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萆薢 |
中文學名:萆薢 拉丁學名:Dioscorea tokoro Makino 別稱:黃山姜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薯蕷目 科:薯蕷科 屬:薯蕷屬 |
萆薢,中藥名。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t和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乾燥根莖。中藥材,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乾燥根莖,置通風乾燥處。粉萆解主治利濕去濁,祛風除痹。用於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植物源生態粉背薯蕷,又名:黃萆薢、黃山姜、土黃連、黃薯。[1]
植株形狀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近於地面,竹節狀。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波狀,葉片干後近乎黑色,下面常蓋有白色粉狀物。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成2~3枝簇生於葉腋,花序基部的花通常2~3朵集在一起,至花序的頂端通常單生;雄花雄蕊3,開放後藥隔變寬,退化雄蕊3,有時存在,常與發育3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單生,很少雙生,雌花花被6,子房下位,退化雄蕊呈花絲狀,柱頭3裂。蒴果成熟後反曲下垂,翅寬超過長度或近於等長,表面栗褐色,成熟後頂端開裂。種子四周圍以薄膜狀的翅,通常兩兩迭生,着生於每室的中央。
主要品種
刺萆薢
【別名】:紅萆薢、美人扇、龍鬚葉
【功效】:祛風濕;利小便;解瘡毒。
【考證】: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主治】:風濕痹痛;小便淋濁;瘡疹瘙癢;臁瘡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灌叢中或山坡蔭蔽處。刺萆薢採收和儲藏:秋、冬季及春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切片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動植物形態】:長托菝葜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多少具縱條紋,疏生刺。葉互生;葉柄長5-25cm,約占全長的1/2-3/4具鞘,通常只有少數葉柄具卷鬚,脫落點位於鞘上方;葉片厚革質至堅紙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長圓形,長3-16cm,寬1.5-9cm,下面通常蒼白色,極少綠色,干後灰綠黃色或暗綠色。傘形花序生於葉尚幼嫩的小枝上;總花梗長1-2.5cm,偶有關節,花序托常延長而使花序多少呈總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黃綠色或白色;雄花外輪被片長4-8mm,寬2-3mm,內花被片稍狹,雄蕊6;雌花比雄花小,花被片3-6mm,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8-15mm,熟時紅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克。外用:適量,煎水洗。
紅萆薢
【別名】:滇紅萆薢、小萆薢、打不死、土茯苓、花花藤、花萆薢
【功效】:祛風除濕;利水通淋;解瘡毒
【考證】:出自《中藥材手冊》。
【主治】:風濕痹痛;水腫;小便淋濁;瘡癤腫毒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3000m的林下、灌叢中或山谷溝邊。
【各家論述】:1.《四川中藥志》:祛風濕,分清濁,利關節,解瘡毒。治風濕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濁及梅毒惡瘡。
2.《雲南中草藥選》:祛風除濕,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經不調,瘡癤。
【用藥禁忌】:《四川中藥志》:陰虛火旺,腎虛遺精,多尿及腰痛者忌用。
【動植物形態】:無刺菝葜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平滑或稍粗糙,無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約占全和長的1/2-2/3,具狹鞘,脫落點位於近頂端,一般有卷鬚;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卵形、長圓狀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3.5-9cm,寬1-5cm,先端急尖並具尖凸,基部鈍或淺心形,下面蒼白色,干後一般暗綠色。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多少扁平,一般短於葉柄;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枚宿存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淡綠色或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2-2.5mm,寬約1mm,內花被片稍狹而短,雄蕊6;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5-7mm,熟時藍黑色。花期5-6月,果期12月。
白萆薢
【別名】:萆薢、刺萆薢、花萆薢、滑杆白萆薢
【功效】:祛風濕;利小便
【考證】: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主治:風濕痹前;麻木;小便淋濁;濕熱帶下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2800m的林下、灌叢中或河谷、山坡陰濕地。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中部與西部。
【動植物形態】:馬錢葉菝葜,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具縱條紋或棱,通常疏生刺。葉互生;葉柄長2-3cm,無鞘或鞘很狹,通常在中部有卷鬚,脫落點位於上部;葉片厚革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圓形,長5-11cm,寬3-9cm,先端通常微凸,有時近漸尖,基部近圓形;主脈3條在上面凹陷。傘形花序2-4個排成短圓錐花序;總花梗長3-10mm,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黃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6mm,寬約2mm,內花被片寬約1mm,雄蕊6,長3-6mm;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5-6mm,熟時黑色。花期3-4月,果期8-10月。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祛風,利濕。治風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
腰腳痹軟。用萆解二十四分、杜仲八分,一起搗爛、篩過。每天清晨用溫酒沖服一匙。忌食牛肉。
小便頻數。用川萆解一斤,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鹽酒送下。
白濁(漩面如油,澄下如膏)。用萆解、石菖蒲、益智仁、烏藥等分,每服四錢,加水一碗、鹽一小撮,煎至七成,飯前溫服。一天服一次,鹽酒送下。
腸風痔漏。用萆解、貫眾(去土),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如聖散」。
頭痛發汗。用萆解、旋復花、虎頭骨(酥、炙)等分為末。將發病時,以溫酒送服二錢,暖臥取汗即愈。
各家論述
1、《本經》:"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
2、《別錄》:"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者血,老人五緩。"
3、《藥性論》:"治冷風頑痹,腰腳不遂,手足驚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4、《日華子本草》:"治癱緩軟風,頭旋癇疾,補水藏,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
用藥禁忌
腎虛陰虧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薏苡仁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2、《本草經疏》:"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餘瀝,莖中痛,及腎虛腰痛,並不宜服。"
3、《本草備要》:"忌茗、醋。"
4、《本經逢原》:"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劇。"
參考來源
- ↑ 中藥粉萆解的別名及其粉萆解的功效與作用介紹, 中醫中藥網,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