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蒲葵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蒲葵子
t01c9aa0b688b7299aa.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056351&sid=111745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蒲葵子

漢語拼音:Pú Kuí Zǐ
別名:葵樹子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平。入肺、肝、腎、胃經
毒性:有小毒
功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主治:慢性肝炎,症瘕積聚

蒲葵子,中藥名。為棕櫚科蒲葵屬植物蒲葵Livistonachinensis(Jacq.)R.Br.的種子。分布於我國南部。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效。主治慢性肝炎,症瘕積聚。[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蒲葵子

拼音名:Pú Kuí Zǐ

別名:葵樹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蒲葵的種子。

採收和儲藏

春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原形態

蒲葵,喬木,高達20m。葉闊腎狀扇形,直徑達lm以上,掌狀深裂至中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基部闊4-4.5cm,先端長漸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長達50cm;葉柄長達2m,下部兩側有逆刺。花序呈圓錐狀,粗壯,長約lm,總梗上有6-7個佛焰苞,約6個分枝花序,長達35cm,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個佛焰苞,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小花枝長10-20cm。花小,兩性,黃綠色,長約2mm;萼片3,覆瓦狀排列;花冠約2倍長於花萼,3裂幾達基部;雄蕊6,花絲合生成一環並貼生於花冠基部;子房由3個近分離的心皮組成,3室。核果橢圓形,狀如橄欖,長1.8-2.2cm,徑1-1.2cm,黑褐色。種子橢圓形,長1.5cm,直徑0.9cm。花期4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栽於庭園或宅旁,本種在廣東新會縣栽培較多。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南部。

化學成分

種子含酚類,還原糖,鞣質,三酰甘油(triglyceride),氨基酸:賴氨酸(lysine)、絲氨酸(ser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vlanine),糖,維生素C即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果殼與核仁的油主要含油酸(ole-ic acid)。

藥理作用

對蛋白激酶C的抑制作用:蒲葵子醇提取物對蛋白激酶C活性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隨劑量增加作用增強,40μm/ml和100μg/ml的抑制率分別為56.2%和66.6%。已知蛋白激酶C的抑制劑對細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提示蒲葵予的抗癌活性可能與此有關。

性味

味甘;苦;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主慢性肝炎;症瘕積聚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蒲葵子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蒲葵子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