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藏在大山裡的故事(闕惠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藏在大山裡的故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藏在大山裡的故事》中國當代作家闕惠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藏在大山裡的故事

2022年6月20日,萬眾期待的鄭渝高速鐵路全線開通運營。

媒體的熱門話題之一,便是距成渝鐵路(1952年建成通車的新中國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已經過去了整整七十年。

鄭渝高鐵,越三山,跨八水,隧道27座,橋樑32座,橋隧比98.34%。大多數時間列車都在隧洞內穿行,仿佛穿行在城市的地鐵。工程的橋樑和隧道的占比(橋隧比)超過90%,萬州巫山段更是達到施工難度罕見的98%,被稱為「地鐵式高鐵」。正因為襄陽至萬州段建設難度太大,建設工期長達6年。而通過重慶奉節縣的梅溪河雙線特大橋,時間不足10秒鐘,卻耗費了建設者們四個春秋冬夏。

說到火車過隧道,我們有切身感受。常常往來於湖北宜昌與四川成都之間,過鄂西川東地區,也是要鑽不少山洞的。每當車廂突然漆黑,手機斷線便是進洞了,乘客多少有所抱怨。

此時,估計除鐵路施工人員外,極少有人會想到大山裡的鐵路施工是怎樣地艱難。

我國鐵路史上的壯舉,當年的襄渝鐵路,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以及多地民兵、學兵承建的鐵路。由於它的建設者組成的特殊性,使它也成為了中國鐵路史上的唯一。

「鐵道兵」,「民兵」我們都懂,可是「學兵」估計好多人詫異。史料記載,當時為了儘快修好鐵路,在鐵路修建涉及的川鄂陝的城市,挑選應屆高中畢業生「政治可靠,身體健康」的人,編成部隊的建制,分配到各鐵道兵部隊,協助他們施工。

襄渝鐵路工程之艱巨在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實屬罕見。「峰有千盤險,路無百步平」;「抬頭一線天,低頭是深澗」是鐵路地質條件的真實寫照。當年的施工工地,基本是肩挑背扛鐵鍬,小車不倒只管推。鑿山鑿石是鐵錘鋼釺,劈山開洞是雷管炸藥,路基碎石是大錘小錘。落後的生產工具,簡陋的生活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施工中發生事故在所難免。

大成隧道在施工中突遇洪水,解救不及,殉職十幾人成為工程的重大事故。

女學兵連,本是不安排進隧道作業的。由於要搶施工進度,她們強烈要求進洞替換男戰士,打風槍,搬運石料。一次山體爆破後,她們沒有等煙霧散盡就過快進洞,導致不少人缺氧昏厥。幸虧發現及時,洞外男戰士迅速將石料車翻掉,逐一把她們搬上車立即運出隧洞,十幾人才得以在短時間內恢復意識保住性命。

危險,不僅存在施工前線,同樣潛伏在後方。一個駐紮在偏僻山村的連隊,遭遇大雨繼續補充補給,採購需要渡河。一個採購小分隊就在啟程採購的船上突遇狂風,船行至一漩渦遭傾覆,數人犧牲。

鐵路施工條件極其惡劣,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幾乎時時在發生。據載,鐵路每推進一公里,就有一名戰士倒下。

陝籍學兵講起一個終身難忘的事。他們當年都是長身體的年紀,早餐的饅頭稀飯根本無法支撐繁重的體力消耗。一天他們在搬石頭的勞動中,幾十個小伙子先是累到坐下,然後是癱倒。一位地質工作者面對眼前的境況,無能為力地說:我沒有吃的給你們大家,但是我可以給你們唱支歌,地質隊員之歌:「是那山谷的風,吹動着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着我們的帳篷;我們用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幾十年過去了,學兵們,還不是個別人居然能一字不落,脫口而出,足見此事對他們的確刻骨銘心。

他們,也許就是在這首響徹學兵連的歌的感召下,帶着裹滿隧道灰粉的身體,憑着血氣方剛,憑着堅韌頑強,憑着祖國的需要就是己任的信念,一直戰鬥,堅守,直到隧洞打通,直到橋樑架好,直到鐵路貫通。

陝西安康烈士陵園的「三線學兵」紀念碑,碑文上這樣寫道:「為修建襄渝鐵路,119名三線學生長眠秦巴山中」。

如今,我們無論是坐綠皮車,還是乘動車、高鐵,都應該想到那些為國家鐵路建設而捐軀的建設者們!

[1]

作者簡介

闕惠玲,女。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幹部。宜昌市作協會員,市美協會員,市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