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潮與雲門洞(林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蔡潮與雲門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蔡潮與雲門洞》中國當代作家林棲的散文。

作品欣賞

蔡潮與雲門洞

周末閒暇,幾個驢友相約出城,逐水游山。

沿一條清亮透底的溪流前行,只見山大谷深,天空一線,格外的藍。

溪叫鴨溪。溪中時現橫架的木橋,老人、婦女、牛羊慢悠悠地走在橋上。溪谷兩畔,古樹叢蔭,屋舍儼然,漁人撒網,水車悠悠,大群的飛鳥從頭頂飛過,白的、紅的、紫的山花爛漫,恰似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

在一個叫和平的木質山寨前,我們停止了車行。左前方是兩條岔道,一條路通進大山,一條路繼續向溪谷延伸。寨人說,前方兩三里處便是鴨溪的源頭,傳說中的雲門洞就在那裡了。

此時,山谷把溪床擠兌得越來越窄,道路坎坷不平,已不能行車。我們跟着寨人沿着溪谷徒步進山。

當我們走進一條盤山的古道時,濃蔭便把頭頂的烈日和天空遮沒了。一股山中清涼襲來,迅速滲透全身,汗水消隱,我們疲憊的身心甦醒過來,充滿了無限的輕鬆與活力。

神秘的溪流隨着古道,曲曲折折,從林間的幽谷中傾瀉出山。我們只聞溪水嘩啦作響,卻不能見着它的身影。

兩壁萬丈懸崖突兀挺立左右,前方被林木和峭壁擋住了視線,峽谷間的森林裡響起更大的震耳欲聾的水聲。昂首看去,一層一層的飛瀑,如翻滾的銀龍,如飛梭的白練,從眼前的懸崖峭壁和森林山石間傾瀉而出,那種壯麗,那種幽邃,那種奇特,使我們身心顫慄。

誰曾想到,百餘里溫婉嫻靜的鴨溪,在她出世的那一刻,卻是如此的驚世駭俗。

最高者,一股巨流從高大幽深的黑洞口奔涌而出,途中被懸崖上的樹石撕裂,分成若干銀瀑,發出雷鳴般的吼聲。瀑群衝下七、八米高的懸崖,落在澗底長滿青苔的石頭上。好一幅亂石崩雲的奇觀!

瀑布在一番濺花瀉玉之後,積水成潭,方喘上一口氣,又跌下二三十米的懸崖,落於巨大的碧潭,此為二潭。潭水碧綠陰森,潭底深不可測,靠山一側,黑洞洞的,似乎全是空穴,風水相擊,發出孔哐之聲。當地群眾說,古時,此潭有神龍出沒,叫作龍潭。

水出龍潭之後,似乎消失不見,轉眼在幾米下方崖下的幾塊巨石中沖瀉出來,似懸掛在山石間的巨幅壁畫。第三層瀑布在此落於碧潭後,與眾多瀑流匯合,變得清碧溫婉,纏繞在溪石間,一路踏歌而去。

說好去看雲門洞的,卻被洞外的景象迷戀住了。剛剛沉醉進去,一場暴雨襲來,雷鳴電閃之中,天色暗如黑夜,深山巨谷頓時變得無比恐怖。

還好,洞外不遠處建有一個水電站,已經廢棄了。還好,有站房在,我們趕緊退迴避雨。世界變得小了,我們的心卻變得寬起來,幾個人圍在一起,齊聲唱歌,驅趕心頭的恐懼。

雨停的時候,太陽落山了。山谷里騰起一層層白霧,攀着兩邊高聳的白崖冉冉上升,恍如夢幻仙境。

從雲門洞口回來,我寢食難安,反覆在心裡追問,雲門奇景千里難尋,歷史上一定有所留痕吧。

果然,在《思州府志.山川》里發現了有關雲門洞的記載:「泉洞,土名黑洞,府北五十里,上有飛瀑,下有澄潭,明參政蔡潮鐫『雲門』二字於石上。潰兵之亂,府中紳士多避居焉。」

此段史志值得玩味。一是說明雲門洞有多個名字,它的原始名叫泉洞,當地人叫作黑洞,自蔡潮到此鐫刻「雲門」二字之後,泉洞才又叫作雲門洞。也許是名人效應,此後,雲門洞為大多數人所知並為官方所記。二是雲門洞景色優美,令人留連。明朝貴州參政蔡潮不僅到此一游,還在洞石上親手鐫刻下自己的大名以作永久的紀念。三是雲門洞在戰亂年代,還是思州府官紳首選的藏身保命之地。這說明,雲門洞早已為世人所知,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蘊。

蔡潮(1467—1549),浙臨海人,字巨源,號霞山。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正德六年(1511),任湖廣按察僉事,提督學政。正德十年(1515),任貴州右參議。期間平息苗民之亂。得知鎮遠距離省城較遠,路途重崗復嶺,行旅艱難,於是下令每隔十里便築一亭,供行人往來歇息,此等惠民實事,被民間廣泛傳誦。

嘉靖元年(1522),蔡潮移任福建右參政。籌措督運軍糧,協力抗倭有功,泉州、漳州為他立碑記功。嘉靖六年,蔡潮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其間開築大道,勸民道旁廣植榆柳。任滿返里,治大惡灘,鋪路修橋,梳泉掘井,福澤鄉梓。

蔡潮一生為官,為民做了大量實事、好事,政績顯著,民眾稱道。蔡潮還是明代著名的文人學者,著作等身,著有《霞山集》十卷及其它著作九卷。其子官至刑部尚書,蔡潮被追贈為正奉大夫、刑部尚書。

無獨有偶,蔡潮到此一百四十多年後,一個叫顧祖禹的著名地理學家也走入雲門洞,實地踏勘了雲門奇景,並將之載入史冊。史載,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起,顧祖禹參考二十一史、一百多種地方志和其他大量文獻,並盡一切可能「覽城廓,按山川,稽道里,問關律」,實地考核異同,歷時三十餘年,編著成一百三十卷、二百八十餘萬字的《讀史方輿紀要》。

關於雲門洞,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是這樣記載的:「泉洞,在司西七里,崖壁千仞,瀑泉飛瀉,下成溪河。以艇從旁入,洞廣容百人。」

這段文字更是令人驚異,說明泉洞內外風景奇特,早在三百年前,雲門洞一帶已是旅遊名勝地,遊客們在洞中乘舟覽勝,好不熱鬧。

雲門洞地處深山幽谷之地,直到今天依然偏僻難尋,連我們這些當地人都少有知曉,幾百年前的蔡潮、顧祖禹這些官員學者,又是如何得知雲門洞的,他們又是為何有如此大的興趣找到這裡來遊玩的呢? [1]

作者簡介

林棲,實名張維軍,1974年10月29日生,土家族,貴州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