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年橋 (南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年橋

圖片來自trip

萬年橋位於中國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萬坊鎮萬年橋村的武崗山麓,橫跨盱江兩岸,東西走向。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年橋修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竣工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全長411米,高10米,拱券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萬年橋橋頭的武崗山上有聚星塔,兩者相互呼應。[1]

建築

萬年橋為單曲石拱橋。橋基堅實,橋身輕巧,自下而上用青石髮捲砌成,拱圈採用縱聯式捲砌法,橋墩前尖而高昂,後墩方而低矮,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勢。萬年橋初建於南宋咸淳七年(1271),初為浮橋。清康熙《南城縣志》卷1《津梁》:「萬年橋:崇禎甲戌副使吳麟瑞倡立石橋,二十四壘延石九層,為湖東諸郡冠。邑人捐貲……順治丁亥年始竣厥功」。

明崇禎八年(1635)建石拱橋,清順治四年(1647)落成。原橋由橋墩、橋身、橋亭三部分組成,工期橫跨明、清二代,長達12年之久,大半時間花在第18墩上。這裡有一深潭,名武崗潭,潭深流急,漩渦重重。全部橋墩,俱用大麻條石灌砂漿砌座。清康熙張世經《萬年橋碑》載:年橋工「郡邑各屬吏及紳衿富民皆跳往助之……庶民子來,百堵皆作,十千維耦,如雲如風」。在這波湧險多的武崗潭上,卷拱造橋,全憑手工操作。

當時造橋時採用了排水施工的干修法,曾聚集民工數萬,左攔黎河洪浪,右鎖盱江波濤,埋石沉江,擋洪引水,這在古代橋樑的修建中尚不多見,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巧奪飛虹的智慧和才能。

結構

結構分橋基、橋樑、橋亭三部分。橋基建築精緻、科學。橋身自下而上都是青石髮捲砌成。拱圈採用縱聯式壘砌法,單薄輕巧,具有南方橋樑的特徵。橋面中間原有一亭,彩繪畫梁,兩側有石欄杆,優美雅緻。二十四個橋墩迎水流方向凸出如船頭狀,古代稱之為金剛雁翅式,能有效地緩解了湍急的江水對橋墩的衝擊,設計非常科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