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蜀龜鑑,是清朝時期的一部史書,作者是劉景伯。本書主要敘述了明朝末期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進入四川後,川中發生的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歷史文獻

蜀龜鑑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蜀龜鑑 [1]

創作年代 清朝

文學體裁 傳體 [2]

作者 劉景伯

書籍簡介

該書按年、月、日仿照《左氏春秋》、《朱子綱目》編次。其史料價值大致與彭遵泗的《蜀碧》差不多,都是研究明朝川蜀大地的第一手資料。

《蜀龜鑑》之所以定名為該名,是馮子壺川題其鑒曰:蜀龜鑑。名龜,治亂也;名鑒,雖治不忘亂也。明崇禎十七年,大龜浮江三日,成都陷。龜之告凶也,信矣。

籍目錄

本書共有七卷。其中,卷首至卷之六,用左氏春秋的傳體風格敘述了從萬曆年間至南明永曆(清朝順治年間)的蜀中大事,有平定楊應龍叛亂;平定奢、安之亂;張獻忠、李自成亂蜀及滿清入侵四川的全部過程。最後卷之七,則是將在這一過程中對參加過平亂、剿賊以及抵禦外夷、忠貞義士的傳述。

有:《明都督同知張令傳》、《書明忠貞侯秦良玉傳後》、《明石柱宣慰馬祥齡及妻節愍張氏鳳儀傳》、《明諸生何以政及妻顧氏傳》、《義民王九相傳》、《明諸生劉邦彥事略》、《劉應選妻陳氏傳》、《明兵部郎中歐陽直傳》

《蜀龜鑑七卷(清)劉景伯撰清宣統三年裴氏刻本》

包拯集編年校補(宋)包拯撰; 楊國宜整理 定本庄子故(馬通伯先生遺著)(清)馬其昶撰; 馬茂元編次 舊聞隨筆姚永朴著; 張仁壽校注 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劉聲木撰; 徐天祥點校 文學研究法姚永朴撰; 許振軒校點 張籍集注(唐)張籍著; 李冬生注

北山樓集吳保初撰; 孫文光點校 方望溪遺集(清)方苞撰; 徐天祥、陳蕾點校; 吳孟復、何慶善審訂 康[車酋]紀行東槎紀略(清)姚瑩著; 施培毅、徐壽凱點校 三餘札記劉文典撰; 管錫華點校 桐城耆舊傳(清)馬其昶著; 毛伯舟點注 東萊詩詞集(宋)呂本中撰; 沈暉點校

爾雅翼(宋)羅願撰; 石雲孫點校 明太祖集(明)朱元璋撰; 胡士萼點校 識小錄寸陰叢錄(清)姚瑩撰; 黃季耕點校 王侍郎奏議(清)王茂蔭撰; 張新旭、張成權、殷君伯點校 小倦遊閣集說儲(清)包世臣撰;

李星、劉長桂點校 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元)程瑞禮撰; 姜漢椿校注 敬孚類稿(清)蕭穆撰; 項純文點校 施愚山集(清)施閏章撰; 何慶善、楊應芹點校 朱楓林集(明)朱升撰; 劉尚恆點校 翠微南征錄北征錄合集(宋)華岳撰; 馬君驊點校 

阮大鋮戲曲四種(明)阮大鋮撰; 徐凌雲、胡金望點校 吳敬梓吳[火良]詩文合集(清)吳敬梓、吳[火良]撰; 李漢秋點校 張孝祥詞箋校(宋)張孝祥撰; 宛敏灝箋校 中衢一勺藝舟雙楫(清)包世臣撰; 李星點校 竇山公家議校注周紹泉、趙亞光校注 戴震全書(修訂本)(清)戴震撰;

張岱年主編 杜詩說(清)黃生撰; 徐定祥點校 老子注三種 老子故 老子集解 老子章義 (清)馬其昶撰; 汪福潤點校輯譯(清)奚侗撰; 汪福潤點校輯譯(清)姚鼐撰; 汪福潤點校輯譯 論語解注合編姚永朴撰; 余國慶點校 朱書集(清)朱書撰; 蔡昌榮、石鐘揚點校

郭祥正集郭祥正撰; 孔凡禮點校 績學堂詩文抄(清)梅文鼎撰; 何靜恆、張靜河點校 唐詩評三種(清)黃生等撰; 何慶善點校 皖人詩話八種(宋)朱弁等撰; 賈文昭主編 莊子精釋屈賦精釋(莊屈合詁)(清)錢澄之撰; 殷呈祥點校 鈍齋詩選(清)方孝標撰; 唐根生、李永生點校

老子註譯孫以楷、楊應芹註譯 莊子詮詁胡遠浚撰; 吳光龍點校 包世臣全集 管情三義 齊民四術(清)包世臣撰; 李星點校 劉銘傳文集(清)劉銘傳撰; 馬昌華、翁飛點校 說文假借義證(清)朱[王存]撰; 余國慶、黃德寬點校 安徽出土金文訂補崔恆升著 道聽途說(清)潘綸恩撰;

陸林校點 古事比(清)方中德撰; 徐學林校點1998  蘭苕館外史(清)許奉恩撰; 諸偉奇校點 青泥蓮花記(明)梅鼎祚纂輯; 陸林校點 秋崖詩詞校注(宋)方岳撰; 秦效成校注 田間詩集(清)錢澄之撰; 諸偉奇校點 田間文集(清)錢澄之撰; 彭君華校點 田間易學(清)錢澄之撰;

吳懷祺校點 莊屈合詁(清)錢澄之撰; 殷呈祥校點 包拯集校注(宋)包拯撰; 楊國宜校注 毛詩後箋(清)胡承珙撰; 郭全芝校點; 賀友齡審訂 孟子講義姚永概撰; 陳春秀校點 明語林(清)吳肅公撰; 陸林校點 舌華錄(明)曹臣撰; 陸林校點 夜雨秋燈錄(清)宣鼎撰; 項純文校點 壹齋集(清)黃鉞撰; 陳育德、鳳文學校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