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葛長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葛長庚
原文名 Changgeng Ge
出生 (1194-03-15)1194年3月15日
中國
逝世 逝世日期不詳
國籍 中國
別名 又名白玉蟾,字眾甫,號海瓊子,又號海南翁,瓊山道人、紫清真人、嬪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
職業 道士,詩人

葛長庚,白玉蟾( 1194年3月15日 - ?) [1]  ,南宋著名道士。原名葛長庚,字白叟。祖籍福建閩清。因祖父葛有興董教於瓊州,生長庚於此,故為瓊州(今海南省)人。未幾,父亡母嫁,葛長庚棄家外出,後至雷州,繼白氏後,改姓白,名玉蟾,字眾甫,號海瓊子,又號海南翁,瓊山道人、紫清真人、嬪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 [2]  南宗的實際創立者,創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自幼從陳楠學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陳楠於羅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訣並五雷大法。

他曾雲遊羅浮、武夷、天台、廬山,閣皂等地,尋師訪友,學道修煉,經歷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辛歲月。他在雲遊途中,先後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為徒。據稱『四方學者,來如牛毛『,影響日益擴大,自此打破自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的單傳歷史。旋即復歸武夷止止庵傳道授法,正式創立金丹派南宗。


主要作品

一、宋代太平興國年間洪知常輯《海瓊傳道集》一卷。

二、彭耜編纂40卷本《白玉蟾集》:白玉蟾生前託附,彭耜「不敢忘先生之遺言,手自校勘,妄加纂次,並以諸賢詩文錄於篇末,凡四十卷」。於嘉熙改元(1237年)仲冬甲寅刻印並寫下《海瓊玉蟾先生事實》。此本已佚。《海瓊玉蟾先生事實》一文尚存。

三、端平宋版《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此集有潘牥寫於端平丙申日(1236)的敘。此版僅剩下潘牥敘,文集已佚。

四、元代王元暉注《清靜經注一卷·海南瓊琯子白玉蟾方章正誤》,又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在《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字號第28冊。

五、明刻本《重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

六、明朝萬曆甲午年(1594年)何繼高編的《瓊琯白真人集》十三卷,現存於道藏本中,有《瓊琯白真人集序》,萬曆甲午本尚有潮陽林有聲的《白真人文集後敘》。

七、清代王時宇編纂的同治戊辰重鐫《白真人文集》,署名為瓊山王時宇重訂,及門林桂同校。

八、清代同治戊辰(1868)重刻《白真人集》。

九、中山圖書館藏板的壬戌年重刊《白真人集》,此版由王國憲於民國十一年七月刻。

十、台灣「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輯印委員會」編輯的《宋白真人玉蟾全集》。

此外,各類叢書中有不同版本。如:

1、《四庫全書》子部五十六,道家類有葛長庚《道德寶庫》。

2、《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19有白玉蟾撰《武夷集》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朱祖謀校輯《疆村叢書》第5冊有《葛長庚玉蟾先生詩餘》一卷、續一卷,台北廣文出局1970年版。

4、《正統道藏》第7冊在《修真十書》六十卷中有白玉蟾撰《上清集》八卷。

5、《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收字號第3冊有白玉蟾注《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二卷,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6、《正統道藏》第7冊在《修真十書》六十卷中有白玉蟾撰《白玉蟾<玉隆集>》六卷。

7、《正統道藏》第7冊在《修真十書》六十卷中有白玉蟾撰《武夷集》八卷。

8、《正統道藏》正乙部,弁字號;第55冊白玉蟾撰《海瓊問道集》一卷。

9、《正統道藏》正乙部,弁字號;第55冊白玉蟾撰,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四卷。

10、《道藏精華》2,白玉蟾述,(清)董德寧輯《紫清指玄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斯字號;第32冊有白玉蟾授、彭耜受《全華碧丹經秘旨》二卷。

12、海南師範學院複印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複印本嘉慶《道藏輯要》有關白玉蟾作品多種。

除此之外,在各類道家叢書中,有白玉蟾集或有關白玉蟾道學著作多種,這裡不一一列舉。

人物理論

夫道也,性與命而已。性,無生也;命,有生也。無者,萬物之始也;有者,萬物之母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窮之謂易。易即道也。道生一,一者混沌也。一生二,陽奇陰耦,即已二生三矣。

純乾,性也。兩乾而成坤,命也。猶神與形也。乾之中陽入坤,而成坎;坤之中陰入乾,而成離。離乃心之象也,所謂南方之強歟;坎乃腎之象也,所謂北方之強歟。

夫心者,象日也;腎者,象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變萬化而未嘗滅焉。然則腎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樂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矣。

性與命,猶日月也。日月,即水火也。火者,離象也,懲忿則心火下降。水者,坎象也,窒慾則腎水上升。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於四肢。於是默而識之。

閑邪存誠,終日如愚,專炁致柔,故能以坎中天理之陽,點破離中人慾之陰。是謂之克己復禮,復還純陽之天。

吁,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曰靜。靜曰復命。窮理盡性,而至於命。則性命之道畢矣。斯可與造物游,而柄其終始。

人物軼事

僧人孤雲勸白玉蟾祖師入釋,以求光大佛門。 祖師對曰:吾中國人也。生於中國,則行中國之道理。若以夏變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禪宗一法,吾嘗得之矣。是修靜定之功,為積陰之魄,以死為樂。 《涅磐經》所謂「生滅滅矣,寂滅為樂」是也。吾中國之道,是煉純陽之真精,形神俱妙,超天地以獨存,以生為樂也。故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夷夏之道,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孤雲奇其言,亦從事於道焉。於是釋氏而求詩文者,踵門如市。——《淨明宗教錄》法師白真人傳

一、志氣高遠,抱負不凡。

白玉蟾自幼聰明,又得祖父葛有興的教導,12歲時便語出驚人。他在《少年行》中寫道:「寸心鐵石壯,一面冰霜寒。落筆鬼神哭,出言風雨翻。氣呵泰山倒,眼吸滄海乾。怒立大鵬背,醉沖九虎關。飄然乘雲氣,俯首視世寰。散發抱素月,天人咸仰觀。」還傳說他在應試童子科時,主考命作《織機詩》,他居然作出「大地山河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虛空白處作一匹,日月如梭天外飛」的豪邁詩篇。也難怪考官說他太驕狂了點。但童言無忌。小小童孩便懷有如此雄心壯志,實在讓人讚嘆!聯想到230年後丘俊七歲就寫出的、容天地日月為一體的、後人再也無法超過的「遙從海外數中原」的《五指山詩》,聯想到少年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遠大抱負,聯想到周思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孫中山、魯迅等偉人年紀輕輕便遠涉重洋,到異國它鄉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壯行大舉,生在宋代的白玉蟾少時的壯懷激烈,就更令人覺得其間的難能可貴。白玉蟾小時的事跡啟示人們:凡成大業者,必須胸懷大志,有超凡脫俗的心態,有頂天立地的氣派。

二、歷經磨難,道心永恆。

白玉蟾一生的艱辛,是常人難以堅持忍耐的。相傳他16歲離家,「初別家山辭骨肉,腰下有錢三百足。思量尋仙訪道難,今夜不知何處宿」。他先是在黎母山尋師,後赴大陸拜師學道。至漳州,衣服賣盡,隨身只有一把雨傘。至興化,僅存三文錢。滿身疥虱,時值送春,揀祭品充飢。至羅源興福寺,捐身作仆。未半月,與主僧作別。時值炎夏,赤腳趕路,腳底打泡流血。至劍浦,荒郊秋雨,無蓑無笠,借宿茅檐,村翁不許。聞建寧人好善,前往求活,無人見憐。上武夷山,遭道士叱罵。去閩至龍虎山上清官,知堂只給餿飯冷湯。渡江往北,遇兵火。轉江東,入兩浙,夜棲古廟。到處碰釘子,遭冷遇。真是「世道常如蜀道難」啊!但白玉蟾直面前行,從未退縮。後來他幾乎走遍了南宋天下。廣東、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廣西的名山大川如廬山、羅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龍虎山、金華山、天台山、長江、洞庭湖、西湖等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白玉蟾65歲起在武夷山結廬修道。「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飧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他對道教十分專注虔誠,85歲時遇皇帝詔封他為「紫清明道真人」,命館太乙官。白玉蟾本可從此安享晚年。但他首先顧及的是道教的事業。在他眼裡,「擬占朝班最上頭,官情冷似一天秋」。一聲不吭便「一夕遁去」。第二年86歲時,玉蟾自洪都入浙,訪豫王。佛教首領孤雲想求他為僧。玉蟾笑曰:「吾中國人也,生於中國,行則中國之道,理也。若以夏變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禪宗一法,吾嘗得之矣……。道不同,不相為侔也。」作為佛教領袖的孤雲受他一番愛國宣傳,反而毅然棄僧從道,這在我國宗教史上絕無僅有。白玉蟾對道教永恆不變的信仰和歷盡艱辛的追求,是他成為集道教大成者之一的根本原因,他最終成為道教的「南宗五祖」,感天動地,來之不易。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我們不也正需要這種百折不撓的、始終如一的「精、氣、神」嗎?

三、博學勤作,成就豐稔。

白玉蟾天資聰明,勤奮好學。七八歲即能背誦儒家九經。他以「文苑麗長春,學海深無窮」,「青春不再來,光陰莫虛度」鞭策自己,決心「讀盡人間不讀書」,「識破世上不識事」。他自稱「三教之書,靡所不究」,「世間有字之書,無不經目」,他「天才橫溢,慧悟超絕,平生博覽群經,無書不讀,為文制藝,無所不能」。他的詩友驚嘆「莫笑瓊山僻一隅,有人飽讀世間書」。他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道德寶章注》、《靜余玄問》、《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注正誤》、《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等著作。他的《道德寶章注》編入了《四庫全書》。由於他「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在他死8年後,他的弟子才搜集他的作品付印,先後印6次。名為詩文「全集」,其實僅是白玉蟾作品的一部分。台灣出版的《宋白真人全集》達11卷之多,約70萬字。他還善長琴棋書畫,其書畫作品《足軒銘》,現藏於故官博物院。元代隱士黃王介,讚揚白玉蟾書法「飛蛟龍影」。清康熙皇帝的《御定佩文齋書畫譜》,也談及白玉蟾草書「龍翔鳳翥」。《宋元寶翰》收錄宋元兩代書法精品,其中十三幅就是白玉蟾的草書四言詩。其繪畫作品知名者有《修篁映水圖》、《竹石來禽圖》、《紫府真人像》、《純陽子像》、《墨梅圖》等十六幅。可謂多才多藝,成果纍纍。白玉蟾的「玉蟾功」,也早馳名中外。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白玉蟾留下的精神成果究竟有多少實用價值,這倒可以另當別論。但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白玉蟾確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創立者,是名符其實的道教南宗第五世祖。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但白玉蟾所俱備的勤於學習,勤苦鑽研,勤奮修煉,勤快創作的精神,不也是我們今天建設「學習型社會」時可以吸取的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之「精華」嗎?

四、眼闊胸寬,海納百川。

白玉蟾與諸多僧道不同之處,就是他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並為己所用。他的道教吸取了佛教禪宗及宋代理學思想。「他雖沒有入禪,卻與禪宗一派過往甚密,他的道術融攝了禪法」。他在武夷山時又與朱熹過往甚密,集理學大成之朱熹的思想,也被吸收到練丹思想中來;他開創的金丹派南宗,還具有道家內丹學說與神霄派雷法相結合的特點。當他發現外丹的作用有限時,就改在煉內丹上下功夫。朋友蘇森說他「心通三教,學貫九流」,一點也不誇張。他的詩,有五言、六言、七言、絕句、律詩等,詞有30多個詞牌。並吸取了李白、陶淵明、王維等著名詩人的寫作風格,寫出了不少獨具匠心、趣妙橫生的千古絕句。他的《橘隱記》,最能說明他是位博採眾長的高手。文中寫道:「古人所以隱於松者,蓋欲示其孤高峭勁之節;古人所以隱於柳者,蓋欲彰其溫柔謙遜之志。……吾未聞橘之為物果何如焉!楊州厥包橘柚錫貢江陵千株橘,其人與千戶侯等,如是,橘可貴也;《風土記》名橘曰胡柑,巴人有橘革中藏二叟語,如是,則橘可奇也;瀟湘有橘鄉,洞庭有橘澤,雲夢有橘里,彭澤有橘市,如是,則橘可嘉也;陸績懷橘而遺母,李靖食橘而思兄,如是,則可以存孝義;李德裕作《瑞橘賦》,張華作《靈橘歌》,如是,則橘可以人文章;李元有『朱實似懸金』之句,沈休文有『金衣非所吝』之句;唐,蓬萊殿六月九日賜群臣橘,秦,阿房官正月一日賜群臣橘;湖之多橘,寒州之盛橘。人孰不知橘之為美,亦不易多得,故古今多記錄,則橘果之異物也。」(《修真十書上清集》)橘子,比不上松之孤高,柳之溫柔,但經作者一番廣徵博引,卻揭示其許多可奇、可嘉之處。同時又給後人留下他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即要善於在研究吸納他人的思想成果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充實和校正自己的知識和理念。在今天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善取天下之長」,顯得尤為重要。

五、樂傳子弟,桃李滿園。

在白玉蟾之前的金丹派南宗四代,基本上都是秘密的傳播。範圍很窄,門徒也很少。且無本派祖山、官觀,故未形成群眾性的教團。至白玉蟾時,他收留了許多弟子,如彭耜、留元長、張雲友、王金蟾、陳守默、詹繼瑞,還有趙汝渠、葉古熙、周希清、胡世簡、羅致大、洪知常、陳知白、莊致柔、王啟道等人。再傳弟子又有趙牧夫、謝顯道、蕭廷芝、林伯謙、李道純等人。他還一改以往無固定修道場所的狀況。設立了碧芝靖、鶴林靖、紫光靖等教區組織和修道基地,擴大了道教的影響,從而使道教成為一個有較多徒眾,有一定傳教地域的較大規模的教派。道教在南宋時期所以能在中國南方流傳,蔚為大觀,後來連皇帝也授予他「紫清真人」的稱號,「為國升座」主醮事時,還出現過「觀者如堵」的熱鬧場面,恐怕都與他廣招子弟,注重傳播,桃李滿園,道友眾多關係甚大。

六、思念故鄉,憂國憂民。

「家在瓊州萬里遙,此身來往似孤舟。夜來夢乘西風去,目斷家山空淚流。海南一片雲水天,望眼生花已十年。忽一二時回首處,西風夕照咽悲蟬。」(《華陽吟》)白玉蟾終生為道教事業奮鬥,但始終不忘生他養他的故土家鄉。他自號「海南翁」、「瓊山道人」、「海瓊子」、「瓊山老叟」。他的詩詞中還有「長天與遠水,極目煙冥茫。暮鴻孤悲鳴,霜林萬葉黃。倚松望翠微,數點寒螢光。吾非長夜魂,墮此寂寞鄉。衷情憑誰訴,空山草木長。」(《道藏輯要·瓊館白真人集》)詩中的「墮此寂寞鄉」與前詩「家在瓊州萬里遙」,「目斷家山空淚流」一樣,都反映了他對家鄉海南「雲水天」的思戀。他詩詞中還有諸如「所喜江山無病痛,可憐故舊半消磨」一類嘆息,恐怕都與他念故思鄉有關。只是沒有李白的「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樣「明明白白我的心」罷了。相傳白玉蟾最終回歸故鄉,且在文筆峰羽化升仙。這都是傳說而已。但白玉蟾愛故鄉,常思念,則是無可置疑,值得弘揚的。白玉蟾身為道士,但也關心着國家和百姓。有他兩首詩可以佐證。一首寫道:「三分天下七分亡,猶把山川寸寸量。縱使一丘添一畝,也應不似舊邊疆」,這是對國土淪亡的焦慮。其《祈雨歌》中「山河憔悴草木枯,天上快活人訴苦」,則是對民不聊生的吶喊。我們今天在研究白玉蟾,論述白玉蟾對海南道教的貢獻時,對白玉蟾憂國憂民,愛戀故鄉這方面的事跡,也是不能忽略掉的。 [3] 

歷史評價

他名叫白玉蟾,聰慧穎異,刻苦自學,善詩詞和四體書法,其草書視之若龍蛇飛動,尤妙畫梅竹人物,間或自寫其容,數筆立就,工畫者不能及。《中國美術史》記載他的事跡,《中國畫家大辭典》有他的傳,著名的《千家詩》選入他的詩。他涉獵群書,學識淵博,精通儒學、道學、佛學。由於在道學理論和修煉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被尊稱為道教南宗第五世祖,對後世影響深遠。 [4] 

參考資料

1.    白玉蟾生卒年歲疑  .海南史志網[引用日期2019-01-01]

2.    白玉蟾生卒及事跡考略  .海南史志網[引用日期2019-01-01]

3.    白玉蟾的可貴之處  .海南史志網[引用日期2019-01-01]

4.    一代宗師白玉蟾  .海南史志網[引用日期201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