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蟬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蟬趣》中國當代作家龐宇真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蟬趣

01

大清早,突然看到朋友圈里一道亮麗的風景:一位有心的媽媽,昨晚捉到了一隻蟬蛹,放在家裡的發財樹上。晚上耗費三個小時,完美拍攝了「金蟬脫殼」的全過程。

觀賞着這位媽媽製作的七幀唯美的畫面,讓我感到別有一番情趣。

第一幅圖,畫面色彩明麗。中央是一棵長勢良好的發財樹,碧綠的粗枝上,滋長着五根細細的、但富有營養的嫩莖。嫩莖的頂端,挑着五六片狹長的葉子,粗枝的頭部赫然趴着一隻土褐色的蟬蛹。它六條纖細的腿,緊緊地圍抱住粗壯的枝頭,靜靜地,一動不動。背後,從左到右,是色彩的混搭:磨砂的玻璃門,橘紅色的門框,雪白的牆壁。一切都是那麼潔淨,這個處所,似乎是專為蟬蛻安置的。

第二幅圖,是從側面拍攝的。蟬蛹依然緊緊地抱着枝頭,通體透亮、肉色嬌嫩,只見它背部硬殼的中間部位,已拱出了大半個身子。它的頭高高揚起,身體用力後仰,雙翅嫩嫩的、薄如紗,如同初生的嬰兒,蜷縮在身體的背部兩側。它的尾部,有四條細如絲的腿,還在薄薄的、但卻堅硬的外殼裡,沒能抽出來。周圍的樹葉,青翠欲滴,微微顫動,似乎在為它的頑強拼搏加油助威。倘若你蹲在樹下,一定會有鮮鮮的綠汁,滴入你的口中,幻化成一縷盪氣迴腸的「仙氣」。

第四幅圖,拍攝的角度再次變化。鏡頭從上面鋪開,它的腿已經完完全全地從殼裡抽出,僅剩下身體的尾尖,還頑固地縮在裡面,大約無心來看新鮮的世界吧。拉近鏡頭,原本細弱的嫩枝,此刻也顯得粗壯起來。似乎把自己變得強大,可以為這隻美麗的金蟬助一臂之力似的。葉子的綠,在燈光下閃爍着迷人的光華。

鏡頭閃過,第六幅圖撲面而來。金蟬已經全身而退,它高傲地立在殼上,身體筆直。似乎這個姿勢,也只有這個姿勢,才能顯示出它的超凡脫俗。它那黑黑的眼睛亮亮的,閃耀着狡黠的光。一股傲氣,從它眼睛裡一覽無餘。它兩隻粗壯的前腿,抓着曾經束縛她身體與自由的殼的頭部,宣示着自己的脫離與獨立。中間兩條小腿,也像極了拍馬屁高手,緊隨其後,牢牢地抓着殼的背部。兩條後腿,則懸在半空,恣意舒展,悠哉樂哉。完全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剛才還是蜷縮的雙翅,此時已經完全舒展開來。翅膀長長的,邊緣的白亮已經褪去,變成了金黃,和腿的顏色高度一致。尾部緊繃着,和同樣嬌嫩的身體,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後面的綠葉褪去了炫目的光澤,可能,它們更想讓自己的朋友展露芳華吧?

最後的鏡頭推過來,蟬已經變黑了。除翅根處,還略微可以看出當初的黃外,其它部位均變為黑色。一如黑色的騎士,傲慢地雄視着這個已經屬於它的世界。它身下的殼,不知什麼時候,不知是被誰悄悄撤出了營地。許是作為孕育生命的使命已然結束,它要歸隱於醫生的藥箱裡去了吧?

02

再次凝視唯美的畫面,我的思緒一下子回溯到三十多年前的捉蟬趣事。

那時候,七八歲的樣子。剛剛讀小學,沒有現在孩子的學業壓力這麼大,玩填充了我們的課餘生活。我們同一道街的十來個同齡孩童,一放學立刻跑回家,決不在學校逗留片刻。放下書包,都會從家裡拿着棒子麵摻和着麥子面蒸成的發麵饅頭,再拿一塊煮熟的芥菜疙瘩(一種老鹹菜),邊吃,邊拿着一個玻璃瓶,相約走向郊外去捉蟬。這是最令我感到有趣的,也是這個時令眾多節目中的最佳曲目。

捉蟬,是有講究的。

細雨過後,傍晚時分,是捉蟬的最好時機。蟬在地下的小洞裡,上面會有薄薄的一層蓋子,是堅硬的土地的最上層。細雨後,蟬蛹急於從洞中拱出,會對頂蓋有個小幅度衝擊,雨水的浸潤,使得洞上的蓋子鼓起來,或者裂開一道小縫。

這時候,我們就會像打仗一樣,四下散開,進入激烈競賽的「戰場」。大家都自恃功夫了得,急切地尋找各自領地內的蟬蛹洞。小手輕輕揭開蓋子,用撿來的細棍子,一頭攥在手裡,一頭伸進洞裡。順利的話,蟬蛹會緊緊地抱住小棍,隨着小棍拔出洞外,它便成為我們的「戰利品」。

膽大的,如我,絕不用小棍子去取蟬蛹,手指頭是我的秘密武器。揭開神秘的蓋子,伸進一根手指,抽出貪「枝」的蟬蛹,裝進瓶中,心裡頓時升騰起一種超然興逸的情懷。蟬蛹的六條小腿,抓撓着我的手指,痒痒的,但成功的喜悅,撞擊着胸膛。

一會兒,這邊一嗓子「我抓着了一個」,一會兒那邊吼一聲「我抓着了一個」,這聲音此起彼伏。快樂的情趣,把童稚的樂園浸染成了七彩的世界。

小夥伴們拿着各自的瓶子,互相數着對方的蟬蛹數量,議論着誰的蟬蛹個頭大,誰的蟬蛹數量多。一會兒的工夫,捉蟬冠軍便誕生了。當冠軍的次數一多,我便成為小夥伴們的頭兒,絕對一呼百應。只要我說去哪裡捉,大家呼啦啦跟了一群,前呼後擁地湧入目的地。

天漸漸黑下來,我們便鳴鑼收兵,準備回家吃飯。

晚飯後,一般小孩子不出來捉蟬蛹。此時的蟬蛹,已經高高地爬到了樹的半腰,或者再高點的地方,小孩子是夠不着的。我們小孩子,是不屑於從大人手裡要蟬蛹的,那樣是丟人的,無外乎向夥伴們暴露自己的無能。

03

大人們不屑於理睬我們,懶得聽我們的歪理。一吃完晚飯,便三三兩兩地走向村外,走向樹多的路邊。打開在電光的照射下,從頭頂高的樹身上,捉下一隻又一隻的蟬蛹。捉的時間長了,許多沒有看到的漏網的蟬,就褪去了外殼,成為了一隻只或啞巴,或在深樹中鳴叫的蟬。

蟬隱在深樹,也許正為躲避了人類的迫害而暗自高興呢!殊不知,這絲毫難不住有經驗的大人。人們找來麥稈兒,撿來細樹枝,用火柴點着,儼然篝火晚會的序幕拉開。有力量的男人們,紛紛走向離自己近的大樹,用力地踹着大樹的身體。由於大樹的劇烈搖晃,密葉中的蟬無法立足,鳴叫着飛離枝頭,撲向熊熊燃燒的火焰。一幅幅飛蟬撲火的壯烈場景,就不斷地上演了。

直到再無飛蟬撲火的畫面呈現,大人們才心滿意足地撲滅地上的火焰,從灰燼中,扒出已然燒熟的金蟬,用大手掌抓着,意猶未盡地走進各自的家門。他們家的幾個娃兒,早已是垂涎欲滴了。

我奶奶是見過世面的人,我們吃蟬的方式,自然不能和我的夥伴們同日而語。

我們幾個姐妹捉回來蟬蛹,奶奶便親自下廚。她在一隻小碗裡倒些精鹽,放在火爐邊上備用。把蟬蛹倒在洗菜盆里,倒入適量的清水,用手來回攪動。換兩次水以後,蟬蛹就特別乾淨了,渾身上下沒有一絲塵土。奶奶撈起它們,放在小籃里瀝乾。我們洗乾淨手,負責把膽大想要脫離險境的蟬,用指頭捅回去。蟬們,不斷地向外爬,我們,不斷地往回捅。蟬和我們都樂此不疲。

水分瀝乾,奶奶打開火爐,放上炒鍋,倒入少許食用油。油一邊燒着,奶奶手腳麻利地把蟬蛹掐頭去尾,只留下身子中間一段,兩頭蘸點碗中的鹽粒。奶奶讓我們一人拿一個小碗,一字排開,站在邊上等着。

油熱了,奶奶左手拿粘好鹽粒的蟬蛹段,快速地放進油鍋,右手的筷子不停地翻動鍋中食物。開始吃了,我們也不是狼吞虎咽,而是叼住肉絲,一根一根地慢慢向下撕扯。那小塊的肉絲,含在嘴裡,半天不嚼,絲絲肉香入口入心。奶奶看我們捨不得的樣子,眼裡含着淚,疼愛地說着:「細嚼慢咽消化好。明天你們多捉點,奶奶還給你們炸。」不大工夫,我們幾個小饞貓,就過足了肉癮。

奶奶是只幹活不吃,每次給她,她都拒絕,說自己不喜歡吃。我當時可納悶了:「這麼好吃的肉,奶奶為什麼不喜歡吃呢?難道她不饞嗎?」如今想來,不是奶奶不喜歡吃,而是奶奶捨不得吃。

04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又開始吃蟬蛹啦。但只是吃個稀罕,吃個高蛋白。

我吃牛羊肉,雞鴨肉,魚蝦肉,卻很少去市場上買蟬蛹來吃。

不是貴得吃不起,而是奶奶去世以後,再也體會不到捉蟬的情趣,再也吃不出小時候蟬蛹的味道,再也感受不到奶奶關愛的溫馨了。

驀然間,有一種莫名的傷感湧上了我的心頭,兩眼模糊了……[1]

作者簡介

龐宇真,河北邢台市小學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