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蒺藜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蒺藜草

中文學名:蒺藜草

拉丁學名:Cenchrus echinatus L.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蒺藜草屬[1]

蒺藜草(學名:Cenchrus echinatus L.)一年生禾草,高15-50厘米,稈壓扁,一側具深溝,基部曲膝狀或橫臥地面,近地面節上生根,下部各節常具分枝。葉鞘鬆弛,葉舌短小,葉片線形,質地柔軟,上面粗糙,無毛或疏被長柔毛。總狀花序直立,刺苞球形,背部被細毛,邊緣被白色纖毛,頂端具倒向糙毛,基部具一圈小刺毛,裂片直立或反曲,但彼此不相連接;內稃狹長,長與外稈近等;第二小花的外稃質地較厚,具5脈;內稃稍短。

多生於乾熱地區臨海的砂質土草地。1934年在台灣蘭嶼採到標本。為花生、甘薯等多種作物田地和果園中的一種危害嚴重的雜草,入侵後降低生物多樣性;還可成為熱帶牧場中的有害雜草。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二批。產中國海南、台灣、雲南南部;日本、印度、緬甸、巴基斯坦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

蒺藜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鬚根較粗壯。稈高約50厘米,基部膝曲或橫臥地面而於節處生根,下部節間短且常具分枝。葉鞘鬆弛,壓扁具脊,上部葉鞘背部具密細疣毛,近邊緣處有密細纖毛,下部邊緣多數為寬膜質無纖毛;葉舌短小,具長約1毫米的纖毛;葉片線形或狹長披針形,質較軟,長5-20(-40)厘米,寬4-10米,上面近基部疏生長約4毫米的長柔毛或無毛。 總狀花序直立,長4-8厘米,寬約1厘米;花序主軸具稜粗糙;刺苞呈稍扁圓球形,長5-7毫米,寬與長近相等,剛毛在刺苞上輪狀着生,具倒向粗糙,直立或向內反曲,刺苞背部具較密的細毛和長綿毛,刺苞裂片於1/3或中部稍下處連合,邊緣被平展較密長約1.5毫米的白色纖毛,刺苞基部收縮呈楔形,總梗密具短毛,每刺苞內具小穗2-4(-6)個,小穗橢圓狀披針形,頂端較長漸尖,含2小花;穎薄質或膜質,第一穎三角狀披針形,先端尖,長為小穗的1/2,具1脈;第二穎長為小穗的3/4-2/3,具5脈;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脈,先端尖,其內稃狹長,披針形,長為其第一外稃2/3,第二小花兩性,第二外稃具5脈,包卷同質的內稃,先端尖,成熟時質地漸變硬;鱗被缺如;花葯長約1毫米,頂端無毫毛;柱頭帚刷狀,長約3毫米。

穎果橢圓狀扁球形,長2-3毫米,背腹壓扁,種臍點狀,胚為果長的2/3-1/2;葉片表皮細胞同莩草 Setaria chondrachne (Steud.) Honda類型:染色體2n=34(Avdulov)。花果期夏季。

產地生境

多生於乾熱地區臨海的砂質土草地。原產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934年在台灣蘭嶼採到標本。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香港、廣西和雲南南部等地。日本、印度、緬甸、巴基斯坦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牙買加。

生態特徵

蒺藜草常見於近海邊的沙地、曠野及熟荒地上。常與龍爪茅(Dactyloctenium aegyptiacum)、四生臂形草(Br-achiaria subguadrf Par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伴生,偶見於路邊。耐乾旱,在海南西南部、年降雨量約為1000毫米的海濱砂土上生長良好。

一年生草本,在潮濕的熱帶地方終年都開花。常生於低海拔的耕地、荒地、牧場、路旁、草地、沙丘、河岸和海濱沙地,能耐受反覆修剪。

栽培要點

蒺藜草用種子繁殖,但由於其刺苞較緊密,很難將種子脫離出來,故播種時常連同刺苞一起直接播下。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海南除東方示範牧場曾有少量栽培外,尚無大面積栽培。

飼用價值

蒺藜草抽穗前期質地柔軟,營養豐富,牛、羊極喜食,亦可割口餵兔、鵝及火雞。但抽穗後因花序具刺苞,牛、羊不再採食,其他動物也難於利用,故其利用期僅限於抽穗前的5-9月。

為害特點

為花生、甘薯等多種作物田地和果園中的一種危害嚴重的雜草,入侵後降低生物多樣性;還可成為熱帶牧場中的有害雜草。蒺藜草為花生、甘薯等多種作物地和果園中的一種危害嚴重的雜草,侵入裸露的或新開墾的土地後,能很快擴充占領空隙;還成為熱帶牧場中的有害雜草,其刺苞可刺傷人和動物的皮膚,混在飼料或牧草里能刺傷動物的眼睛、口和舌頭。刺苞具多數微小的倒刺,可附着在衣服、動物皮毛和貨物上傳播,種子常在刺苞內萌發。

視頻

參考資料

  1. 蒺藜草.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