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
原文名 Shmuel Yosef Agnon、שמואל יוסף עגנון
出生 (1888-07-17)1888年7月17日
加利西亞巴哈奇
逝世 1970年2月17日(1970-02-17)(81歲)
國籍 以色列
別名 恰茲克斯
職業 作家
知名於 196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Shmuel Yosef Agnon,1888年7月17日-1970年2月17日),也譯作撒母爾·約瑟夫·阿格農或施姆爾·約瑟夫·阿格農,以色列作家,希伯來文小說家。196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

個人生平

  • 1888年7月16日出生在波蘭加利西亞巴哈奇小鎮上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身為猶太望族後裔,原姓恰茲克斯,童年受猶太宗教文化薰陶。8歲時,阿格農便每天寫一首詩。 
  • 1903年,發表處女詩作《雷納的約瑟夫》。
  • 1903年—1906年,他先後用猶太德語、意第緒語和希伯來文寫了大量詩歌、傳說和民間故事,發表在當地的猶太雜誌上。
  • 1906年他18歲時,便到一家希伯來文報館工作。
  • 1908年,阿格農參加了猶太復國運動,經維也納到達巴勒斯坦,住在雅法城(現為以色列城市),任猶太法院第一書記,並擔任猶太村社公會的秘書。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被遺棄的妻子們》,一舉成名,他用這個篇名《Agunot》的諧音「Agnon」作為筆名,意為漂泊孤單的人。
  • 1910年,搬到聖城耶路撒冷,專門從事寫作和文學研究。 
  • 1912年,出版長篇小說《但願斜坡變平原》,小說描寫了一對夫妻被迫分手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個世紀前的猶太教信徒,全篇瀰漫着一種悲壯的宗教色彩。
  • 1913年,前往德國研究德、法文學。 
  • 1919年5月6日,阿格農同埃絲特-馬克斯結婚,婚後住在柏林。同年出版《作家的故事》。
  • 1922年,出版長篇小說《婚禮的華蓋》。以一個貧窮、虔誠的猶太教徒為其三個女兒籌集婚嫁金為主線,展示了東歐猶太人的思想情操、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面貌。
  • 1924年,重返巴勒斯坦,定居耶路撒冷,並正式以「阿格農」為姓。 
  • 1932年至1950年,先後出版 《行為之書》、《大海深處》、《宿夜的客人》、《一個簡單的故事》、《訂婚記》等小說。
  • 1966年10月2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授予阿格農諾貝爾文學獎,阿格農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希伯來文學家。 
  • 1970年2月17日,阿格農在特拉維夫病逝,終年82歲。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創作時間
雷納的約瑟夫 1903年
被拋棄的妻子 小說集 1908年
但願斜坡變平原 長篇小說 1912年
作家的故事 小說 1919年
婚禮的華蓋 長篇小說 1922年
宿夜的客人 小說 1938年
《訂婚記》 小說 1943年
就在昨天之前 小說 1945年

獲獎記錄

文學類

1934    比阿力獎    (獲獎)

1946    烏希金獎    (獲獎)

1951    比阿力獎    (獲獎)

1954    以色列獎    (獲獎)

1958    以色列獎    (獲獎)

1966    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

人物評價

阿格農是「現代希伯來文學的首要作家」,「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阿格農的小說是「漢姆生與卡夫卡的奇妙結合」。(瑞典學者倫德維斯特評) 

人物爭議

對阿格農的授獎,阿拉伯國家表示了不同意見。在斯德哥爾摩授獎儀式上,阿拉伯國家的大使們說,這次授獎表明了「政治傾向性」。對瑞典文學院關於阿格農作品的影響超越了希伯來文的範圍一說,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納法尼表示,這是「文學上的『貝爾福宣言』」。

阿拉伯文學界還認為,阿格農的一些作品公然為以色列侵略擴張政策辯解。

如短篇小說《塔布拉》中,女主人公竟宣稱:「我祈求上帝把耶路撤冷的疆界擴大到大馬士革。」在他的長篇小說《海洋之心》中,把黎巴嫩的兩個大城市蘇爾和賽達均劃為以色列的領土。其中還有描寫以色列人逼近土耳其首都的場面。

後世紀念

為了紀念阿格農,以色列1985年發行了有他頭像的50謝克爾紙幣。[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