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子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蒙子樹是一種中低海拔常綠灌木至小喬木,常生長河谷石壁上,枝、幹上常具有長刺,小枝銹色。性喜光,也能耐陰,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耐寒,也耐旱。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以南地區、台灣省。
- 中文學名 :蒙子樹
- 拉丁學名 :Mongolian oak
- 別 稱 :柞針、蒙子樹、鑿刺樹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木蘭綱
- 目 :衛矛目
- 科 :冬青科
- 屬 :冬青屬
- 分布區域 :分布於陝西秦嶺以南和長江以南各省
簡介
蒙子樹為大楓子科柞木屬植物柞木的根及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餘米。葉卵形或廣卵園形,邊緣有鋸齒,兩面均光滑。夏日開淡黃色或黃綠色花,成腋生短總狀花序。漿果球形,熟時黑色,種子兩粒。多生於向陽的原野、坡地,各地均有分布。[1]
形態特徵
原形態
中低海拔常綠灌木至小喬木,常生長河谷石壁上,枝、幹上常具有長刺,小枝銹色。 單葉、互生,卵狀至橢圓狀,長約5cm左右,幼株時常寬卵形、約2cm長,硬紙質,鋸齒緣,葉背光滑,葉基不明顯三出脈,柄短,托葉顯著。幼株的葉常呈條片狀。雌雄異株,腋生短總狀花序。花小,黃白色,無花瓣,雄蕊多數。
形狀
灌木或小喬木,高2-15米;有刺。葉革質,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4-8厘米,寬3-4厘米,頂端漸尖或微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兩面無毛。總狀花序腋生,長1-2厘米,有細柔毛;花淡黃色或綠黃色,形小,有短柄;萼片近圓形;雄花的雄蕊多數,花絲較萼片長數倍;雌花的花柱極短,柱頭稍肥厚。漿果球形,成熟時黑色,直徑3-5毫米;有種子2-3。花期5月,果熟期9月。
主要價值
家具用途
柞榛木家具鑑賞,古代的柞榛木家具屬細木家具,製成後不上色、不髹漆,打磨上蠟後,可達到光素的效果。其清雅的風格與黃花梨家具非常相像。
柞榛木家具隨着使用時間的增長、一玲表會變得光亮呈紅褐色,包漿明顯,效果很好。現今存世的柞榛木家具,以蘇作為多。特別在南通地區、蘇南太湖流域、蘇北大運河地區均有見。家具制式多為美人榻、炕桌、太師椅等。[2]
生態習性
性喜光,也能耐陰,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耐寒,也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能生長,在深厚、肥沃的土壤上生長良好,不耐水漬。生長較慢。
繁殖栽培
用種子進行繁殖,播種於3-4月進行,撒播及條播均可,播後覆細土1-2厘米,稍鎮壓,蓋草,保持土壤濕潤。用於園林的壯齡樹須於圃地進行2次以上的移植。園林樹的定植於秋季及春季進行,定植樹須帶土球,挖大穴,穴內上足底肥,深挖淺植,適當高抬,植前疏去1/2以上的枝葉,植後澆足定根水,高大之樹支好防風架,並注意遮陰,栽植當年應注意澆水及防澇排漬。其萌芽率強,生長期注意對樹形的修剪,作為樹樁培養,可人為進行創意,以形成古樸典雅之樹形。
藥用價值
葉入藥,能散瘀消腫,治跌打扭傷,骨折脫臼等;樹皮燒末沖水服,治黃疸病、鼠瘺、難產,並有催生利竅作用。 明代李時珍所着的《本草綱目》記載:「此木堅韌,可為鑿柄,故俗稱鑿子木。方書皆作柞木:」。 「此木處處山中有之,高者丈余。葉小而有細齒,光滑而韌。其術及葉、下皆有針刺,經冬不凋。五月開闢白花,不結子。其木心裡皆白色。」柞榛木特徵 [3]
木材
特徵:散孔材,管孔略小、單個或2個徑列,軸向薄壁組織不可見。木射線細,生長輪界可見,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木材淡黃紅色,紋理斜,結構細,重量中等至重。 材性:氣干密度0.89g/cm3,干縮率略大,強度高,硬度大,乾燥略難,耐腐性強,加工稍難,刨面光滑,膠黏性、油漆性良好。 [4]
分布範圍
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以南地區、台灣省;日本。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