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掌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虎掌草
t01b619091416635ba3.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71748&sid=598452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虎掌草

漢語拼音:Hǔ Zhǎnɡ Cǎo
別名:見風青、見風藍、烏骨雞、羊九、狗腳跡、土黃芩、五朵雲
性味:味苦、辛,性平。有小毒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咽喉腫痛,痄腮,瘰癧結核,癰疽腫毒,瘧疾,風濕痛,牙痛,跌打損傷

虎掌草,中藥名。為毛茛科銀蓮花屬植物虎掌草和小花虎掌草的根莖。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痄腮,瘰癧結核,癰疽腫毒,瘧疾,風濕痛,牙痛,跌打損傷。[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虎掌草

拼音名:Hǔ Zhǎnɡ Cǎo

英文名:Brooklet Anemine Root, Root of Brooklet Anemone

別名:見風青、見風藍、烏骨雞、羊九、狗腳跡、土黃芩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ex DC.2.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ex DC.var.floreminore Maxim.[A.barbulata Turcz.;A.rivularis Buch.-Ham.ex DC.var.barbulata Turcz.ex Fedts.]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虎掌草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ex DC.和小花虎掌草A.rivularis Buch.-Ham.ex DC.var.floreminore Maxim.[A.barbulata Turcz.;A.rivularis Buch.-Ham.ex DC.var.barbulata Turcz.ex Fedts]的根。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 1.虎常草,多年生草本,高15-65cm。根莖稍斜生,直徑0.8-1.4cm,外皮褐黑色。基生葉3-5;葉柄長5-22cm,有白色柔毛,基部有短鞘;葉片輪廓腎狀五角形,長2.5-7.5cm,寬4.5-14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寬菱形或菱狀卵形,寬2.2-7cm,3深裂,深裂片上部有少數小裂片和牙齒,側生全裂片不等2深裂,兩面有糙伏毛。花葶1-3,聚傘花序一至三回分枝;苞片3-4,輪生,有柄,葉狀,但裂片較狹,一回裂片多少細裂。花兩性,直徑2-3cm;萼片7-8,花瓣狀,白色,倒卵形或橢圓形狀倒卵形,長0.9-1.4cm,寬5-10mm,外面有疏柔毛,先端密被短柔毛;花瓣無;雄蕊多數,長約為萼片長之半;心皮30-60,無毛,花柱拳卷。瘦果狹卵形,長7-8mm,宿存花柱鈎狀彎曲。花期5-8月,果期6-9月。
  • 2.小花虎掌草,本種植物形態與虎掌草相近,主要區別在於:苞片的深裂片通常不分裂,為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較小,直徑1-1.8cm;萼片5,狹橢圓形或倒卵狀狹橢圓形,長6-9mm,寬2.5-4mm;植株較粗壯,高42-125c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

  • 1.生於海拔850-4900m的山地草坡、小溪邊或湖旁。
  • 2.生於海拔900-3000m的山地林邊或草坡地。

資源分布

性狀

  • 1.性狀鑑別:
    • (1)虎掌草 根長圓柱形或類長圓錐形,稍彎曲,有的扭曲或分枝,長5-12cm,直徑2-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具不規則的裂紋及皺紋。根頭部略膨大,有殘留的葉基、莖痕及灰白色絨毛,並不許多呈纖維狀的葉跡維管束及纖維束。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綠色。氣微,味微苦。
    • (2)小花虎掌草 根較上者粗壯,圓錐形,長右達20cm左右,近尾端有分枝。
  • 2.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後生皮層為數列細胞,黃綠色,皮層較窄,細胞含黃棕色物,韌皮部寬廣,篩管群徑向排列。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散列;射線寬廣,含黃棕色物。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化學成分

虎掌草根含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草玉梅皂甙(rivularinin),虎掌草皂甙(huzhangoside)A、B、C、D及皂甙(saponins)AR-1、AR-3。

藥理作用

  • 1.止咳作用:小鼠服虎掌草內酯有明顯止咳作用(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
  • 2.祛痰作用:小鼠灌服虎掌草甙,祛痰作用非常顯着(酚紅法)。對離體豚鼠氣管均無松馳作用。

鑑別

理化鑑別

  • (1)取本品粉末4g,加水20ml,置熱水浴中浸漬20-30min,濾過。取濾液5ml,置試管中,振搖1min,發生持久性的蜂窩狀泡沫,再加鹼或醋酸鉛試液2-3滴,有類白色沉澱生成。
  • (2)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5ml,溫浸10-20min,濾過。取濾液2ml,加70%鹽酸羥胺的甲醇溶液4-5滴,再加10%氫氧化鉀的甲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加熱數分鐘,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至pH3-4,再加1%三氯化鐵的乙醇溶液2-4滴,顯橙紅色至紫紅色。

炮製

切段、備用。

性味

苦;辛;溫;小毒

歸經

肺;胃;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舒筋;消腫止痛。主咽喉腫痛;痄腮;瘰癧結核;癰疽腫毒;瘧疾;咳嗽;濕熱黃疸;風濕疼痛;胃痛;牙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湯含漱。

注意

本品對皮膚刺激性大,接觸時間過長,可致發泡。

複方

治蛾子方《貴州草藥》;治喉炎方《雲南中草藥選》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行經絡,攻熱毒,除胃痰。胃有痰毒,人多呢逆。消紅腫癰癤瘡疽,血風疥癩,痰癧結核,流痰橫痃,外乳蛾、痄腮,內乳蛾、咽喉疼痛,牙根熱毒。
  • 2.《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跌打損傷,可舒筋活血,強壯補虛。又治痢疾,外用治疔瘡。
  • 3.《貴陽民間藥草》:平虛熱,解熱毒。治瘧疾,咳嗽,風濕痛;外治瘡腫。
  • 4.《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化瘀鎮痛。
  • 5.《青藏高原藥物圖鑑》:補血,暖體,消積,去濕,愈創,排膿。治病後體溫不足,淋病,關節積黃水,黃水瘡(外敷可治黃水瘡或提出關節中黃水),慢性氣管炎,末梢神經麻痹,催吐胃酸。
  • 6.《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疏肝利膽,舒筋活絡。[2]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虎掌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虎掌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