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蒙疆銀行
圖片來自mgl9

蒙疆銀行是1937年至1945年間日本扶植的一家銀行,總行設在張家口,後來成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發券銀行。[1]

目錄

歷史

1933年7月,內蒙古德穆楚克棟魯普親王以百靈廟為中心,發起「內蒙古高度自治運動」,後來投靠日本。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進攻中華民國察哈爾省綏遠省等地,並占領察哈爾省張家口山西省大同,分別成立了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其中,1937年8月27日,日軍占領張家口後,於9月4日成立了察南自治政府,接管原察哈爾省商業錢局,改組為察南銀行

在日本的操控下,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集資12000萬元,並接收原察南豐業銀行綏遠平市官錢局冀東銀行,又吞併了44家私人錢莊和銀號,沒收了綏遠省各地的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的法幣資產,還吸收了日本的600萬投資,於1937年11月23日成立蒙疆銀行。1937年12月1日,蒙疆銀行在張家口鼓樓西街正式開業。

蒙疆銀行總行設在張家口,並在厚和市(今呼和浩特市)等地設有分行。

貨幣

1938年3月20日,蒙疆券一元紙幣開始發行。同年4月15日,5元券和百元券開始發行。5月25日,10元券開始發行。蒙疆券發行的同時,又將被日偽方面稱作「改造券」的察南銀行發行的察南票收回。經過兩次變更,日偽方面完成了在蒙疆統治區域內以蒙疆券統一幣制的目的。由於同期蔣介石等領導的國民政府在該地區的貨幣未統一,故短時期內蒙疆銀行的紙幣成為在當地流通的主要貨幣。 蒙疆銀行流通了五厘、一分、五分、一角四種硬輔幣,是用滿洲中央銀行的。後來因需求量大,又大批輸入了日本一錢(即一分)鋁幣進行流通。1938年8月16日,在日本鑄造的蒙疆銀行自己的五角硬幣開始流通;1940年7月1日、8月15日蒙疆銀行又分別印刷發行了五分、一角和五角的紙輔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為銅成為日本緊缺的戰略物資,故原流通的滿洲國銅輔幣被逐漸收回,退出流通。

截至1945年,蒙疆銀行先後發行了大約42億多元的紙幣和金屬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