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豹口之行(張思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虎豹口之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虎豹口之行》中國當代作家張思信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虎豹口之行

大年正月初六,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我們一行四人懷着對紅軍的崇敬心情,踏着春回大地的暖暖陽氣,驅車來到四十公里外的靖遠縣古渡口紅色聖地一一虎豹口。

虎豹口,又名河包口。因後面是高聳的石崖,崖頭向外突出形似虎嘴而得名。虎豹口位於白銀市靖遠縣城以西約5公里處,是明清以來靖遠四大官渡之一,是絲綢古道上的重要渡口。也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史稱「邊防要路」。

87年前,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發生了紅軍強行渡河及民眾鼎力相助,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流傳止今,經久不衰,流芳百世。

1936年10月11日,中央及中革軍委發布《十月份作戰崗領》紅四方面軍一部奉命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十四日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代軍長程世才率部開至靖遠大蘆子一帶,在張家崖灣隱藏造船,紅一方面軍協助搜集材料並挑選工匠送到駐地。二十三日,造成船隻十六隻,隨即運抵紅嘴子渡口,徐向前,陳昌浩命令紅三十軍夜渡黃河,但因遇到淺灘渡河未成。二十四日晚紅三十軍88師263團組成渡河先鋒連,一舉突破國民黨騎五師布設號稱固若金湯的河防線,強渡黃河成功,二十五日至三十日,紅九軍及紅四方面軍總部,紅五軍,遵照中央軍委及紅軍司令部的命令,相繼在虎豹口、紅嘴子、三角城渡過黃河。西渡黃河的紅軍將士21800餘人,決心為實現寧夏戰役計劃,完成中央賦予的光榮任務而英勇奮鬥。由於軍情變化,中央軍委決定放棄寧夏戰役計劃。十一月十一日渡河部隊根據中央決定改稱西路軍,深入河西走廊,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拋頭顱,灑熱血英勇奮戰四個月,殲敵二萬餘人,終因寡不敵眾,於一九三七年三月,慘烈失敗。紅軍渡河期間,當地民眾積極踴躍,鼎力相助,船頭常慶福、葉滿召集民眾,成立了由常慶祿、葉樹弟等人組成的強渡委員會,組織船工英勇無畏,不怕犧牲,往來划船,竭盡全力配合了紅軍的渡河行動,這足以顯現了靖遠人民熱愛共產黨,熱愛紅軍堅貞不屈的革命志向,此舉,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

真可謂:

黃河洶湧湍流急,

暗礁淺灘八百米。

敵軍河防鐵箍桶,

紅軍腳下踏丸泥。

鐵軍強渡創奇蹟。

英勇無畏泣血系,

民眾竭盡相助力,

馬匪喪膽遠遁去。

我們一行被紅軍及民眾的英雄事跡所感動,久久沉浸在不斷的沉思和懷念中,不知那位提示說,這兒不遠處有瀑布景觀,咱們去欣賞欣賞,我們又驅車一公里,一排排雪白雪白,長短相宜,錯落有致的瀑布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迫不及待的下車,爭先恐後的零距離靠近瀑布,好傢夥!眼前大概有四百餘米長,足有三層樓高巍峨雄偉的瀑布展現在我們眼前,鬼斧神工的大小瀑布,形姿各異,神態萬千。有的像翩翩起舞的仙女,飄舞在懸崖之壁;有的像九天落下的銀河,倒瀉在崖壁之上;有的像條條飛騰的巨龍,盤旋在懸崖峭壁;有的像久久佇立的老人;靜靜地在那裡享受安逸;有的像紋絲不動的戰士;在那裡盡職地站崗放哨;經過我們同附近的老鄉聊天,才知道此瀑布是由於高於黃河坪台地上的水澆地因水澆滿外溢或滲透到懸崖而產生的冰柱、冰簾,連片連段長時間形成大片成群的瀑布。因瀑布蔚為壯觀的美景,加之又是大年初六,觀賞,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車水馬龍。一些湊熱鬧的快手直播也在瀑布旁立起直播架,欣喜若狂,高歌一曲,手舞足蹈地直播着。遊客們三五成群零距離在瀑布旁打鬧戲玩,攝影留念。好一幅黃河、瀑布、田野、遊客動靜相宜的春景圖。[1]

作者簡介

張思信,甘肅白銀人, 世界漢語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