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藏在時光里的老包頭(張玉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藏在時光里的老包頭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藏在時光里的老包頭》中國當代作家張玉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藏在時光里的老包頭

耬犁鋤耙許多農耕元件好像聚會似的被有序的安置在這裡,是陳列也是喚醒。這些笨重的用具完成它們開墾耕種的任務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它們看起來比原來更加笨重蒼老,乾裂的木質部分因為失去汗水的潤澤後沒有了當年的色澤;光亮如鏡的犁鏵早已銹跡斑斑,有的地方還有明顯的缺口,像極了飽經風霜的老人掉了牙的樣子。

看到自行車縫紉機,人們會聯想到當年結婚三大件:飛鴿牌自行車、燕牌縫紉機和上海牌]]手錶[[。這三大件不知當年難倒多少七尺男兒。如今都成了被淘汰的舊物件,陳列在博物館裡。或者被粗暴的鑲嵌在泥牆中,在遊人的唏噓中任風雨沖洗。

龐大的錄音機曾給予過主人多少驕傲,如今雖然部件齊全,但也只能是一種擺設而已。袖珍版的黑白九英寸電視機現在看起來像是兒童玩具般小巧可愛,但當時也裝滿了全村人對外面世界的種種好奇與欣喜。直筒洗衣機可是大多數人家望塵莫及的奢侈品,即便有錢也需要有購物票才能擁有,那是當時富裕和能力的象徵。同行中一位老者說他們家曾經就有過一台這樣的洗衣機,記得三四千元一台,很貴。是啊!物以稀為貴。但是,現在看起來覺得是那麼的笨重不值當。當然,後來洗衣機之類的家電逐漸普及,現在大部分人家使用的都是第四、五代洗衣機了。

許多盆盆罐罐、大缸小壇曾是一個家庭生活殷實與否的見證,現在猶如古董般覺得特有年代感。除此之外,想不到它的實用價值。但是,當時誰家都少不了這樣的家什,放着米麵油糧。

走進一間間泥土結構的平房,土炕、油漆圍牆、大紅櫃頂上必掛的相框、以及上面滴答搖擺的掛鍾。土炕上正方形的炕桌,連着土炕一頭的鍋灶及大鐵鍋,地的正中央放着的小火爐,一切都是兒時最熟悉的場景,突然一股腦兒進入視線,闖進記憶,感覺幾十年的時間是那麼的短暫,好像是昨天剛剛離開時的模樣,但又是那麼遙不可及。同齡人都說小時候我們的家就是這個樣子,幾乎一模一樣的。

來到另一個小院,看窗戶就覺得更久遠一點,精緻的木雕窗欞無意中透露出自己的身世。屋裡的老式家具掩藏不住歲月的痕跡,工藝精湛至極可稱作藝術品,但也油漆斑駁,除了覺得老態龍鍾之外,已看不出多少當年的風采。不過,還是能看出主人的氣派和富裕。人們都說這是過去大戶人家的物件,件件都不一般。但主人不知道這些東西早已物是人非,成了後人的展覽品。

走出居民小院,來到濃縮的街道。街道如一棵大樹。主幹是主要街道,枝杈是各個小巷的走向,清晰有序。供銷社是當年人們日常生活主要採購的地方,一般都在中心地帶。這裡也不例外,而且裡面的貨物從針頭線腦的小物件到油鹽醬醋的生活必需品都一應俱全,櫃檯上還放着算盤、托盤秤。好像還在營業中,只是售貨員不巧剛剛離開一樣。參觀的人們東看看西瞧瞧,都在尋找當年的感覺。有位同行的還撥拉了幾下算盤,是啊,五十以外的人都到了懷舊的年齡,不論平常多麼風輕雲淡,但是見到兒時的場景,不由自主就會觸動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接着是藥房、典當行、郵局、鏢局等應有盡有。路兩邊隨處可見賣藝謀生的小商小販的雕塑。石子路顯得樸實而又乾淨。整條街都是老包頭當年的原貌布局,做舊了的牆面和物件無不滲透着古街的古風古貌。幾位第一次來此參觀的老者說,包頭幾十年前就是這個樣子,我不止一次來過。

一群人行走其間,每個人的年齡不同,感受不盡相同,但是回望自己的行程是一致的。大土炕、風箱聲似乎還溫暖着大家的記憶;抓石子推鐵環的童年猶在昨天……但此刻一切都成了實實在在的過去式。

昨天,今天,明天,緊密的聯繫着,又獨立分割着。歲月匆匆,人生匆匆,許多時光在不經意間溜走,又在某個不經意間想起。於是,人們以照片、文字留存記憶,希望珍藏過去,讓時光定格成永恆。於是,有了濃縮版的「老包頭」,讓一代人的思緒有了着落,有了歸屬,也讓後人多了一些對歷史的了解。

期待是美好的,歲月是無情的。有多少事物能經受得住時光的沖洗,歲月的風蝕。也許,這是一道永遠無解的題目,所以人們不由感嘆且行且珍惜,物件如此,情感又何不是如此呢![1]

作者簡介

張玉琴,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喜歡在柴米油鹽中尋找詩意,在詩情畫意中品味人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