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袁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蠶》是中國當代作家袁春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蠶
如果不是某種機緣,人對某些人或事物,只能留有最表面的印象,獲得最膚淺的認識。
比方說「蠶」,想起它來,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腦子裡很直觀地浮出春蠶辛勤吐絲的情態,然後絲盡,然後死去。「春蠶不死絲不盡」,裘小龍用英語這樣翻譯:A spring silkworm may not stop spinning silk until death. 其實,遠不似想的這麼簡單。
辦公室里養了幾隻蠶,摺疊兩個紙盒,分放進去,它們有了家;采來一塑料袋桑葉,早晚捏幾片給它,算作悉心的餵養。「悉心」遠談不上,主要是想細緻地看一看,看這些不知是誰生拉硬扯讓它和教師職業關聯的生命,究竟是怎樣一種活法。
先看它們的「吃相」,陸定一的《老山界》寫聲,用一個比喻,「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咀嚼」這個詞,叫人想起牛吃草,那草在嘴裡旋來轉去,吞食進去之後,牛的嘴巴還不停地磨來磨去,反芻。「咀嚼」二字,動嘴再動嘴,包含着「反反覆覆」的意味。如果草是詩文音樂,牛就是在咀嚼品味賞鑒了。蠶如何吃?它在葉片上找到一個下口的地方,然後像收割機一樣,一路推過去,回頭再來第二路,回頭再來第三路。它的嘴與理髮剪、剃鬚刀也很相似,輕輕淺淺地鏟過去、刮過去、拂過去,桑葉上的缺口由月牙漸漸成了滿月。下午看,或者第二天早上再看,桑葉被消滅淨盡,這個時刻你去想「蠶食」一詞的含義,理解一定更深刻,因為印象真切了。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吃,有時也會靜下來,別看圓滾滾的身體一動不動,蠶肚裡的桑葉卻被攪動着,它在加工呢。再吃,再加工;再吃,再加工,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重複,它終於要吐絲了。像蜜蜂,採過許多花,便釀出蜜來;像讀書的寫作文,認認真真地讀,仔仔細細地想,小心翼翼地寫,不管好賴,文字就出來了。
蠶食桑葉,加工蓄積的同時,蠶的形體也不斷發生變化,它要蛻四次皮。有經驗的同事說,蠶蛻皮過後,通體透明,就要吐絲了。這既像煅了淬淬了煅終於鑄成的寶劍,也像九蒸九焙才發芽吐葉開花結果的種子,當然也像人,有赤子之心的人,落地時是本真,老了再返童。人的一生要發生幾次蛻變呢?如果能像蠶這樣,多幾回深刻的自我反思反省批評批判修改修正,「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人的一生也一定會活得像個人,也一定沒白活。
吃進桑葉,怎麼就變成絲吐出來的呢?其中道理,想要知道,可以百度。我記得清楚的還是它的吐絲。它在紙盒裡沉睡,若有所思,忽然有一刻,來了靈感,文思泉湧,於是昂起頭來,開始編織錦繡文章。它的嘴,就是它的筆。一般是在盒子的角上,先在壁上生個根,然後開始東拉西扯。此時,天地宇宙間,於它,只有一件事,吐絲結繭。看似隨意,其實精心;看似輕鬆,其實艱辛。它作繭自縛,它又為化蛹為蛾,留下生命的出口。
吐絲既盡,結繭已畢,化蛹為蛾,生生不息:這就是我們辦公室里養的蠶。 [1]
作者簡介
袁春波,男,1970年生,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