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增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董增川(博士生導師) | |
---|---|
出生 | 1963年2月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博士生導師 |
知名作品 |
《水文學》 《中國西北乾旱區冰雪水資源與出山徑流》 《河流與湖泊生態需水研究》 |
董增川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河海大學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同年留校任教。歷任水文水資源學院副院長、院長,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發展規劃處處長,河海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共河海大學委員會常委、副校長,兼任江蘇省水利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等。
研究方向
為水資源系統規劃管理與可持續利用、防洪系統實時預報及優化調度等,提出了大系統優化的背景分解協調方法。建立了水資源利用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擬模型、水資源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和諧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分析方法、河道與水庫(群)及蓄滯洪區防洪聯合運用的模型體系,開發了具有不同時空尺度與廣泛適應性的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決策支持系統及流域洪水實時調度系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專題、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30餘項。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13篇,出版專著2部。[1]
人物榮譽
獲評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科技進步獎4項,主編教材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水利部"515工程"學術帶頭人。[2]
研究方向
1、水文水資源系統理論
2、水資源規劃管理與可持續利用
3、防洪系統實時優化調度
4、生態水利研究[3]
獲獎情況
先後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十餘項,代表性的獲獎項目有:
1、 內蒙古河套灌區水資源管理研究(1996)
2、 山東薛城水長期供求計劃(1997)
3、 葛洲壩水電站優化調度研究(1997)
4、太湖流域引江濟太調水試驗研究(2008)
5、黃河防洪預報調度耦合系統研究(2008)
6、灤河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2010)
7、華東電網新安江富春江梯級經濟運行與優化調度研究(2010)
先後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多項,代表性的獲獎項目有:
1、 江蘇省優秀課程群《水文學》(2002)
2、 水文水資源畢業設計指南(2005)
3、 面向國際、強化創新,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特色專業(2011)[4]
科研成果
先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專題"水庫與蓄滯洪區聯合運用"、教育部重點科技項目"大陸水循環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利部科技創新項目"引江濟太水量水質聯合調度"等研究課題90餘項。
比較全面地歸納了大規模水資源系統的層次結構特徵,提出大系統優化的背景分解協調方法,對複雜水資源大系統優化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研究了生態需水定量計算方法,提出了流域水權配置及交易的二層次分析原理,建立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合理配置模式;研究成果在太湖流域、南水北調等流域、區域和重大工程、江蘇省的水資源配置中得到廣泛應用。[5]
建立了河道、水庫(群)與蓄滯洪區聯合運用的模型體系,開發了具有不同時空尺度與廣泛適應性的流域洪水實時調度系統;研究成果在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太湖等流域,三峽、小浪底等多座大中型水庫獲得廣泛應用。比較系統地歸納分析了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內涵,建立了水資源利用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擬模型、水資源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和諧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分析方法等;研究成果在珠江流域、海南省、河北省等流域和地區獲得廣泛應用。取得顯著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效益。[6]
主要論文論著
代表性著作有:
1、《中國西北乾旱區冰雪水資源與出山徑流》,科學出版社(2003);
2、《河流與湖泊生態需水研究》,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3、《城市人工水體綜合效應與調控》,科學出版社(2008);
4、《水資源規劃與管理》,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5、《水資源系統分析》,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6、《流域水權制度研究》,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
7、《變化環境下海河流域地下水響應及調控模式研究》科學出版社(2013)。
代表性論文有《基於數值模擬的區域水量水質聯合調度研究》,水科學進展(2009);《水土保持的水文效應分布式模擬》,水科學進展(2009)等230餘篇,其中SCI/EI檢索50餘篇。[7]
在研項目
南水北調水資源優化調控研究、灤河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太湖流域防洪調度系統研究、三峽工程對鄱陽湖影響研究、海河流域生態環境變化研究等10餘項。[8]
任免情況
2017年9月20日,董增川同志任中共河海大學委員會常委、副校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