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文殊菩薩化身相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文殊菩薩化身相救,師到五台顯通寺住下,先到附近各庵院進香,遍問文吉其人,全山並無此人此名,後與一老僧談及,老僧合掌說:「此乃文殊菩薩化身,因師朝山真誠,故感菩薩現身保護接引。」師聽著,遂合掌,應聲念道:「阿彌陀佛。」
原文
師(虛雲老和尚)出家二十餘年,自思道業未成,隨風飄蕩,心生慚愧,以是發心朝五台山,以報父母恩德。師四十三歲,首由浙江普陀山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山西五台山,如是三年,終無少懈,像師這樣虔誠步拜,世上少有,路中所吃苦頭,罄竹難書,一日,如師過黃河光武陵地方,天已晚,不敢行,四無人煙,路旁有一擺小攤茅棚,亦無人居,歇足此間,趺坐,夜寒甚,大雪漫漫,次早,舉目一望,化為琉璃世界,雪深盈尺,無路可行,過往無人,不知去向,先則枯坐念佛,飽受饑寒,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飢,如是三日,漸入迷態,病已振作,雪止,忽來一丐,見師臥在雪中,問之,亦不能言,知是凍傷,將雪撥開,以草烤火,煮黃米粥,令食,師得暖得食,精神輕快,病漸好轉,丐子問師:「從何處來?」師答:「從浙江南海來。」丐又問:「到那裡去?」師答:「朝五台山。」師轉問丐子:「先生:是何尊姓?」丐子答:「敝姓文,名吉。」師又問:「先生:從何處來,到那裡去?」丐答:「我從五台,要往長安。」師又問:「五台寺院,先生曾有來往嗎?」丐答:「我曾來往,人人皆識我。」雪止,丐子又煮黃米粥令師吃,又問:「你朝五台,有何所求?」師嘆了口氣,回答:「我生不見母,以報母恩,故來朝山!」丐子聽著,贊道:「善!你從遠方而來,路途迢迢跋涉,天寒地雪,身負行李,行動不便,何須這樣虔誠三步一拜呢?」師說:「但我誓願在先,不問歲月,必還此願。」丐子聽後,更是讚嘆,就對師說:「你願難得,現今天氣好轉,雪尚未化,無路可尋,你可隨我足跡而行,此去二十里,有小金山,再過二十里孟縣,有寺可住。」
丐子說已,揖別而去,是時雪深不能拜,顧禮足跡,抵小金山掛單。翌日,起香過孟縣,住於洪福寺,是時在寺內過年。
師四十五歲,正月離開洪福寺,起香,三步一拜,抵懷慶府,擬在城內南海寺掛單,寺僧不准,又折城外露宿,是夜被寒所侵,腹痛極劇,清早,又負病拜香,至黃沙嶺,嶺頂只有一破廟,無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進飲食,日夜痀瀉數十次,起動無力,廟在山頂,無過往行人,又無醫藥療治,此時,只有瞑目待斃,但無悔念,至夜深,西邊忽有火炬,疑為匪徒,細看良久,乃是文吉,心中喜悅,即呼之,文吉執火炬來照,一見是師,驚問曰:「大師父!你怎麼還在這裡?」
師將經過情形相告,文吉一見師病倒,坐在師身邊,撫摩慰藉有加,取藥沖清水給師吃,又替師換去污穢衣服洗淨,煮黃米粥給師食,師吃已,大汗直流,內心輕快,病即愈,師感其恩,揖手道謝:「兩次危險,都蒙先生救我,感恩不盡!」
文吉道:「這是小事,人有危難,坐視不救,非君子也。」師合掌又問:「先生,要到那裡?」文吉答道:「要回五台去。」師道:「惜我病身,又是拜行,但也不能同先生一道去。」文吉說:「我看你由去年至今,拜路不多,那年能到,況你身子不好,可勿拜,朝拜也是一樣。」這時,師重重嘆了口氣說:「先生之意可嘉,但我出世,生不見母,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辭官,父因我而促壽,昊天罔極,耿耿數十寒暑,特此發願朝山,冀求菩薩加被,佑我父母脫苦,早生淨土,任他百難當頭,非到聖境,死亦不敢退願!」
文吉聽後,大受感動,就對師說:「你真孝心,算也難得。我今回山,無甚急事,我願代你擔負行李,伴你行程,減你負擔。」師謝道:「有勞先生,先生功德無量,倘我拜到五台,願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一半奉送先生,以作酬救相助之德。」文吉合掌道:「不敢當,你是孝思,我是順便,不必表謝。」文吉在這照應師四日,師之病逐暫復愈。
過數日,起程拜香,行李由文吉負擔,此時師身無重負,行動輕便,一日可拜四十里,也不覺苦,經二閱月,至太谷縣,難相寺掛單,一至客堂門口,擬參禮知客師,知客師一見師隨身帶有侍從,馬上大不客氣,厲聲問道:「這個化子,是你什麼人?」師合掌答道:「是我好友,我的恩人。」知客師不信,厲聲又說:「一個禪和子,出門行腳,不識時務,這幾年來,北地饑荒,朝什麼山,擺什麼架子,甚麼大老官,要人服侍,欲想享福,何必出門行腳,你見何處寺院,有帶俗人掛單?」
知客師老實不客氣,重重呵責一番,師亦認錯,想欲告辭。接著知客師氣憤憤地又說:「豈有此理,一個窮和尚還擺什麼窮架子,欲留欲去,任你自便!」師聽了話頭又是不對,便對知客師懇情道:「我帶這位文先生,請到客店住,我在貴常住打擾一單,好嗎?」知客師說:「隨你。」文吉在這情形下,自己覺得很難為情,就對師說:「大師父!這裡距五台不遠,我可先回,你慢慢來,你的行李不久自有人代你送上山去。」
文吉說著,就向師告辭,師苦留不得,師拿銀錢酬謝,彼也不受。文吉去後,知客師改顏悅色,和氣送單,師住一宵,清早告辭,到街上客店找尋文吉,遍尋不獲,也不知其去向。過十天,師向忻州前進,一日,在途拜香,後面來一馬車,車中坐一官員,官員一見師在路上拜香,下車,趨前問道:「大師,在路上拜香,有何意思?」師答:「為求懺悔,為報父母恩德。」官員又問:「那麼要到那裡?」師答:「要到五台山。」
官員聽師口音,知是湖南人,官員也是湘人,彼此誼屬同鄉,談笑格外親熱,官員看師身負行李,拜香不便,就提議對師說:「我住峨口白雲寺,師朝五台,必經之地,師之行李,我代你先送上山去,師父意思若何?」師遂感謝,就將身上行李解下,搬上馬車,由官員帶去。隔二十天,師才到白雲寺,官員乃是營長,一見師到,迎至營部優待,休息三天,告辭,營長贈送路費禮物,師全不受,營長另派兵士將行李路費禮物,送至五台山顯通寺,交還於師。
師到五台顯通寺住下,先到附近各庵院進香,遍問文吉其人,全山並無此人此名,後與一老僧談及,老僧合掌說:「此乃文殊菩薩化身,因師朝山真誠,故感菩薩現身保護接引。」師聽著,遂合掌,應聲念道:「阿彌陀佛。」
但菩薩顯應的事,師在心裡早已有這樣感覺,但不敢道出,比列前兩次危難,都是文吉來救,若非菩薩神力,那有這樣湊巧,以此推測,便可為證,況今再由此老僧揭破,足證菩薩現身無疑。師朝五台,費時三年,又得文殊菩薩化身文吉相救,此皆由師虔誠心而感動菩薩的心,但在這三年中,除為疾病所困,風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禮拜途中,歷盡艱難,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