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喉擬啄木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喉擬啄木鳥
藍喉擬啄木鳥原圖鏈接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 藍喉擬啄木鳥
拉丁學名:Megalaima asiatica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鴷形目
科:須鴷科
屬:擬啄木鳥屬
種: 藍喉擬啄木鳥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1790
英文名稱: Blue-throated Barbet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藍喉擬啄木鳥[1](學名:Megalaima asiatica),是須鴷科、擬啄木鳥屬的鳥類。

藍喉擬啄木鳥為小型鳥類,體長20-23cm。前額至頭頂鮮紅色,其上有一寬闊的黑色橫帶,將此紅色分為前後二塊;頭側、頦、喉藍色,下喉兩側各具一紅色點斑。上體草綠色,下體淡黃綠色。

藍喉擬啄木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丘陵、溝谷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以榕樹和其他樹木果實、種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為食。

藍喉擬啄木鳥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外形特徵

體長約200mm。頦、喉及頭側亮藍色,前額和後枕猩紅色,頭頂中央黑色或藍色.下體餘部草綠色;下體餘部淡綠色。

雄性成鳥:前額及頭頂前部朱紅色,形成一塊明顯的額斑,額斑後端狹緣金黃色,頭頂具一寬闊的黑色橫斑,頭頂後部及枕部亦朱紅色;眉紋黑色;上體餘部、翅及尾羽表面概呈草綠色,羽端鮮亮;外側飛羽內翈黑褐色,並緣以黃白色,第1、2枚初級飛羽純黑褐.第3始外翈羽基草綠,羽端黑褐,並緣以灰白色,草綠色部分從外向內遞增;眼先、眼周、頰、耳羽及頰、喉等均亮藍色,下喉兩側各具一朱紅色斑塊;嘴角處有的亦具紅色小斑,或微沾黃色;下體餘部概亮黃綠色,但較背部為淺;尾羽下表面淺藍色。兩性相似

幼鳥;1964年9月13日采自景東灰窯的2雄性幼鳥及1雌性幼鳥頭頂後部的紅斑不及成鳥鮮亮,頭頂中部的黑色橫帶較成鳥多綴藍色,餘部與成鳥相似。

虹膜淺褐色,嘴峰褐色,基部青黃,下嘴青黃,尖端褐色;跗蹠和趾灰綠褐色[2]

生活習性

習性:藍喉擬啄木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亦見成小群在一起覓食,特別是在食物較為豐富的地方。食飽後多隱藏在喬木樹冠層枝葉叢間,並不斷發出「哥多羅、哥多羅、哥多羅」清脆而響亮的叫聲。

食性:主要以榕樹和其他樹木果實、種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昆蟲和其他動物性食物。

棲身環境

藍喉擬啄木鳥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丘陵、溝谷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也出現於林緣和村邊喬木樹上。

生長繁殖

藍喉擬啄木鳥的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茂密的森林中樹上,有時也在有稀疏喬木樹的林緣和農田地邊樹上營巢,為洞巢,由親鳥自己鑿洞為巢,通常選擇死樹或腐朽的樹木鑿洞。洞口距地高3-15m。每窩產卵3-4枚,有時多至5枚。卵白色,大小為27-30mm×19-22mm。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印度至中國南部及東南亞。

分布狀況:常見留鳥於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及西南部的低海拔熱帶常綠林及次生林。為西雙版納(雲南南部)最常見的擬啄木鳥。指名亞種分布在雲南瀾滄江以西,並可能於西藏東南部;davisoni為瀾滄江以東地區的留鳥[3]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藍喉擬啄木鳥指名亞種 Megalaima asiatica asiatica Latham, 1790
2 藍喉擬啄木鳥雲南亞種 Megalaima asiatica davisoni Hume, 1877
3 藍喉擬啄木鳥泰國亞種 Megalaima asiatica chersonesus Kloss & Chasen, 1927

種群現狀

藍喉擬啄木鳥在中國分布區域狹小,種群不普遍。

保護級別

藍喉擬啄木鳥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藍喉擬啄木鳥尚未收錄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視頻

藍喉擬啄木鳥進食

藍喉擬啄木鳥帶着食物飛進洞裡, 一會兒又帶着什麼出來了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