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營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營城鎮位於濱海新區北部,原漢沽區境南部,3鄉合併設鎮後面積201平方公里,人口1.6萬。漢北公路縱貫全境,2011年併入寨上街道.[1]

歷史沿革

民國和日偽時期置營城鄉,建國後設營城東西街,1959年成立大華社,後改大華公社,1962年更名營城公社,1976年營城公社與營城街道分置,1983年復置營城鄉。

2001?年,撤銷營城鄉、雙橋子鄉、蔡家堡鄉,合併設立營城鎮。

2011年,撤銷營城鎮,併入寨上街道。

營城鎮位於濱海新區北部,原漢沽區南部。轄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風村化工街38號。漢北公路縱貫全境。1996年,營城鄉面積12.8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東風、創業、建華、五七、蟶頭沽5個行政村。

雙橋子鄉1996年,面積134.5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雙橋子、前大坨灑金坨大神堂、海沿、小神堂6個行政村和海辛莊、後大坨鐵神廟、萬根4個居委會。2001?年,撤銷雙橋子鄉,併入營城鎮。

蔡家堡鄉1948年置蔡家堡鄉,1958年更名高坨子鄉,1961年改蔡家堡公社。1976年地震時房倒屋塌,18個自然村中有14個村居民遷徙一空。1983年改蔡家堡鄉。1996年,面積53.7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蔡家堡、高家堡、土橋、火神廟4個行政村。因散居在漢沽鹽場之中,區劃範圍無定界。

行政區劃

轄東風、五七、蟶頭沽、雙橋子、前大坨、灑金坨、大神堂、海沿、小神堂、蔡家堡、高家堡、土橋、火神廟13個村委會。[2]

歷史文化

征遼中軍駐地--營城位於天津市漢沽城區東南部,東鄰寨上,西北靠薊運河,原有城池基址,清末舊城遺址猶存。據《寧河縣誌》記載:"營城去縣邑(今寧河縣寧河鎮)五十餘里,唐太宗有高麗之役,因築土城駐中軍,其前軍、後軍則更屯他村,所謂前後寨上者是也。"這就是營城地名的來歷。明代文人題詠《營城》,署名前人,載於《寧河縣誌》:天策①神威鎮八方, 垂衣②猶欲指扶桑。樓船選將弓懸月③, 城堡屯兵劍拂霜④。誰識垣牆猶歷歷, 祗看煙水正茫茫。行人休問初唐事, 古壘荒丘半夕陽。注釋:1、天策:星名,引申為帝王的謀略。2、垂衣:《易系詞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後來成為稱頌帝王無為而治的套語。3、弓懸月:半月形象弓。《樂府詩集》 :"弓月曉逾明。"4、劍拂霜:寶劍的寒氣猶如寒霜。明永樂初年,邵益謙任海防千戶武職,移住營城,娶妻孟氏,遂繁衍定居,使邵姓成為營城大族。明清以來,這裡就是海防重鎮。清初設營城營,後改為汛,清政府置北塘、新河、營城為海口三鎮。清咸豐九年(1859),清政府在營城南部的薊運西岸崔家圈和東岸邵家圈修建炮台4座,北塘河口的浮橋和碼頭,也移至營城和茶淀之間,成為應援大沽炮台和堵防海口的重要軍事陣地,北塘防兵和炮位全部撤防到營城,最高駐馬步兵達3100名,民國和日偽時期,置營城鄉,轄沿海12保,共20個自然村。營城已成為一個區域性地名,現營城鎮駐地已南遷到"五七"村北,原營城舊城址的地方已成為化學工業區。[3]

風景名勝

清咸豐九年,建成營城炮台,清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攻陷大沽炮台,同年年底清朝廷下令拆除營城炮台,遺下鐵炮一尊,現存於河西公園。

漢沽航母主題公園、中新生態城。[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