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蓬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蓬安縣隸屬於四川省南充市。蓬安春秋系巴國地,秦系巴郡,漢初置安漢縣,公元507年置相如縣,明太祖洪武年間設蓬州,1913年改蓬州為蓬安縣。

蓬安位於四川省東北部,介於北緯30°44′-31°17′,東經106°10′-106°41′之間,東西寬22.11千米,南北長61千米,面積1332平方千米。蓬安縣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7.5℃,常年無霜期306天。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月季分布不均,但強度不大,可用率高。

蓬安是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重點縣、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縣,四川省 「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培育縣」。蓬安素有「中國錦橙第一縣」的美譽。蓬安縣城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大型史詩歌舞劇《相如長歌》、嘉陵江民俗風情劇《蜀紅》、周子古鎮、「百牛渡江」生態奇觀等文化旅遊品牌國、省聞名。[1]

建制沿革

蓬安縣境,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崖墓中出土的陶器,已有造型生動的母子雞、鴿、狗、豬、雙人合身傭等出現。

殷商屬巴人之國。

周為巴子國地。

周顯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秦滅巴國後屬巴郡。

惠文王更年後九年(公元前316年),屬巴郡閬中縣。公元前200年劉邦稱漢中王,巴地遂為漢有,西漢初期為閬中縣置安漢縣,縣內南境屬安漢縣,北部仍屬閬中縣。南朝宋、齊時期,隸屬仍舊。

南朝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分閬中縣地置大寅縣,以邑西大寅山為名,治地在今縣境北部茶亭鄉蓬池壩,屬隆城郡。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置蓬州,以州內大小蓬山為名。州治安固(今營山安固場)。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隆城郡廢,屬蓬州。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北周所置蓬州由安固(今營山境)徙大寅。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大寅縣以治地蓬水繞流更名蓬池,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蓬池縣廢,其地入儀隴、營山、相如三縣。

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析安漢縣北置相如縣。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曾在此寓居,故名。隸屬與縣同置的梓潼郡。南朝梁天正二年至太平二年(公元552-557年)西魏占蜀,改屬南宕渠郡。隋開皇三年,罷諸郡以州統縣,屬隆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改州為郡,屬巴西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復改郡為州,相如縣屬隆州,析相如縣東境置郎池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南充置果州後,相如縣改屬果州,析相如西北境置新城縣(後改名為新政縣)。武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析相如縣東南境置岳池縣,相如治所遷於嘉陵江西岸今錦屏鎮陵江場。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果州為南充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果州,相如為其屬縣。後梁開平元年至南宋寶慶二年(公元907至1226年),縣隸屬如前。寶慶二年,果州以理宗「安潛」之地,由州升府,名順慶府,相如為其屬縣。南宋理宗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蓬州徙治縣內雲山(又名運山,今河舒鎮燕山寨),以抗禦蒙軍。南宋寶祜六年(公元1258年)相如縣由順慶府改屬蓬州。

明洪武(1368至1398年)間,相如縣省入蓬州直轄,屬順慶府。

清世祖七年(1650),蓬州改為不領縣的縣級散州,仍屬順慶府。民國2年,廢蓬州改名為蓬安縣,取蓬州、安漢縣首字為名。1949年12月12日蓬安解放,由川北行署南充專區管轄,縣城所在地為錦屏鎮,1952年屬四川省南充專區管轄,1957年12月,縣城遷至周口鎮,1968年為南充地區管轄縣,1993年為南充市轄縣,2006年撤周口鎮,設相如鎮、縣政府駐地相如鎮。[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蓬安位於四川省東北部,介於北緯30°44′-31°17′,東經106°10′-106°41′之間,東西寬22.11千米,南北長61千米。全境從西北至東南呈長條狀,縱長橫短,略似一條吐絲的蠶。東出達州通湖北,南進廣安達重慶,西經順慶進成都,北上巴中出秦川,面積13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蓬安為典型丘陵地貌,南北兩高、中間低。最高海拔827.3米,其中平壩占7.8%,淺丘寬谷占7.97%,高山管谷占22.64%,淺丘低山占4.72%,中丘中谷占11.98%,中丘中谷帶壩占38.4%。縣境無完整山系,海拔600米以上的低山50餘座,集中分布在縣南的鳳石、羅家、南燕、新河及縣北的諸家、鮮店等鄉,面積為349.52平方千米,約占全縣幅員面積的26.24%。縣境丘陵集中分布於興旺、河舒、巨龍等3個區域為中心的鄉鎮,面積556.91平方千米,約占全縣面積的41.81%。

氣候環境

蓬安縣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7.5℃,常年無霜期306天。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月季分布不均,但強度不大,可用率高。作物生長受影響較小。日照約1200小時,略偏少。

水文環境

蓬安多年平均降水總量13.49億立方米,每平方千米有水量101.31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32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徑總量426億立方米。縣境河舒主要是過境的嘉陵江與從東西兩個方向匯入其中的小河溪溝,以及從境北、境東南匯入渠江的小河溪溝,總計104條,總長度600多千米。現有水庫63座,山坪塘3050口,石河堰618處,蓄水池6189口。縣境內的地下水以紅層裂隙水為主,地形高低相差不大,森林覆蓋差,徑流量與蒸發量大,滲透量較小,不利於地下水儲存和富集。境內水井水質一般較好,無色無味透明,水溫在8℃-20℃,PH值在64-7,硬化度為55-185,適宜飲用。[3]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植被種類繁多,主要有楠木、香樟、泡桐、槐樹、柏樹、馬尾松、慈竹、銀杏、紅豆等18種珍稀樹種。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油菜、花生、蠶繭、黃麻、生薑、柑橘、桃李、柚、煙草及多種畜禽水產品,享有「中國錦橙第一縣」「南方制種大縣」「蠶繭絲綢之鄉」美譽,先後被國家、省列為商品糧大縣以及柑橘、蠶繭、生豬、水產開發基地縣。

農副土特產品豐富,「錦橙」100號風靡國際,「石孔」貢米香飄華夏,「天府花生」暢銷全國,優質蠶絲遠銷日本,江河養殖獨領風騷,利溪條粉享譽巴蜀,楊家手工面歷史悠久,國際金獎相如酒醇香甘洌,源於清朝的曹氏豆乾口感奇絕,引相如井水研磨的河舒豆腐滑嫩清香,福德酥肉餘味纏綿,白雲礦泉水暢銷不衰,「相如梨」聲名遠播。

礦藏資源

礦藏有砂金、鑽石、鈦鐵、氯化鉀、井鹽、芒硝等。

水資源

境內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嘉陵江水電儲藏量283億千瓦時。有已經建成的裝機容量861萬千瓦時,年發電量3億千瓦時的馬回水電站和裝機容量15萬千瓦時,年發電量達71億千瓦時的27金溪航電樞紐工程。四川核電站選址在蓬安縣三壩鄉,已進行了科研論證。天然氣、自然水、發電量供應充足。

旅遊資源

蓬安是司馬相如故里,地處朱德故里、小平故里之間。又是嘉陵江流域獨特的旅遊景區,琴台夜月、嘉陵晚渡、牛渚漁歌、五馬排空、廣慈曉鍾、馬鞍樵唱、石壁晴雲、雙篷疊翠,古「蓬州八景」美不勝收,小樂山群佛雕像、巍巍龍角山、大深南海、省級風景名勝區白雲山避暑山莊、AAAA級旅遊風景區「嘉陵第一桑梓」、抗蒙遺址運山城、司馬相如故里門闕、河舒桃花村等蓬安新景令人流連。

區域人口

2018年,全縣年末總人口(戶籍)67.76萬人,其中,女性32.17萬人。按居住地分,城鎮人口12.94萬人,鄉村人口54.8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224人,人口出生率為7.7‰;死亡人口3103人,人口死亡率為4.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1.5%。[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8年全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GDP)172.4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0.56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0.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7.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從生產的角度看,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4.7%,拉動經濟增長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5.9%,拉動經濟增長3.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4%,拉動經濟增長4.4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方生產總值29920元,比上年增長8.2%。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7年的24.3:43.6:32.1調整為23.5:42.9:33.6,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下降了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提高了1.5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04.13億元,比上年增長9.2%。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為60.4%,對GDP的貢獻率為63.6%,拉動GDP增長5.9個百分點。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已成為領跑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

2018年全縣財政收入平穩較快增長。實現地方公共預算收入60908萬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各項稅收32504萬元,比上年增長19.9%。地方公共預算支出364768萬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1263萬元,比上年增長3.7%,公共安全支出15569萬元,比上年增長10.6%,教育支出63926萬元,比上年增長0.1%;科學技術支出584萬元,比上年增長49.4%,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63151萬元,比上年負增長0.2%;醫療衛生支出25305萬元,比上年負增長6.9%;節能環保支出8952萬元,比上年負增長38.4%,城鄉社區事務支出7769萬元,比上年負增長35.2%。

第一產業

2018年,我縣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67.08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4.2%,其中:農業總產值38.36億元,比上年增長5.4%;林業總產值1.12億元,比上年增長6.8%;牧業總產值24.04億元,比上年增長1.6%;漁業總產值2.64億元,比上年增長7.0%;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0.92億元,比上年增長9.0%。

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0.42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糧食作物總產量達30.13萬噸,比上年增長0.4%,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3.94萬畝,比上年增長0.6%,產量12.60萬噸,比上年增長1.0%;小麥播種面積13.98萬畝,產量3.89萬噸,比上年減少1.5%;玉米播種面積18.52萬畝,產量7.02萬噸,比上年增長0.1%。

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9.34萬畝,產量4.68萬噸,比上年增長3.1%其中:油菜籽種植面積18.26萬畝,總產量達到3.18萬噸,比上年增長3.1%;花生種植面積10.97萬畝,產量1.49萬噸,比上年增長2.9%;園林水果總產量9.66萬噸,比上年增長3.5%。其中:柑桔類產量達8.29萬噸,桃產量達0.80萬噸。

全年共完成綠化造林73000畝,其中人工造林42000畝;森林撫育15000畝,低效林改造6000畝;城區大環境綠化300畝;義務植樹30萬株;綠色通道工程綠化39公里;四旁植樹20萬株,完成育苗230畝,森林覆蓋率達39.5%。

2018年,全年出欄生豬52.89萬頭,比上年增長2.3%;出欄牛1.17萬頭,比上年增長2.8%;出欄羊17.32萬頭,比上年下降1.1%;生豬年末存欄35.65萬頭,比上年下降3.5%;牛年末存欄1.94萬頭,比上年下降0.6%;羊年末存欄11.62萬頭,比上年增長下降8.9%。肉類總產量5.16萬噸,比上年增長3.2%,其中豬肉產量3.86萬噸,比上年增長2.6%。

第二產業

2018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1.34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0%,拉動經濟增長4.1個百分點。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6.4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實現總產值287.78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工業銷售產值285.97億元,比上年增長17.8%,產品銷售率達99.4%;利潤總額20.9億元,比上年增長30.7%。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3.44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年末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及勞務分包建築企業共20戶。商品房施工面積95.8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12.9%,其中新開工面積74.2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98.6%;房屋建設竣工面積43.4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14.9%,其中住宅竣工面積41.3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71.0%。

第三產業

2018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60億元,比上年增長12.3%。按銷售所在地劃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46.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8.45億元,比上年增長12.2%。按行業分,餐飲收入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餐飲收入2.70億元,比上年增長15.2%;住宿業收入0.76億元,比上年增長13.8%;零售業收入36.4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零售收入7.60億元,比上年增長17.6%;批發業收入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批發業收入0.70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全年接待遊客447.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6.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6%和30.5%。

2018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43億元,比上年增長5.9%。[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大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辦學實力,加強校級交流研討,探索教師城鄉交流機制,大力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努力促進縣域內校級間、城鄉間教育均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順利通過了國家督導評估認定。2018年末,全縣基礎教育校(園)141所,其中:小學36所,初中34所,高中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0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0所,幼兒園6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職業教育學校2所。全縣基礎教育在校學生數68207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學前教育在校學生12770人,比上年下降6.3%,小學在校學生31455人,比上年下降1.5%,初中在校學生15309人,比上年增長5.3%,高中在校學生8482人,比上年下降7.7%,特殊教育在校學生191人,比上年增長1.6%。基礎教育教職工4852人,比上年下降1.1%,其中:專任教師4490人,比上年增長0.4%。職業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2284人,比上年增長20.7%,教職工138人,其中專任教師119人,比上年增長9.2%。

科學技術

紮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指導項目申報,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倍增計劃」,進一步激發主體活力,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強化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施。2018年全縣高科技產業企業16個,專業技術人數6205人。全年申請專利235件。

文化事業

2018年全縣有文化館1個,鄉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綜合文化站)39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2萬冊,全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

2018年,廣播電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通信覆蓋面積持續擴大。廣播覆蓋人口達62萬人、電視覆蓋人口68萬人;全縣有線電視傳輸網絡幹線總長達到1568公里,電視節目套數50套。有線電視入戶率10.2%,電視覆蓋率95.7%。鄉鎮廣播站39個,廣播通村率28%,廣播覆蓋率87.3%。

醫療衛生

2018年末全縣衛生機構55個,實有床位2962張,衛生機構技術人員2221人,其中:執業醫師772人,執業助理醫師116人,註冊護士826人,藥劑人員112人,檢驗人員87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256人。在所有衛生機構中,醫院13家,實有床位1857張,衛生技術人員1374人;中心衛生院7個,實有床位305張,衛生技術人員309人;鄉鎮衛生院31個,實有床位405張,衛生技術人員331人;婦幼保健機構1個,實有床位369張,衛生技術人員210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39人。

人民生活

2018年,實現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9.08元,比上年增加1592.44元,增長9.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32.57元,比上年增加1895.98元,增長8.6%,按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10461.84元,比上年增加957.44元,增長10.1%;經營性收入6413.53元,比上年增加413.97元,增長6.9%,財產性收入1840.81元,比上年增加183.83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4598.35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食品支出4631.26元,比上年增長3.6%。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1.7%。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52.02元,比上年增收1318.77元,增長9.5%。其中,工資性收入3020.5元,比上年增加278.21元,增長10.2%;家庭經營收入6310.04元,比上年增加446.11元,增長7.6%,財產性收入292.72元,比上年增加44.06元,增長17.7%。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503.73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食品支出4251.54元,比上年增長7.0%。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7.0%。

社會保障

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4.63萬人,徵收基養老保險金6.64億元;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9.66萬人,參保繳費人數11.94萬人,徵收基金0.70億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4萬人,共計代扣代繳養老保險費1.78億元。

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39萬人,徵收基金1.22億元,基金支出0.94億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54.52萬人,徵收基金3.56億元,基金支出2.49億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1.56萬人,徵收基金554.78萬元,基金支出1727萬元。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1.79萬人,徵收基金374.61萬元,基金支出315.28萬元。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0.99萬人,徵收基金315.28萬元,基金支出214.51萬元。我縣納入低保對象共90209人,全縣保障率為12.4%。其中:城市低保16103人,農村低保74106人;各類養老機構52家,總床位數2300餘張。[6]

歷史文化

相如文化

​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就生長在蓬安。如今,這座建制達2000多年的古縣,處處充溢着相如文化的濃烈氛圍。財神樓在周(口)河(舒)一級公路上,新矗立起一個氣勢恢弘的古典式建築———相如漢闕牌坊,它是由省博物館魏學峰擔綱設計,投資230餘萬元修建的,上有省作家協會主席馬識途題寫的六個端莊漢隸:「司馬相如故里」。蓬安縣在打造「相如文化」方面,又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傳,司馬相如在漢景帝時任蓬州(今蓬安)州官,偕文君建琴台而居,創酒坊以釀;撫琴賞月,把酒為賦。明代蓬州提學副使盧雍曾作《琴台夜月》贊曰:「城內多美酒,琴台飄酒香。」秉承相如、文君釀酒之法,幾年前,南充相如酒業公司就手工釀製出了相如系列酒。同時,「司馬相如」在農村已成雪梨的形象代言人,幾次品種改良後,以黃坪鄉為基地的「相如梨」而今碩果滿枝。縣內河舒豆腐、楊家手工面、石孔貢米、利溪粉絲等地方名特優食品,無不圍繞「相如」品牌進行精深加工,也彰顯出相如文化的經濟張力。

地以人傳。蓬安縣陸續開始興修仿古建築,在龍角山、大深南海建琴台酒坊,在司馬相如出生地建司馬墓,在白雲山石崖上刻《子虛賦》、《上林賦》……1000米長、33米寬的相如大道兩側,都以仿古建築為主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就此和諧統一。

2003年9月,蓬安縣成立了司馬相如研究會,將相如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為城市建設起到蓬安美景了智囊作用。關於相如文化研討,2003年7月上旬舉辦了省市名家赴蓬安的採風筆會;2003年10月中旬,國際性專題大會在相如故里隆重舉行。

蓬安縣以建設「一山(白雲山)、一縣(古相如縣)、一城(運山古城)、一江(嘉陵江)」為重點,以挖掘相如文化為龍頭,恢復蓬安「古八景」,塑造蓬安「新八景」,確立了做好宗教旅遊、歷史旅遊、人文旅遊、自然旅遊、生態旅遊的發展新思路。如今,「相如古縣生態文化旅遊」已完成了總體規劃,下河街、蓬州及相如縣舊城(錦屏鎮)的恢復與開發業已啟動,恢復建成了司馬長卿祠,並對古街道、古民居、古鋪面進行了如舊修復。這一切,以其獨特的人文魅力,吸引着前來蓬安感受相如遺風、體驗民俗文化的遊人。

源遠流長的相如文化,讓蓬安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魅力倍增。

民俗文化

川北燈戲:「川北燈戲」已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解放前後,縣境內民間有許多演出團隊和演出戲台,有的一個村一個班子。解放後,政府建立了縣級川劇團,吸納了一批優秀藝術人才。1958年,縣川劇團排的「川北燈戲」節目到中南海懷仁堂獻演,獲中央首長稱讚。其傳統節目《滾燈》、《八陣圖》首獲中國川劇藝術二等獎。現保留着南充市九縣僅存的蓬安縣川劇團。川北燈戲仍是本團的主要形式。2、水龍舞蹈「水龍」是蓬安縣境內失傳的一種舞。解放前在乾旱的夏季人們為求天降雨,消除災害而時興耍「水龍」。水龍用樹枝葉紮成,舞者跳躍騰挪,觀者往龍身(人身)潑水,它的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娛樂性和群眾參與性,其場面生動活潑、歡天喜地,妙不可言,有相當的開發利用價值。

蚌舞:「蚌舞」,由女着濃妝背蚌殼道具扮蚌殼精,男扮漁翁兩相戲舞,民國時期,縣境內甚為流行。「蚌舞」是廣泛流傳於我縣民間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舞蹈,有1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價值是:人民歡慶節日的獨特表現形式,有着很強的娛樂性、趣味性。

婚嫁歌:「婚嫁歌」是流行於我縣農村嫁女時的一種儀式,姑娘出嫁前,請來姐妹和三親六眷唱嫁歌。「婚嫁歌」是由單調的聲調,似哭似唱,有分有和,有領有幫多種演唱形式,和多種曲調組合而成,有着獨特的感染力和藝術價值,是現代文化藝術的有養元素。

嘉陵江船工號子:「嘉陵江船工號子」是船工在集體勞動中為了統一動作,在長期勞動中而流傳的一種歌曲,簡稱船工號子,其表現形態大多為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或齊唱,時而悠雅動聽,時而雄壯激昂,充分彰顯勞動者的勇氣和力量,也很有藝術感染力。

2019年蓬安縣千人民俗巡演鬧新春

彩蓮船:彩蓮船又稱旱船,仿川劇《秋江》搬上街市進行表演。用竹、木等做成船型,外蒙以布或色紙。表演時,舞女將「船」繫於腰際,如坐船中,另一人扮執漿艄翁。在鑼鼓聲中,二人合舞,船隨舞女輕盈舞步,似漂浮水上,隨波蕩漾,艄翁舞姿詼諧有趣,常與龍燈、獅舞、車燈、蓮宵等配合游市。

蓮宵:「蓮宵」又名連響,將齊肩小斑竹兩端各開孔4至5個,每孔系銅錢2至3枚即成道具。因道具製作簡單,群眾多喜參加。表演時,表演者伴隨秧歌鑼鼓,用蓮宵有節奏地敲打肩、膀、腰、腿、腳等部位,棍中銅錢隨之發出清脆的響聲,邊舞邊唱。解放後,經藝人逐步創新,形成縣境獨特的8拍、10拍、12拍拍擊法至今。

車燈由領腔邦腔的「農歌」發展為邊歌邊舞的過街舞蹈,俗稱「逗么妹」。表演人物不限,一人領唱蓮宵詞,眾人合唱「柳蓮柳」。周口、錦屏以么妹站於紙紮彩轎內,由4人抬轎,1人扮丑駝執長煙袋隨轎扭唱。1人扮小丑執蓮宵轎前戲逗;利溪則增扮搖旦1名,手挽花籃轎前扭動;金溪、盤龍、興隆等地,除么妹、抬轎者相同外,由1人扮小丑手執大摺扇轎前戲逗,彩轎前後各配4人打「蓮宵」。

竹琴:竹琴是漁鼓傳入四川後演變發展形成的,一般為一人用竹筒、竹板自打自唱。調派有川西調和川東中河調。解放後,發展為多人坐唱,「甜平」、「苦平」、「怒腔」、「掃腔」、「吟哦腔」等唱腔靈活運用,深受群眾歡迎。

盤子:盤子亦稱「四川盤子」,由演唱者一手持瓷盤,一手執竹筷,邊敲邊唱而得名,民國時期,為一人清唱,解放後發展為集體載歌載舞,樂器也由二胡伴奏改為以弦樂為主的多種樂器伴奏,唱腔多脫胎於民歌,曲調優美,節奏活躍。

蓮花落:蓮花落又名「蓮花樂」或「蓮花鬧」。原為乞丐乞討時用竹板擊拍演唱的順口溜,後來逐漸發展為曲藝。清乾隆年間,縣境內出現職業演員,內容多系民間傳說,也有即興演唱。清嘉慶後,彩扮蓮花落出現,增加了鬧子(又名節子)、小鑼等打擊樂器,並發展到扮演人物故事。

名優特產

石孔貢米:石孔貢米是相如故里的米中瑰寶,原名「油香米」、「黃金米」,僅產於蓬安縣石孔鄉。石孔貢米的主要特點是糯而不膩,清香可口,似硬卻軟,似糯不粘。米粒油潤晶瑩潔白,半透明,有光澤;具有特有的自然清香味,蒸煮時初揭籠蓋,香氣四溢,隔兩三間屋可聞到香味;蒸煮後飯粒完整、潔白有光澤、軟而不粘、食味好、冷後不硬,入口香滑綿軟有彈性。經檢測:石孔貢米直鏈澱粉含量16.2%、蛋白質含量9.6%、膠稠度84㎜,綜合品質達到國頒一級質量指標。富含磷、鉀、鐵、錳、鋅、硒等微量元素和B族維生素,蛋白質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每公斤含硒330微克,遠遠高於一般優質米,被稱為富硒大米,硒是一種維持人體正常機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體缺硒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肝病、近視、哮喘、腫瘤、癌症等發生。硒具有抗氧化、增強人體免疫力、有效清除人體有害垃圾、促進人體健康、延緩衰老之功效。石孔貢米營養極為豐富,特別適宜老年人和兒童,為款待貴客、饋贈親友之佳品。[7]

金溪白酒:又名斜溪白酒,始創於明朝,清代評為蓬州貢酒,工藝獨特,純糧釀造,味香酒醇,註冊品牌「金糧純」、「金糧液」遠銷河北、山東,蜚聲省內外。金溪美酒,香飄千里。真可謂:「集天地之精華,吸五穀之精英」。金溪白酒以精選大米、高粱、糯米、小麥、玉米為原料,以純小麥特製大曲為糖化發酵劑,採用老窖續糟三十天固態發酵,取用純淨清洌的優質地下山泉活水精心釀製。採用配醅發酵、分層蒸餾、量質摘酒、按級並壇等精湛的技藝。酒體風格屬濃香型或濃香風格型白酒。

吳饊子:是司馬相如故里一道古老的傳統美食,有着幾代人的傳奇。吳氏祖傳名特小吃,秘方考究、做工精緻,採用水糖、黑芝麻、核桃、花生、黃豆、香料等,以嘉陵第一桑梓「神龍泉」水揉合,生坯三寸六,成品三寸一,色澤紅潤、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無窮。沿江兩岸,口口相傳,嘉陵江畔,美食一絕。

雞絲涼麵:是四川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在四川全省有很大影響,近年已流傳於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廣大地區。雞絲涼麵的製法:機制的麵條入沸水中煮熟。煮時不能煮得太軟,撈出放案板上趁熱,灑熟菜油少許,抖散快速降溫,到互不粘連且己冷卻為止,成為涼麵。

亞東滷鴨

亞東滷鴨:是精選本地土鴨,經過宰殺清理,醃製去腥,配以八角、丁香、山奈等二十餘種調料加工而成,其味入骨,香透里肌,質感干香、鮮醇、不膩口。曾獲「南充市2002年首屆美食文化藝術節」名特小吃金獎,深受消費者喜愛。

唐氏米涼粉:是唐氏三代祖傳的地方風味小吃,它具有麻、辣、酸、香等特點,味美可口,回味無窮,曾榮獲「南充市2002年首屆美食文化藝術節」名特小吃銀獎,非川人難以享受也!

回鍋肉:為四川首創傳統名菜。此菜味濃而香,與青蒜合炒,紅綠相間,色味俱佳,頗受食家歡迎。

蓬安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蓬安河舒豆腐是用河舒鎮獨特水質推磨而成。據當地老人回憶,相傳清順治年間就有了名氣。鎮上的豆腐酒家更是眾多,光有名氣的就多達二三十多家,單聽豆腐酒家的店名便是一道獨特的視覺盛宴:「張大鬍子豆腐城」,「張小鬍子豆腐莊」,「張文革豆腐店」,「桂花村豆腐莊」「河舒豆腐山莊」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更有無名小店兼營豆腐買賣的,儘管如此,但依舊食客眾多,生意興盛。河舒豆腐質地鬆軟、品種多樣,味道鮮美,入鍋任煮不爛,火炕任翻不硬,滑膩舒適,口感極佳,深受各方客人喜愛。如今有一種說話就是:來蓬安旅遊,不吃河舒豆腐,枉來蓬安一趟。可見河舒豆腐在蓬安名吃特產中的地位。

姚麻花:蓬安特產姚麻花系清朝乾隆年間在宮廷里擔任御廚的姚氏先人專辦清朝皇帝秘制的御用食品,後來姚氏先人辭官回鄉,其製作麻花的獨門宮廷御膳的手藝也隨之帶回了家鄉蓬安,並歷代傳秘至今。蓬安特產姚麻花採用上等小麥精粉與嘉陵第一桑梓景區里內富含鐵,硒等元素健身養生的神龍泉水精緻而成,目前已開發有椒鹽,肉鬆,芝麻,怪味,紅糖,麻辣系列產品,無防腐劑,天然綠色食品,自然狀態下課儲藏六個月以上,獨具特色的現場製作工藝和上乘的產品品質,被譽為「無法複製的巴蜀一絕」暢銷川內外,深受社會各界廣大消費者讚美。

相如香兔

相如香兔:相如香兔產於古相如縣蓬安,以優質散養食草相如兔為主要原料,選用二十多味中草藥和植物香料精工醃製而成,是純天然無公害畜產品。外觀色澤棕紅透亮,肉體乳白略紅,肉質細嫩,入口化渣,香味濃郁,回味悠長。相如香兔具有「四高四低」特點,即高蛋白質、高賴氨酸、高卵磷脂、高消化率,低膽固醇、低脂肪、低脈酸、低熱量,有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的功效。相如香兔因其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且具有綠色、健康、方便的特性,符合現代消費時尚,深受消費者青睞。

曹氏豆乾:曹氏豆乾是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的特產。蓬州曹氏豆乾開袋即食,口感細膩綿軟,味道特別純厚,吃來滿口溢香,回味悠長,是佐餐、配菜、饋贈親友的上佳快餐食品,歷來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樟茶鴨

樟茶鴨:蓬安嘉陵第一桑梓周子古鎮內,有一種遠近聞名的特色美食,名叫樟茶鴨。樟茶鴨是一道有着神奇來歷和厚重文化內涵的天下美食。相傳,清朝同治年間,成都人黃晉臨在清宮御膳房給慈禧太后當差,慈禧太后平時吃膩了山珍海味,於是便吩咐下去,要御膳房研製一些新的美食出來改換口味,御膳房豈敢怠慢,黃晉臨便靈機一動,將御膳房裡的熏鴨和滷鴨的傳統製作工藝改成用樟樹葉來熏制。熏制出來的樟茶鴨色澤金黃,外酥里嫩,醇厚鮮美,香味獨特。如今,樟茶鴨綜合了清宮秘制的精髓做法和民間樟茶鴨的獨特做法,經過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和改良,已成為相如故里的一大特色美食。

蓬州牛肉:蓬安特產,產於司馬相如故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嘉陵第一桑梓》周子古鎮。結合蓬安生態旅遊《百牛渡江奇觀》,由此誕生了以「蓬州」為商標的美味牛肉。目前已成為蓬安縣家喻戶曉的美食特產。該產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鈣、磷、鐵等人體有益的元素,營養豐富,老少皆宜,其色澤外黑內紅,入口化渣,香味濃郁,風味獨特,是家宴、旅遊、饋贈親友之佳品。

風景名勝

嘉陵第一桑梓景區

嘉陵第一桑梓國家4A級旅遊區位於漢代大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故里——蓬安縣,其匯集了嘉陵江流域最經典的詩畫田園、巴蜀文化獨具影響力的發源地、千古浪漫的愛情聖地、天地人合一理念的展示台、嘉陵江農耕文明等五大品牌資源,被專家學者譽為「最浪漫的休閒家園」。景區分為「一江、兩岸、三段、四功能片、十三區」,面積達20餘平方公里,是四川省新五大旅遊區中嘉陵江流域生態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景區。目前,旅遊區已建成了百牛渡江景區、周子古鎮、濱江文化休閒區、龍角山和馬電景區5個景區,其中相如故城和周子古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且正在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該景區是一個集山、水、城相依相融,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集觀光、休閒、度假、娛樂、健身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景區。

濱江文化休閒區

濱江文化休閒區是嘉陵第一桑梓旅遊區核心景區之一,景區有鍾情門、江梓樓、漁耕桑雕塑、銅雕、秀瀑、夫妻樹、情侶樓、神龍泉和木棧道等多處景觀和配套設施。這裡既是遊客親近嘉陵江的最佳水岸,也是感受嘉陵江農耕文化的最好地方。

鍾情門共有35根鍾情柱,體現了漢唐建築雄風。相傳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見鍾情,文君的丫環以一首藏頭詩「一曲琴挑鳳求凰,見君風流更惆悵,鍾情自古難啟齒,情到深時愁斷腸」,成就了他們千古流傳的浪漫佳話。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相濡以沫26年,其後相如病逝,卓文君又獨自持守9年,共35年。為了紀念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見鍾情、浪漫愛情延續35年,我們塑了這35根鍾情柱,並取名為鍾情門。

周子古鎮景區

周子鎮被譽為「嘉陵江最後的碼頭古鎮」,被專家學者稱之為「百年不動一磚一瓦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古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最美小城、四川十大風情名鎮和四川最美古鎮,其興起於南朝梁武帝析安漢縣設相如縣之後,始稱舟口,是具有千年歷史的古碼頭。古鎮由下河街、上河街、新華街和紅軍街組成。唐初起陸續建成有財神樓、武聖宮、萬壽宮、濂溪祠、洞仙觀、魚娘廟、南華宮、文昌宮等。北宋慶曆二年(1042),時任合州通判的周敦頤來舟口開筵講學,影響甚大,人們便將舟口改名為周子鎮以表紀念。

周子古鎮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恰恰印了「鎮在山中,山在水中,水在綠中,人在畫中」的絕倫美景。這座嘉陵江上最後的古鎮碼頭,依山傍水,古樸民風,一磚一瓦,都道盡歷史衷腸。古鎮坡形古街共約千米,現保存有明清時期的古民居5000餘套間,所有古民居建築首尾相連,錯落有致,粉牆黛瓦,古色古香,別具情調。目前古鎮已復建了財神樓、周子碼頭、濂溪祠、萬壽宮、周子客棧、周子茶樓等旅遊景區和配套設施,打造了吳饊子、姚麻花、樟茶鴨、嘉陵江河鮮、古玩店等一系列旅遊經營店。

龍角山景區

龍角山景區位於蓬安縣城西北部,與周子古鎮景區緊緊相連,總面積約650畝,最高處海拔近600米,是蓬安縣城周邊的制高點。龍角山名來源于山脈走勢,其山猶如一條臥伏於嘉陵江邊飲水的龍,山頂猶如龍角。此山為蓬安一名山,《元和郡縣誌》對其有所記載。清代安徽監生周銘的《龍角山》詩云:「拏雲氣骨勢縱橫,夜月如珠頷下明。詞客不須攀絕頂,狂吟唯恐臥龍驚。」目前景區有畫聖廣場、畫江樓、龍角長廊、龍角寺、鄉友林、半山亭、吳道子天梯、紅軍樹、龍角聖水等景點。

龍角山景區為嘉陵第一桑梓景區的核心景區之一,目前景區有畫聖廣場和畫江樓,畫聖廣場是為了紀念畫聖吳道子在此畫「錦繡嘉陵三百里圖」而修建的。在廣場緊挨龍角山的一側,塑了肩寬30米、頭高15米的吳道子頭像,在臨嘉陵江一邊,修建了畫江樓。

相傳吳道子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後改習繪畫。曾在長安、洛陽的寺觀中作佛教壁畫400餘堵,無一雷同;落筆或自臂起,或從足先,都能不失尺度。他畫佛像圓光、屋宇柱樑、彎弓挺刃,皆不用圓規矩尺,一筆揮就。他用狀如蘭葉的筆法來表現衣褶,呈飄動之勢,人稱「吳帶當風」。據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畫家》記載:唐玄宗想念蜀內山水,派畫師吳道子和李思訓前往嘉陵江觀景作畫。吳道子來到四川後,因仰慕司馬相如,首先來到了相如故里,登上龍角山,站在這個位置(手指畫江樓處)觀江作畫,並將畫稿留在了這裡,因而有記載「吳道子粉本在茲」,「粉本」就是草圖。回到長安後,唐玄宗問吳道子畫了些什麼,吳道子答曰:「臣無粉本,並記在心。」他把畫稿留在了這裡,沒帶回長安,當然就無粉本了。於是,唐玄宗命令他在大同殿的牆壁上作畫。吳道子僅用一天時間,就畫成了「錦繡嘉陵三百里圖」。而受命一同前來的李思訓,卻用了好幾個月才完成畫作,因而歷史上有「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的說法。

花好月圓生態觀光動物園

花好月圓生態觀光動物園景區位於蓬安縣利溪鎮花房子村南大梁高速公路利溪出口約100米,距離蓬安縣城約10公里,南充市區約30公里,南充高坪機場約30公里,南充旅遊環線內,區位良好,交通便捷。景區規劃總面積3000餘畝,規劃打造成川東北最大的動物馴養和觀賞演藝、科普教育、生態種植、花卉培育、健康美食、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綠色生態的綜合性旅遊景區。景區目前已建成珍稀動物園區、野生動物園區、家禽動物養殖園區、生態養殖園區。養殖動物100餘個品種,10000餘頭(只),供遊客休閒觀賞,感受人與動物和諧共生。

2017年12月7日,經南充旅遊標準評定委員會集體審議,同意批准蓬安縣花好月圓生態觀光動物園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