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蔞蒿(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蔞蒿
t017c8e219e2504a382.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540874&sid=162895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蔞蒿

漢語拼音:Lóu Hāo
別名:藺蒿、蘆蒿
性味:味苦、辛,性溫
功能:利膈開胃
主治:食欲不振

蔞蒿,中藥名。為菊科蒿屬植物蔞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的全草。具有利膈開胃的功效。主治食欲不振。[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蔞蒿

拼音名:Lóu Hāo

英文名:all-grass of Montane Wormwood

別名:䕡蒿、蘆蒿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A.vulgaris L.var. selengensis(Turcz.ex Bess.)Maxim.;A.vulgaris L.var.integerrima Kom.;A.selengensis Turcz.ex Bess.var.integerrima(Kom)Nakai]

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 陸璣《詩疏》:蔞,蔞蒿也,其葉似艾,白色,長數寸,高丈余,好生水邊及澤中,正月根芽生,旁莖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為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蔞蒿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春季採收嫩根苗,鮮用。

原形態

蔞蒿,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莖稍粗,直立或斜向上,有鋪匐地下莖。莖少數或單一,初時綠褐色,後為紫紅色,無毛,。有縱飄然。葉互生;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密集,羽狀深裂,側裂片1-2對,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邊緣有疏尖齒,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材豐形短柄,無假託葉;上部葉3裂或線形而全緣,上面綠色,無毛,正職面被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3-3.5mm,具細梗,小苞片小或無,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稍開展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下垂;總苞片3-4層,外層卵形,黃褐色,被短綿毛,中層廣卵形,內層橢圓形,有寬膜質邊緣;花黃色,外層雌性,內層兩性,均結實。瘦果卵狀橢圓形,略壓扁,無毛。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低海拔的山坡草地、路邊荒野、河岸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等地。

化學成分

根中含(+)-(3S,4R,5S)-(2E)-3,4-環氧-(2,4亞已二基)-1,6-二氧螺[4.5]癸烷

性味

味苦;辛;性溫

功能主治

利膈開胃。主食俗不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

各家論述

  • 1.《綱目》:利隔開胃,殺河豚毒。
  • 2.《醫林纂要》:開胃,行水。[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蔞蒿-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蔞蒿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