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田隨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蒙田(1533—1592)是法國文藝復興後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也是一位人類感情冷峻的觀察家,1572年開始撰寫被稱為「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的《隨筆集》。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知識權威和批評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由馬振騁先生獨力翻譯的《蒙田隨筆全集》曾榮獲首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本版《蒙田隨筆》由譯者特為我社選出,可以說三卷「全集」的精華盡入其中,真正稱得上一部選目全面而又精當、譯文上乘考究的蒙田隨筆選本。

作者簡介

蒙田(1533—1592)是法國文藝復興後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也是一位人類感情冷峻的觀察家,1572年開始撰寫被稱為「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的《隨筆集》。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知識權威和批評家,亦是對各民 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原文摘錄

歲月在我們精神上留下的皺紋比面孔上的還多。 西塞羅說,探討哲學不是別的,只是準備死亡。尤因探討與靜觀可以說是讓我們的靈魂脫離肉體而獨自行動,有點兒像在學習與模擬死亡;或者也可以說,人類的一切智慧與推理歸根結蒂,就是要我們學習不怕死亡。

短評

1、阿爾塔巴努斯無意中看到他的侄子澤爾士,問他為什麼剛才神色大異。澤爾士正在考慮他的軍隊無比強大,要通過赫勒斯旁海峽去進攻希臘。起初看到有成千上萬人歸他指揮,躊躇滿志,面露欣喜之情。但是繼而就在同時想到那麼多的生命至遲在本世紀內就要消失,不由得皺起眉頭,傷心得落下了眼淚。我們曾經堅定不移地報仇雪恥,為勝利而歡天喜地,可是也因而落眼淚。我們不是為了勝利而落淚,事情沒有絲毫變化,只是我們不是懷着同一顆心去看待它,看到的就是另一副面目。2、一個名叫貝蘇斯的帕奧尼人,被人指責說他故意打下一個鳥窩,把裡面的小鳥統統殺光,他說自己做得有理,因為這些小鳥不停地無端指責他害死了自己的父親。這柱弒父罪進行得滴水不漏,直到那時也沒有人知曉;但是良心提出了申免,使這個背上沉重贖罪包袱的人無法自制。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