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落花時節又逢君(華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落花時節又逢君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落花時節又逢君》中國當代作家華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落花時節又逢君

晚飯後,小女兒在背王維的《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搖頭晃腦背完,問我:媽媽,紅豆是紅色的豆子麼。

我說紅豆是紅豆樹的果實,顏色紅滴滴的,樣子像微扁的豆子,串起來可以做手串,很好看。又從手機上搜了圖片讓她看。

她湊過腦袋邊看邊點頭說,哦,怪不得此物最相思。

我吃了一驚,趕緊問她,你怎麼看出來的。她才二年級,而相思是個老成的詞。

她用手指點着圖片說,看,本來是一串一串的,大家都擠在一起,分開了不就要想念了嗎?

我似乎是在一剎那,理解了王維。

01

那是一個金光閃閃的朝代,那是一些光芒萬丈的人。

公元729年8月5日,唐玄宗李隆基四十歲生日,大唐和它的主宰者一起迎來了帝國和人生的巔峰時刻。

繁華的長安城紅塵滾滾,紫氣升騰,那是萬國來賀的車馬轔轔的輒響,那是八方朝拜的袍袖盪起的煙塵。

更有無數的詩人、天才、有志青年也紛紛匯聚到唐都長安,他們往來穿梭,筆底生花,盡情謳歌這座偉大的城市,禮讚這個偉大的時代。

岑參揮筆寫道:「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劉禹錫意氣風發地說:「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駱賓王則揮毫潑墨,為帝京長安做近景式刻繪:「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復道斜通鳷鵲觀,交衢直指鳳凰台」。

而此時,身佩長劍的李白,正大步走在江漢平原的大路上,他西望長安,躊躇滿志,將要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長嘯。

京兆望族的紈絝子弟杜甫尚不滿十七歲,還在寫着「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的頑皮詩句。

豪縱不羈的少年韋應物才滿八歲,他同樣不知道,七年之後,長安也將有他的一席之地。他將以三衛郎身份作為唐玄宗近侍,趾高氣揚地出入宮闈,扈從游幸。

不僅能詩,兼通書畫和音樂的鬼才王維只有二十八歲,他自豪於自己置身的偉大恢宏的時代,不時仰頭勾勒想象中飛檐入雲紅牆碧瓦的長安城,又低下頭剔亮燈花,發奮讀書。兩年後,他的名字也將出現在萬人爭相圍觀的大唐狀元榜上。

而這一年,大唐王朝的天才音樂家李龜年已過而立之年。在唐玄宗的盛宴上,他是當之無愧的座上客。作為宮廷御用樂工,他經常乘坐豪華的車輦,出入貴族豪門表演。他擅吹篳篥,擅奏羯鼓,擅長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他用傾世才情娛樂着那個無盡繁華的朝代,也被無數艷羨的目光瘋狂追隨和仰望。

還有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孟浩然……這些將會在中國文學長河中熠熠發光的名字,在過去或未來,他們都會絡繹不絕地聚集在同一座城市——都城長安,開啟他們人生中一段最重要的旅程。

02

王維和李龜年的關係,堪稱「知己」。

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非常喜歡音樂。李龜年作為當時最有名的歌手,經常被邀請到岐王府表演。

王維深諳樂理,彈得一手好琵琶,也是岐王府的常客。

高手之間的傾慕,往往只在心念間。一次,寧王李憲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畫為何題。王維見畫後,回答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場的人深為嘆服,李龜年也驚呆了,他認定王維是他音樂上的知己。王維當然也是仰慕李龜年的,兩人惺惺相惜,但這是靈魂的神交,無關風月。

那時,少年杜甫也曾是歧王的座上賓。在歧王宅,他有幸目睹過李龜年這位大唐巨星的風采,見識過王維嫻熟高超的琵琶技藝。但那時他還小,在歧王府來往如雲的名流高士中,他還只是角落裡一個好奇而沉默的看客,這些繽紛的映像,將成為他後來詩歌里生動的辭章。

公元731年,三十歲的王維迎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他高中狀元,終於得以躋身朝思暮想的都城長安。

王維在宮中得到一個叫太樂丞的職務,這是一個八品小官,負責宮廷音樂和樂舞編排。這個風花雪月的職務,和他胸懷的政治抱負相去甚遠,王維略略有些失望。

但好在,李龜年正是宮裡的樂工。工作之餘,還有友情加持,王維每寫了好詩就交給李龜年彈唱,李龜年的演繹又總是恰到好處,貼合人心。兩人詩酒唱合,感情日篤,仕途之路雖然不在王維預想的軌道上,卻也樂此不疲。

但王維的太樂丞只做了一年,就因太樂署中伶人舞黃獅受到牽累,被貶。分別之際,李龜年依依惜別,萬般不舍。王維內心也是五味雜陳,他第一次體會到官場險惡,一個小小的風浪已扑打的他身心俱濕。

王維沉吟半天,才艱難地說了一句:「江湖行且遠,隨緣惜情罷!」說完,掏出寅夜寫好的一首詩相贈,正是這首五言詩《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多相思。

紅豆又名相思子,是一種生長在嶺南的植物。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把這首詩當做愛情詩來看待,殊不知男人之間的友誼可以堅韌如鑄鐵,也可以深婉如紅豆。

從此,《相思》成了李龜年的心上硃砂,也成了他的壓軸曲目,每逢演奏他都要拿出來深情彈唱。這首五言詩言簡意賅,情意深長,又經李龜年的完美演繹,很快紅遍大江南北,聽者無不動容。

03

公元730年,風塵僕僕的李白來到長安,是年也是三十歲。

三十歲,在唐朝人看來,是入仕的最佳年齡。初入長安的李白欣喜若狂,詩情澎湃,腹中醞釀着「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天馬駒」這樣的詩句,手撫長劍,衣帶當風,穿行在車水馬龍的長安街頭。可惜,此時的長安,如星河燦爛,雲集了世界各地的能人才子,小小一個李白,還只是一個無名之輩。

李白走了所有求仕之人慣常走的老路,寫詩干謁權貴,希望得到舉薦。他拜見了當朝宰相張說,被冷漠地打發走了。他寫讚美的詩給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用盡誇張和恭維的手筆,依然沒有得到重視。他又想盡辦法拜謁了長安望族,時任長安縣尉的崔叔封,也吃了閉門羹。

沒有身世,背景,空負才華的李白,像一隻沒有方向的氣球,東飄西盪,四處碰壁,終於慢慢泄盡鼓脹的夢想和力氣。在長安城偏僻的街巷,李白混跡走雞鬥狗的五陵少年,打架鬥毆,醉生夢死。當然,也結識了不少俠客,飲酒唱歌,行俠仗義。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的《俠客行》,寫得冷風颼颼,灑脫至極。也許,這正是李白對自己的期許:一半是馳騁江湖的豪俠,一半是高居廟堂的人臣。

現實卻四面是牆。兩年後,李白念叨着: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悵然離開長安,失意而歸。

讀書,賦詩,彈琴,飲酒,修道,後來又經歷了喪妻,尋常的日子像流水,不經意間,十年過去了,李白在塵世的悲歡里浮浮沉沉。

他已經不寫「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樣飛入雲宵的詩句了,他和好友岑勛、元丹丘經常聚在一起喝酒,酩酊大醉時就高吟:人生得意須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像似一切都看破了,看淡了,可胸中鬱結的萬古愁緒,還得讓兒子牽了五花馬換酒來喝,方可稍稍排解。

機會像一個風塵女子,再次輕佻地對李白勾起手指。

在眾人的舉薦下,玄宗想起李白,一紙詔書,宣李白進宮。四十二歲的李白聞聽,立刻歡天喜地地啟程了。

臨走時,他給續弦的婦人寫了一首詩,痛斥愚婦平時對他的輕視:「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寫完,扔掉手中淋漓的筆墨,背上行囊,瀟灑而去。

李白快馬加鞭進入長安。人還沒到,就先獻上了一首洋洋灑灑的《大獵賦》,讚頌玄宗的開邊功績。玄宗讀後,非常高興,在金鑾殿面見時,當面授予李白翰林供奉的官職。自此,李白常常隨侍玄宗左右。

牡丹花開遍長安城的暮春,玄宗正攜千嬌百媚的楊貴妃在興慶池賞花。聽李龜年撫弦唱歌,玄宗皺眉道:賞名花,對楊妃,怎能用舊辭。快叫太白來,給朕寫新詞。

李白宿醉未醒,搖搖晃晃走了出來,喚來高力士為其脫靴,楊貴妃又親自為其斟酒。當西域進貢的葡萄酒裝入琥珀玉盅,又經貴妃纖纖玉手端至桌前,李白興奮地一飲而盡,提筆寫出傳唱千古的《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清平調·其一》

一枝穠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其二》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清平調·其三》

興慶宮裡,牡丹花畔,寧王吹玉笛,玄宗打羯鼓,貴妃彈琵琶,張野狐彈箜篌,賀懷智打拍子,謝阿蠻曼舞,李龜年放歌,大詩人李白為貴妃量身定做的《清平調》三首更是春風滿紙,花光滿眼。歌舞昇平,其樂融融,那是怎樣一個花團錦簇絕世無雙的時代。

玄宗太喜歡李白了,不管賞花、泛舟、打獵,還是泡溫泉,玄宗都讓李白隨侍,這在旁人看來,簡直是無上的恩寵。那些見風使舵的官員們,也對李白熱絡的不得了,極盡巴結奉迎。可李白並不領情,他冷冷地看着這些人諂媚的表演,長身玉立,背影傲岸。十年前在長安的經歷,讓他愈加感受到世態的畸狂。

李白進宮來,本是想做安國治世的將帥之才,肱骨之臣,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現在卻做了玄宗籠里的金絲鳥,只用寫一些風花雪月的詩句,唱一些太平盛世的讚歌,就能換取主人的逗弄,美食,華服和俸䘵。每當夜晚來臨,李白似乎總能聽到長劍在鞘里寂寞地哐啷作響。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晚,當宮中的歡宴終於曲終人散,李白又提着一壺酒,坐在深重的牡丹花影里,獨酌復獨醉。月光像嘆息一樣,幽幽鋪瀉一地。

這紅牆高聳的深宮大院裡,李白也只有對着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花影,訴說着他內心最隱秘的心事。

04

杜甫三十二歲的時候,才想到去長安求官入仕。此前,他一直在各地遊歷。

杜甫少年成名,七歲開口詠鳳凰,九歲名震東都洛陽,十四歲出入翰墨場,曾是歧王李范的座上賓,風頭無雙。所以,對於萬千士子爭過獨木橋的科考,杜甫其實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上。他更想像李白一樣,被人舉薦,進入皇家的視線。

行至洛陽時,杜甫恰好遇到了賜金放還,剛從長安歸來的李白。

李白像一棵玫瑰,恣肆,不羈,渾身是刺,在宮裡扎了許多人的眼。特別是高力士,脫靴之辱一直如鯁在喉。讒言不知何時就多起來,像雨後的毒蘑菇,在玄宗身邊叢生。帝王的恩寵本就如流水,竟漸漸繞開了李白。

驕傲如李白,金絲雀尚做得食不甘味,何況又遭冷遇。他不留戀純金鏤花的籠子,寧願散發弄扁舟。於時,上書請求還山。

玄宗爽快地答應了,允准,賞金,做了順水人情。

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落寞地離開了長安。

李白不認識杜甫,但是杜甫知道李白,因為天下無人不知李白。大家都在聊李白的秘聞,聊李白如何因玉真公主的舉薦,被玄宗賞識,充入翰林院。聊李白如何讓高力士為其脫靴,楊貴妃為其斟酒。聊李白醉酒寫詩的天才,聊李白不事權貴的灑脫。

杜甫喜歡李白,喜歡到像大人對小孩子一樣,事事遷就,雖然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

杜甫常常找藉口,約李白出去遊玩,跟他痛飲狂歌,聊長安見聞,聊詩歌,聊官場,聊明皇。李白要離開洛陽,到山東尋仙問道,杜甫立刻改變行程,也要跟着李白,長安求仕倒成了其次。杜甫甚至偷空補習道教知識,好和李白保持共同的話題。本來,杜甫從小一直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

去山東的路上,杜甫又結識了高適,陳兼,韓十四等人,並結伴同行,一起前去拜訪隱士范十。唐朝真是神仙打架的年代,這一行人的名字,閃亮眼,囊括了唐詩最閃亮的大半邊天空。

公元746年,玄宗詔告天下,通一藝者,可到長安應試。杜甫這才依依不捨辭別好友,來到長安,滿懷期待地參加了考試。

但此刻,宰相張九齡已被罷相,玄宗身邊的紅人是李林甫。李林甫隻手遮天,他最忌憚有才能的人靠近皇帝,這場考試將由他親自監考。

結果士子們全部落選,杜甫也在其中。

李林甫無恥地向玄宗道賀:「野無遺賢,民間最好的人才已經在您身邊了。」這馬屁拍得玄宗心滿意足,如此離奇的考試,就這樣不了了之。

杜甫在長安困居十年,兩次應試,兩次都死於李林甫的陰謀。他也和李白一樣,違心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四處拜訪權貴,干行投卷,同樣處處碰壁。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樣的詩句,經由少年成名的詩人杜甫寫出來,讀起來格外辛酸。

但也是這十餘年的「北漂」生涯,杜甫清楚地看到了晚年玄宗皇帝的昏庸,奸臣的弄權,戰爭的殘酷和憂傷,百姓的悽慘和哀怨。

而杜甫少年時就懷着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忠君報國夢,終於在帝國的一輪紅日漸漸西沉時,變得日漸消瘦而模糊。

四十三歲,杜甫才在高適的舉薦下,謀得一個看守兵甲器杖的小官。可是這個官做不到一個月,「安史之亂」就爆發了,長安陷落,玄宗帶着楊貴妃出逃,丟下了百姓、臣僚,滿宮粉黛,甚至自己的兒子。

在馬嵬坡,眾將士發動兵變,楊貴妃被賜死,玄宗逃亡蜀川,大唐盛世就此徐徐落下帷幕。

05

安史之亂,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在倉惶中急轉彎,向迎風潑出去的一盆水,被甩向不同的軌跡。

玄宗跑了,太子李亨擅自稱帝。鎮守南方的永王李璘卻在這時,向年近六旬的李白伸出橄欖枝,聘他做幕府。當時李璘是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的軍政節度使,並領江陵大都督一職,是李白心中最大的潛力股。

李白思量後欣然出山,決心再為自己賭一把前程。

如果作為一個詩人,李白是遊刃有餘的,但做為一個政客,李白就差太遠了。高適就曾說:璘必敗也。李白下錯了賭注,永王李璘很快成為肅宗李亨的鎮壓對象,李白也跟着倒霉。他寫給永王的那些讚美詩,成為反叛的鐵證。

肅宗要斬首李白。朝中郭子儀等大臣趕忙求情,大唐最有才華的詩人,才險得流放夜郞的判罰。行至白帝城時,肅宗正式繼位大赦天下,李白才得以放還。在這裡,李白寫下了《早發白帝城》這首千古名篇: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許是激動於重獲自由,許是幸福來得太突然,這首詩輕快明亮,居然沒有半點委屈和怨懟,倒像是出門瘋玩後急于歸家的大男孩隨口吟出的。

也許從生至死,李白都是一個孩子,只活在自己的飛揚和夢想里,和他的詩一樣,仙氣飄飄,塵世的污泥和規則一點也不適合他。

李白六十一歲那年,聽說李光弼組織軍隊要與史朝義對決,立刻滿腔熱情地前往投奔,年少時的夢依然溫熱,在胸中突突跳動。他要去貢獻自己的智慧,拯救水火之中的百姓。

然而,此時的李白再不是那個仗劍四方的俠客了,他鬚髮斑白,腿腳遲緩,行至中途,就因病投奔到朋友家中,鬱鬱寡歡。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暮年的李白,和所有街巷的老人一樣,坐着,看着,回味着,觸目皆是回憶,身邊卻只有無盡的孤獨。

王維的仕途還算平順,安史之亂暴發時,已做到了給事中,是一個正五品的官職。唐玄宗跑的時候,王維還沒來得及逃走,就被安祿山抓住,成為俘虜。王維裝病,逃跑,又被抓回來。他的名氣太大了,所以安祿山派人把他接到洛陽,軟禁在菩提寺,硬給他塞了一個職位。無奈之下,王維給安祿山當了下手。

公元757年,唐軍相繼收復了長安和洛陽,王維成為俘虜,收押在長安的牢獄裡。按照法律,王維本該被處死,這一次,一首詩救了他。

王維在被俘時,曾做了一首抒發亡國之痛的詩歌,《聞逆賊凝碧池作樂》: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首詩在當時萬人傳誦,大家都相信能創作出這樣一首反抗叛軍、思念朝廷的詩人,是不會真正屈身於叛軍的。加上王維的弟弟王縉跟隨肅宗平叛有功,他請求削去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最終,王維沒有被處死,而是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來又升遷至太子中庶舍人。

三年後,王維官至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人們又稱他為王右丞。

王維雖然因禍得福,但宦海沉浮,仕途崚嶒,早已讓他心灰意冷。他已經寫不出「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那樣任性張揚的詩句了,轉而流戀山水之間,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後來,王維的詩里都是這些清幽侘寂的句子,這些詩,也為他贏來「詩佛」的稱號。殊不知,每一尊佛里,都曾住過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杜甫趁亂好不容易從長安逃出來,連忙投奔了肅宗。這一次,他做對了。看着衣衫襤褸卻千里追隨而來的大詩人,肅宗很感動,就授予杜甫左拾遺的官職。

這是一個八品小官,品級很低,卻可以直接向皇帝諫議。肅宗授此職時,還安慰了杜甫,說:「你的才德,朕深知已久。」杜甫聽後,感激涕零,這正是他夢想中的君臣關係,他要好好把握。

岑參也從塞外風塵僕僕趕回來了,在杜甫等人的舉薦下,岑參被任命為右補闕。

只聽名字,就知道左拾遺、右補闕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官,杜甫卻太拿自己當菜。拜官不到半個月,就以火爆的直脾氣和不懂變通的諫言,得罪了肅宗。

耳邊誓言猶熱,皇帝貶職的聖旨已下,這叫杜甫情何以堪。他最後也沒弄明白,在高高在上的皇權和尊嚴面前,忠心其實一文不值。

杜甫就這樣淒悽惶惶離開長安,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

路上,到處都是逃難的流民,逃荒的百姓,破敗的山河,遍野的屍骨。杜甫靠朋友接濟,飢一頓飽一頓,踉蹌赴任。夜晚投宿石壕村,杜甫遇到吏卒深夜捉人,就把夜裡所見所聞寫成了《石壕吏》。漫漫潼關道上,杜甫看見無數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築工事,就寫成了《潼關吏》,他最著名的三吏三別,都是在這條被貶路上,蘸着塵灰和血淚寫就的。但也正是這種以詩紀史的手法,把杜甫的成就,推向了詩歌的巔峰。

公元763年,隨着最後一批叛軍被消滅,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但此時,盛唐詩歌圈早已七零八落。

早在三年前,王維已經去世。兩年前,李白不堪病痛折磨死在朋友家裡。公元765年,照料了杜甫多年的高適逝去。公元770年,曾經一起在大明宮和杜甫唱和的岑參也死了。

杜甫生命的最後兩三年,他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李十二娘舞劍器,忽然回想起孩提時,曾經看過公孫大娘舞過劍器舞,就問:「你這是向誰學的藝?」

李十二娘說:「我是公孫大娘的學生。」

杜甫連連點頭,高興地說:「我五歲時,那時候是在河南,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舞,她在皇宮內供奉,她的劍器舞在玄宗年間是第一流的,沒有人比得上。」據說草聖張旭,就是因為看了公孫大娘的劍舞,茅塞頓開,練成了絕世書法。

杜甫感慨萬千,遂一氣寫下《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但那時的公孫大娘早已隱匿江湖,不知所終。

公元770年,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他流落到江南,遇到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當街賣唱,杜甫看着眼熟,仔細上前辨認,竟是故人李龜年。

彼時,杜甫的一隻耳朵已經聾掉了,老邁的身體加上疾病,虛弱的像風中的稻草。而李龜年更是發須皆白,垂垂老矣。

只有那首[熟悉]]的《相思》和老人滄桑的歌聲,牽動着舊事一暮暮湧上心頭。但杜甫沒有拉着李龜年敘舊,聊玄宗,聊當年的長安,聊開元盛世,聊天寶舊事。只是用四句詩,簡單[描繪了這次相遇: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是啊,這是江南真正的落花時節,一個春天過去了,一個時代翻頁了,只有往事如落花,零落在舊年的煙雨里。[1]

作者簡介

范江華,女,筆名華之,現就職於澠池縣文聯,系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文學雜誌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