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性野牡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蔓性野牡丹
學名: Dissotis rotundifolia
科名: 野牡丹科
屬名: 蔓性野牡丹屬
別名: 蔓性野牡丹藤、粉光花
原產地: 墨西哥等地
花色: 粉紅
花序: 聚繖花序
花瓣數: 5瓣
花的大小: 大約 4 至 5 公分
花期: 春季、夏季、秋季
葉形: 心形
性狀分類: 多年生草本
園藝分類: 觀葉植物、觀花植物[1]
用 途
1. 園藝觀賞用。
2. 插花布置用:花、果、枝,供花材用。
3. 常被用作地被植物。
特 性:
宿根常綠草質蔓藤,莖呈匍匐性,延伸可達 60 公分以上;嫩枝紫紅色,具有溝槽,葉片兩面顏色有明顯差異,單葉十字對生,闊卵形,有 3 出脈,陰暗處葉面較平展,葉背色淺、葉面深綠色,都有明顯毛茸,細齒狀緣。花朵狀似野牡丹,只是花朵比較小;花頂生,花萼面有許多小刺毛,宿存,花冠紫粉紅色,5 瓣,花瓣倒卵形,瓣端圓或截形,雄蕊鮮黃色。果實表面有許多刺毛。性耐陰,花、葉柔美,可用仟插法繁殖。
繁殖方式
蔓性野牡丹的莖枝具有匍匐性,節間很容易長根,故多用扦插法繁殖,其成活率之高,可作為扦插練習的好材料。插穗取10~15公分,可斜插或平鋪於介質,約一周可發根。
栽培方式
蔓性野牡丹屬於喜好溫暖、高溼度環境的植物,葉片小而密,花期在溫暖的地區可達全年,但冬季會較少,尤其北部較冷,常出現15℃低溫,難有開花。花雖只有一天壽命,但結果率高,果實被帶有腺毛的花萼苞裹著,也可做為觀賞重點,種子非常容易傳播,需注意控制其生長範圍。對肥料及土質需求不高,是可以作為快速覆蓋的地被植物,尤以在半日照環境的牆邊、綠籬旁、林蔭下都可生長。
形態特徵
小型匍匐性生長的野牡丹科植物,台灣可以見到個兩屬,一是花瓣4枚、花朵繁密的裂距野牡丹屬 Heterocentron,另一是花瓣5枚、花色粉紅的蔓性野牡丹屬 Dissotis,其屬名是由希臘文"dissos(二型)"而來,意指花藥分為二,具有10枚雄蕊,分為5長5短兩組。蔓性野牡丹的花說是粉紅色,其實是介於粉紫色之間的特殊顏色,又有"粉光花"之稱,經常作為庭園地被植物使用,有良好的覆蓋性,屬於宿根常綠草本植物,莖呈匍匐性,延伸可達60公分以上。
覆蓋性強的蔓性野牡丹
如果不是連續看了很多年,很難相信這種看起來嬌柔的植物能夠在馬路邊取得這麼大的生存優勢。
1999年植物園開放的時候就在環繞園區四周的人行道綠帶上種了蔓性野牡丹。當時它才引進臺灣沒幾年,很多人與它的第一次接觸就是在科博館植物園。隨著行道樹枝葉茁壯成蔭,這些蔓性野牡丹因為日照不足而逐漸衰弱,但只要有半日照,就能生長良好,被它覆蓋的地方基本上是看不到其他植物生長。
蔓性野牡丹的屬名Dissotis有「兩種」或「兩耳」的意思,前者是指它雄蕊的花藥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後者是指它雄蕊花絲膝部的裂片。這個屬目前已知的種類超過110種,原生地是在非洲。種小名rotundifolia則是「圓葉的」的意思。臺灣市面上可以看到一種跟它長得很像的植物,叫多花蔓性野牡丹(Heterocentron elegans (Schltdl.) Kuntze)或琉璃牡丹。要區分兩者不能只看花開得多不多,最快的方法是看每朵花的花瓣數量,蔓性野牡丹的花瓣5片,而多花蔓性野牡丹的花瓣是4片。
蔓性野牡丹的故鄉在非洲中西部熱帶地區,因為具有觀賞價值而被引種到熱帶美洲、熱帶亞洲。很多資料都寫臺灣的蔓性野牡丹原產地墨西哥,1997年從泰國引進。事實上,多花蔓性野牡丹的原產地才是墨西哥,而它所在的屬(Heterocentron)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到哥倫比亞。所以這個引種紀錄很有可能指的是「多花蔓性野牡丹」而不是「蔓性野牡丹」。
蔓性野牡丹的莖很容易長不定根,這也是它拓展勢力範圍的強大武器。雖然會結果,但用莖扦插比較容易,如果是在溫暖潮濕的地方,插下去之後很快就會長成一大片。[2]
重要病徵
低溫
蔓性野牡丹喜歡溫暖的溫度,不耐低溫。當溫度高於 20°C 時,它生長得最好。冬季,溫度應保持在 5°C 以上。當溫度低於 1°C 時,葉子的顏色可能會變淺。霜害後,顏色逐漸變成褐色或黑色,並可能出現萎蔫、下垂等症狀。
- 解決方法
修剪掉凍壞的部分。立即轉移到室內溫暖的環境中進行防寒。選擇靠近朝南窗戶的地方放置植物,保證充足的陽光。此外,避免將植物放置在加熱器或空調通風口附近,以防止空氣過度乾燥。
高溫
在夏季, 蔓性野牡丹 應保持在 38°C 以下。當溫度超過43°C時,葉子的顏色會變淺,植物會更容易被曬傷。
- 解決方法
修剪掉曬傷和乾燥的部分。將植物移至能遮擋正午和下午陽光的地方。早上和晚上給植物澆水,保持土壤濕潤。[3]
視頻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Category: 野牡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