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蓍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蓍草 蓍草別名蚰蜒草、蜈蚣草、蜈蚣蒿、飛天蜈蚣、鋸草,為菊科蓍草屬的宿根草本花卉。表面深灰綠色至淺棕綠色,破白色柔毛,具縱棱。原產東亞、西伯利亞及日本。在我國東北、華北、江蘇、浙江一帶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叢中。因其具有適應性強、花色優雅、花姿美麗、耐旱、耐寒,陽光充足及半陰處皆可正常生長。不擇土壤, 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及石灰質的砂壤土上生長良好。[1]

植物形態

蓍草多年生草本,有短的根狀莖。莖直立,高35-100厘米,下部變無毛,中部以上被較密的長柔毛,不分枝或有時上部分枝,葉腋常有不育枝。蓍草葉無柄,下部葉在花期凋落,中部葉矩圓形,長4-6.5厘米,寬1-2厘米,二回羽狀全裂,一回裂片多數,幾接近,橢圓狀披針形,長5-10毫米,寬2-4毫米,二回裂片少數,下面的較大,披針形,有少數齒,上面的較短小,近無齒或有單齒,齒端具白色軟骨質小尖頭,葉上面綠色,疏生柔毛和凹入的腺點,下面被較密的柔毛;葉軸寬約1.5毫米,全緣或上部裂片間有單齒。頭狀花序多數,集成復傘房花序;總苞寬鐘形或半球形,直徑4-6毫米;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短,卵狀披針形,長2.3毫米,寬約1.2毫米,頂端稍尖,中層卵狀橢圓形,長2.5毫米,寬約1.8毫米,內層長橢圓形,長4毫米,寬約1.8毫米,頂端鈍或圓形,有褐色膜質邊緣,中間綠色,有凸起的中肋,被長柔毛;托片披針形,舟狀,長4.5毫米,具稍帶褐色的膜質透明邊緣,背部稍帶綠色,被少數腺點,上部疏生長柔毛。蓍草邊花6-8朵;舌片白色,偶有淡粉紅色邊緣,長寬各約2.2毫米,頂端具深或淺的3齒,管部與舌片近等長,翅狀壓扁,具少數腺點;管狀花淡黃色或白色,長約3毫米,管部壓扁具腺點。瘦果矩圓狀楔形,長2.5毫米,寬約1.1毫米,具翅。花果期7-9月。[2]

生長環境

蓍草生于山坡草地、濕潤田地或灌叢中。性耐寒,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及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要求日光充足。[3]

性狀特徵

蓍草莖呈圓柱形,上部有分枝,長30-100cm;表面深灰綠色至淺棕綠色,破白色柔毛,具縱棱。蓍草葉互生,無柄;葉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條狀披針形,羽狀深裂,長2-6cm,寬0.5-1.5cm;暗綠色,兩面均被柔毛;葉基半抱莖。頭狀花序密集成圓錐傘房狀。氣微,味微辛。[4]

栽植技術

1、種子繁殖
蓍草種子分批成熟,應及時採收,果實開裂後,輕輕敲出種子,放陰涼處陰乾,貯藏在乾燥通風的地方。春季或秋季進行播種,多行條播,行距30~45cm,選擇通透性好、富含養分的土壤作為播種地,深翻土壤、耙細、整平,然後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覆土0.5 cm,保持土壤濕潤,約一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過密處可適當間苗。
2、分株繁殖
蓍草分株繁殖在春季氣溫回升、新芽尚未萌發之前,結合換盆或移栽進行分株。將地下根莖同葉片分切為數叢,使每叢帶3~5支莖稈,然後分別上盆或露地栽植。分株繁殖施以堆肥或者少量餅肥作基肥,則生長良好。分栽時,應將植株剪至8~10cm高,使其重新萌發,這樣可以避免植株水分過度蒸發,從而提高植株成活率。
3、扦插繁殖
蓍草扦插繁殖選用粗沙、沙土或摻沙的園土為基質,從生長健壯的枝條上剪取嫩梢為插穗,長為5~10cm,基部自節下斜削,只保留頂端2~3片葉,其餘的全部摘除。插後澆透水,置半陰處養護。每天向葉而噴水4~5次,保持基質濕潤,在溫度20~30℃的條件下,約15~20天可生根、移栽。
4、養護方法
蓍草生長適合溫度5-25℃。夏季炎熱多雨時,下部葉常變枯黃,應及時修剪並注意排水。
[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