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腹佛法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藍腹佛法僧 |
中文名稱:藍腹佛法僧 拉丁學名:Coracias cyanogaster 英文名稱:Blue-bellied Roller 分布於:非洲 科目:佛法僧科、佛法僧目 綱門:鳥綱、脊索動物門 命名者及年代:Cuvier, 1817 |
藍腹佛法僧(學名:Coracias cyanogaster)是中等攀禽。喙粗壯而寬,呈錐形但先端微下彎具鈎。第2、3趾基部連並。翅長而尖。尾長,多為方形。背部呈深綠色,頭部、頸部及胸部都呈白色,其餘的羽毛主要是藍色。雄鳥及雌鳥相似,但雛鳥的顏色較為單調。喜歡溫暖及廣闊的郊野,經常停留在樹上等待獵物。主要以昆蟲、蜥蜴、蜘蛛、小型哺乳動物及小鳥為食。常停棲於一處靜伺,然後捕食;也在空中翻滾追逐飛蟲啄食。在樹洞或岩洞中築巢,也占用喜鵲等的舊巢;產3~6枚白色卵,兩性孵化及育雛;雛鳥晚成性,留巢期約28天。分布於非洲一些國家。
簡介
藍腹佛法僧(學名Coracias cyanogaster)是分布在非洲由塞內加爾至扎伊爾東北部的一種佛法僧。它們是留鳥,只會有一些局部的季節性遷徙,喜歡棲息在長滿准鞋木屬的大草原。
藍腹佛法僧的體型很大,與寒鴉差不多,長約28-30厘米。它們的背部呈深綠色,頭部、頸部及胸部都呈白色,其餘的羽毛主要是藍色。成鳥的尾羽長達6厘米。雄鳥及雌鳥相似,但雛鳥的顏色較為單調。它們飛行時最為觸目。
藍腹佛法僧喜歡溫暖及廣闊的郊野,經常停留在樹上等待獵物。它們主要吃草蜢及其他大型昆蟲。
藍腹佛法僧的示愛方式像鳳頭麥雞的。它們會在樹穴中築巢。
藍腹佛法僧十分普遍及分布很廣,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們列為無危。
體態
藍腹佛法僧體長28~30厘米,雌鳥體重112~178克,雄鳥體重110~150克,是中型攀禽。眼先和眼睛後面的一小點區域是黑色,頂部略有棕色,其餘的頭部,頸部,喉嚨,下頦和胸部淺黃色或灰白色,臉幾乎白色。這種大面積的白灰色羽毛與身體的下半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下體,背部,臀部和尾巴具有一種燦爛的深藍色調,尾巴淡藍色,腹部,兩翼及尾下覆羽暗深藍色。在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上有2至3英寸寬的亮藍色光澤。尾巴的底面藍色。鳥喙黑色,虹膜黑褐色,腿深橄欖綠色。幼鳥的顏色比成鳥暗淡和缺乏光澤。
嘴頗長、直而側扁,嘴峰微彎;嘴裂寬,但嘴在嘴角處的寬度約為嘴峰的一半長度;有發達的嘴須。上嘴近先端有缺刻,鼻孔裸露;中趾與內趾並連至最末一個關節,與外趾僅在基部並連;尾羽和飛羽數目與蜂虎科同,但尾呈方形或近楔形;兩性相似;幼鳥似成鳥。[1]
棲息環境
該種幾乎完全只限於在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地占主導地位。這裡的樹林潮濕開放,是幾內亞的特點,允許更多的光線通過。但是在很多時候,也出現在其他各種各樣的棲息地,雖然比較少見。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熱帶雨林附近的林帶,種植園,草原,茂密的樹林,以及沼澤和溪流的邊緣的叢叢棕櫚樹間。[2]
生活習性
成對或聚小群生活。在一些地區,這個物種是很不合群。在科特迪瓦,可聚3至6隻的小群(最多時可聚20隻)。它們整天生活在一起,用類似哭的沙啞鳴叫聲保持聯繫。常見單獨或成對停立於視野廣闊的位置,如疏林或耕地高樹頂層的枯枝上,空曠處的電線、電線杆上。飛行不規則,方向顛簸不定;偶爾起飛追捕過往昆蟲,或向下俯衝捕捉地面昆蟲,飛行姿勢似夜鷹,怪異、笨重,胡亂盤旋或拍打雙翅,三兩隻鳥有時於黃昏一道翻飛或俯衝,求偶期尤是,有時遭成群小鳥的圍攻,因其頭和嘴看似猛禽。取食一般在地面,捕獲餌物時有就地吞食,有銜回棲息位才吞食;食物以昆蟲為主,包括白蟻、金龜子、龍虱、蟋蟀、蝗蟲、蛾類及其他鞘翅類,也吃蜥類、蛙類。叫聲,為帶摩擦音似「嘎嘎」的尖叫聲,求偶活動時更覺噪耳。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貝寧、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馬里、尼日爾、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蘇丹、蘇丹和多哥。
旅鳥:毛里塔尼亞。
繁殖方式
藍腹佛法僧是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它們領地意識很強,在求偶期會為了領地而爭鬥。這個非洲物種將巢建在離地面10米以上的樹洞裡。產卵期從4月至7月,在科特迪瓦南部、塞內加爾和岡比亞也發生在2月至9月。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頻
人物寫真
參考資料
- ↑ 藍腹佛法僧,鳥百科
- ↑ Coracias cyanogaster - Blue-bellied,oiseaux,2017-7-31
- ↑ Blue-bellied Roller (Coracias cyano IBC Bird Collection,201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