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方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蔡方蔭 鎖定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蔡方蔭(1901~1963),江西南昌人。中科院院士、土木建築結構專家,中國力學專家、教育家。土木建築結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文名 蔡方蔭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63年 職 業 教育家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主要成就 中科院院士 目錄 1 生平履歷 2 主要成就 3 專業成就


生平履歷 1925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堂(現清華大學)土木科,後赴美留學,於192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碩士學位,並在紐約珀迪-亨德森事務所任顧問工程師。

蔡方蔭 1930年歸國,任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主任和工學院院長,另執教於西南聯合大學、國立中正大學(現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等校。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出任南昌大學(現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工學院院長。 1951年後,蔡方蔭出任中央重工業部顧問工程師。 1953年創造性地將「混凝土」簡化成一個新的漢字:「砼」,得到廣泛應用。1985年6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准了「砼〃與「混凝土」同義、並用的法定地位。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學部委員)。 1956年起任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等職,成為《土木工程學報》首任主編。 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


主要成就 論文著作 1Slope-Deflection Equ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Rigid Frames with Vary ing Moment of Inertia,國立清華大學科學報告,1932,2(2)。 [1] 2Cross Constants for Members with Varying Moment of Inertia,國立清華大 學土木工程學會會刊,1933(與楊曾藝合作)。 3蔡方蔭,普通結構學(上、中、下),商務印書館,1946~1948年,第一版;1949 年,第四版。 4蔡方蔭,用求面積法計算變梁之彎曲常數(英),Proceedings,ASCE,1948年9 月號。 5蔡方蔭,用Io/I圖之力矩圖面積計算變梁之彎曲恆數(英)Science Record (科學紀錄),1951,4(3)。 6蔡方蔭,角變與不平衡力矩二種傳播之研討,土木工程學報,1954,1(3)。 [1] 7蔡方蔭,剛構常數與剛構分析,土木工程學報,1954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 8蔡方蔭,變截面剛構分析續篇,科學出版社,1956年2月,第一版。 9蔡方蔭(合著),用Io/I余圖法簡化變梁常數之計算,土木工程學報,1956,3(3) 。 10蔡方蔭,用彎矩分配或其他類似方法精確分析單層連續桁架剛構,Scientia Si nica,1958,7(1)。 11蔡方蔭,變截面剛構分析,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54年初版,上海科技 出版社,1958年新一版,1959年第二次印刷。 12蔡方蔭,裝配式楔形絞接剛架,科學出版社,1961。 [1]


專業成就 蔡方蔭對工程結構力學,特別是變截面剛構分析和桁架剛構分析頗有造詣。分析和總結了國內外常用一般剛構分析方面的各種「力矩一次分配法」,並提出了更簡化實用的方法,同時提出了計算變截面梁、柱的「Io/I圖矩面積法」來計算各撓曲常數。在對橫樑為桁架的剛構方面,採取了簡便而切合實用的「柱頂力矩作用」和「桁架跨變影響」兩項準則,簡化地按一般剛構分析方法進行計算,能獲得與「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樣精確的結果。著有《普通結構學》、《變截面剛構分析》、《變截面剛構分析續編》、《鈑梁之理論與分析》、《裝配式楔形杆鉸接框架》等以及工程結構研究方面的論文多篇。 發明了「砼(tóng)」字。這是一個重大的發明,把「混凝土」簡化成了「人工石」:「砼」。 參考資料 1.

蔡方蔭 .九三學社[引用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