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葡萄霜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原圖鏈接

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單軸霉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葡萄上的一種病害。葡萄霜霉病只危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組織,如葉片、新梢、花穗和果實等。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生長早期發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中、後期發病可引起早期落葉或大面積枯斑而嚴重削弱樹勢,影響下年產量。病害引起新梢生長低劣、不充實、易受凍害,引起越冬芽枯死。 葡萄霜霉病在葡萄產區廣泛發生,是中國第一大葡萄病害,每年都會給果農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個別多雨年份還會造成病害的爆發和流行,致使葉片早期脫落或焦枯,植株生長不良,果實產量、品質降低。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方法有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主要以清除病殘體,減少病菌來源為主。生長季節或休眠季節將枯枝、落葉、病枝條、病果進行清理,集中深埋或燒毀。降低果園濕度:雨季排水,使架面通風透光,改進灌溉設施,及時中耕除草,最好實行避雨栽培。

基本信息

中文名:葡萄霜霉病

病 原:葡萄生單軸霉

葡萄霜霉病症狀
原圖鏈接

為害作物:葡萄

為害部位:葉片、新梢、花穗和果實等

病原特徵

葡萄霜霉病的病原為葡萄生單軸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 & Curt.) Berl.&. de Toni),屬鞭毛菌亞門。

形態特徵

葡萄生單軸黴菌絲管狀,多細胞核,直徑8-10微米,病原以吸盤凹入細胞壁而被包住,然後進入細胞吸收養料。病菌形成孢子囊進行無性繁殖。孢子囊橢圓形,透明,大小為(12.6-25.2)微米×(1.2-16.8)微米,着生在樹枝狀的孢囊梗上(長140-780微米)。每個孢子囊產生4-8個遊動孢子,有雙鞭毛,能遊動。它從孢子囊頂端乳突狀的開口游到外面的水中,或者直接穿破孢子囊壁游出。孢囊梗自葉片病組織反面的氣孔抽出,或從果粒皮孔抽出,4-6枝,呈束狀,無色,單軸分枝3-6次,分枝處呈直角,分枝末端有2-3個短的小梗,圓錐狀,末端鈍,孢子囊即着生在小梗上。孢囊梗在較潮濕的條件下生長較長。遊動孢子單細胞,呈腎形,大小(7.5-9)微米×(6-7)微米,鞭毛在遊動孢子扁平的一側長出,長30微米。遊動孢子經數分鐘至半小時後,停止遊動,生出芽管。在寄主組織內的各個遊動孢子所形成的菌絲進行原生質融合,產生異形核菌絲體。卵孢子有性繁殖在寄主組織,主要是葉部病斑的海綿狀組織中進行,偶爾也在柵欄組織中繁殖,在這些組織中形成卵孢子。夏天菌絲頂端膨大,分化成精子器和藏卵器,兩者融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直徑20-120微米,由兩層壁膜包藏,並由皺縮的藏卵器壁覆蓋着。春天卵孢子在游離水中萌發,產生1個細芽管,偶爾也產生兩個芽管,芽管長度不一,寬2-3微米。芽管萌發,產生梨形孢子囊,大小28微米×36微米,每個孢子囊形成30-60個遊動孢子。

生理特性

葡萄霜霉病病菌不能用人工培養,對病菌的生長適溫了解不多,但已查明,氣溫在30℃以上,寄主組織內的菌絲生長受抑制;13℃以上,病葉形成薄壁孢子囊,22-24℃;濕度95%以上時大量萌發。孢子囊形成溫度為9-36.8℃,最適溫度為18-22℃。黑暗環境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孢子囊是起傳染作用的重要器官。遊動孢子在12-23℃經24小時萌發。卵孢子萌芽適溫為16-24℃。

為害症狀

葡萄霜霉病只為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組織,如葉片、新梢、花穗和果實等。

(1)、枝幹:新梢上端肥厚、彎曲,形成的孢子逐漸變白色,最後變褐色而枯死。如果生長初期侵染葉柄、卷鬚、幼嫩花穗也出現同樣症狀,並最後變褐,扭曲或乾枯脫落。

多圖

(2)、葉片:病部油浸狀,半透明,角型,淡色至紅褐色,限於脈,病斑大小因品種或發病條件而異。發病4~5天後,病斑部位反面形成幼嫩密集白色似霜物,這是本病的特徵,霜霉病因此而得名。病葉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嚴重感染的病葉造成葉片脫落,從而降低果粒糖分的積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

(3)、花:花穗上積聚的露水利於病菌侵染,發病小花及花梗初現油漬狀小斑點,由淡綠色變為黃褐色,病部長出白色霉層,病花穗漸變為深褐色,腐爛脫落。

(4)、果實:幼嫩的果粒高度發病,感染後果色變灰色,表面滿布霜霉。果粒長大到直徑2cm時,不形成孢子,也就是沒有霜霉狀物。果粒成熟時較少發病,但感染的果梗可以傳染給老果粒,病粒變褐色,但不形成孢子。白色葡萄品種感染的較大果粒變暗灰綠色,而紅色品種則變粉紅色,感染的果粒保持堅硬,甚至比正常果還硬,但成熟時變軟。病粒易脫落,留下乾的梗疤。部分穗軸或整個果穗也會脫落。[1]

侵染循環

葡萄霜霉病病原主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組織中或隨病組織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囊,孢子囊釋放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通過雨水傳播到葡萄植株上,成為春天的最初傳染源。孢子由氣孔侵入寄主組織,經潛育期發病,又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1、園地有霜霉病病原菌。上年度霜霉病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葉中越冬。冬季雨雪多、大雪覆蓋的地區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數高。卵孢子在自由水溫度達到11℃時萌發,產生孢子囊,孢子囊釋放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通過雨水飛濺傳播到葡萄上,成為春天的最初傳染源,又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

2、濕度和水分是發病的主要因子。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95%~100%濕度。霜霉病的發生及發生程度是由濕度和水分決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濕度增加的因素,都會導致霜霉病發生。潮濕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數(成活率)高;潮濕的春天導致發生早;夏季雨水不但提供了爆發的條件,而且會刺激新梢、幼葉的生長和組織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從而導致病害流行和大爆發。春、夏季節雨水、多霧、露水多,成了誘發本病的主要原因。

3、溫度。霜霉病發生的最適宜溫度為22~25℃,一般在10~30℃,高於30℃或低於10℃都會抑制霜霉病的發生。在初夏、秋季雨水多、溫度又適宜,因而也就成了霜霉病的高發季節。

霜霉病的侵染一般發生在早晨。自侵染到發病(出現症狀)需要4天,但由於葉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品種不同、溫度和濕度不同,出現症狀前的潛育期長短也會有區別,一般為4~13天,甚至超過20天。[2]

防治方法

1、品種選擇。葡萄霜霉病發病嚴重的地區,如南方產區可以適量栽種抗病品種,比如夏黑美人指白羅莎等。建議栽抗病能力強的美洲系葡萄品種,以砧木來進行嫁接種植。

2、修剪清園。葡萄霜霉病以在*壤中越冬,因此冬季修剪時,可重點剪除殘留病枝、病葉等,然後將其運到果園外集中掩埋或燒毀,謹防帶病落葉入*越冬,由此減少蟲源基數。

3、栽培模式。葡萄種植面積較大,果農可採用避雨栽培模式,這樣可以調整葡萄成熟期,緩解銷售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園內*壤水分以及空氣濕度,減輕葡萄霜霉病的發生以及危害。

4、田間管理。田間管理可通過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加強水分管理,維持田間小氣候環境,另外果實方面可以推廣套袋技術,果袋選擇透氣性、透光性好的玻璃紙袋,以此減少病菌的侵染,達到果粒整齊、商品性好、經濟價值高的目的。

5、化學藥劑防治。葡萄霜霉病化學防治主要分兩個階段,預防可以噴施保護性殺菌劑,比如1:1:200波爾多液或者78%科博600-800倍液,應從葡萄萌芽後10天開始,每隔10-15天噴施一次,一直至果實套袋為止。 若是葡萄已經出現了霜霉病危害,可噴施內吸性殺菌劑,比如80%烯酰嗎啉、72%霜霉威水劑或者氰霜唑等藥劑,此時噴施應該根據病情來確定噴施周期,通常7天噴施一次。[3]


相關視頻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

增威贏綠葡萄霜霉病的預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