周臣等等,都是師法宋元幾大名家的。

徐賁代表作品: 《溪山圖》:徐賁自題:「綠樹黃鸝處處山,偶從溪上看雲還。人生未許全無事,才得登臨便是閒。」此時的徐賁心情閒適,寄情山水。畫上突崇山偉峰,下瞰窮谷,瀑流靈泉,雲靄林木,山寺幽居點綴其間,高遠布局,境界高曠,盡顯溪山無盡之勢;山腳籬院前一人孤身面山而行,渺千山為登閒,氣壯山澗。畫面構圖繁密,峰巒俊秀,均以長披麻皴筆法縱橫揮掃,秋山肌脈明淨如妝,盡入眼帘。

《秋林草亭圖》:「結宇正臨流水卷,簾臥看青山中。有隱居君子曰:雲和鶴同還,溫陵陳循題。」此圖寫江南秋景山水。追求筆墨的韻味,可明顯看出董源、巨然的筆墨意趣。

徐賁 秋林草亭圖 《快雪時晴圖》:圖中繪雪後晴空,長松挺立,遠處山峯若隱若現,一輪紅日映照兩山之間。山石皴法及林木畫法均學北宋郭熙。

有人要問為什麼朱元璋殺了這麼多文人?實際這裡面原因比較複雜,要分多個方面來說,首先我不是為朱元璋開脫什麼,儘量中立來分析這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明初很多畫家和文人都是由元入明的,他們對於元朝是持有的態度是很微妙的。客觀講,他們有很多是看不起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古代大部分文人的清高也罷,不當所謂「貳臣」也罷,他們很多在朱元璋滅元政權,實際當時蒙古並沒有有平定,這才有朱棣鎮守幽雲,也就是燕京的原因。而且後期蒙古退出關外後也一直侵擾明朝邊境,當時明代設立九鎮就是防蒙古的。

朱元璋稱帝之後,對蒙古用兵共八次,一直延續到洪武21年,實際上在這樣的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那些元朝統治下的文人的思想肯定是不是穩定的,忠心講實話真談不上。而且朱棣繼位後也五征蒙古。有分析認為:朱棣定都燕京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伐北方便,而且那是他的大本營。而朱元璋確實生性敏感,對讀書人也有一種的提防和神經緊繃的,換句話那時吳中(當時為江南中心)士子們對明朝並不忠心的。第二個原因:當時在「吳中四傑」眼中,包括整個吳中士子們,朱元璋就是紅巾軍的一個分支。因此,在他們稱紅巾為「風塵」、「暴秦」(楊基《眉庵集》卷八《聞官軍南征解圍有日,喜而遂詠(四首)》)的時候,自然也把朱元璋包括在裡面。徐賁在至正二十六年所作的《連理木為何垧賦》(徐賁《北郭集》卷四)中,有「昊天不恕降鞠凶,群醜戲兵儕蟻蜂」之句,如小蟲戲兵之群醜當中當然也包括了朱元璋。而在元末長達十個月的吳圍城中,被困在城裡的「吳中四傑」無疑是把城外的朱元璋軍隊視作敵人的。

引用一個例子:

廖可斌《論元末明初的吳中派》>(『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四期):。至於屬紅巾軍系的朱元璋集團,吳中士大夫都曾把他們看作『犯上作亂』、『信奉魔教明教』的『妖賊』.陳基極力丑低朱元璋集團的文章,終明之世一直保存在他的『夷白齋集)中,流傳至今。朱元璋占據集慶時,貝瓊就有詩道『兩河兵合尺紅巾,豈有桃源可避秦。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反映了吳中士大夫對紅巾軍和淮人的敵視態度。明朝開國之初的一些『不成體統』的政治措施,他們也表示鄙夷。如袁凱《詠蚊》詩諷刺明王朝之建立是『東方日出苦未明,老夫閉門不敢行』。」

參考來源

  1. , 古詩文網,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