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分清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萆薢分清丸
目錄
【藥名】
萆薢分清丸 Bixie Fenqing Wan
【處方】
粉萆薢320克、石菖蒲60克、甘草160克、烏藥80克、益智仁(炒)40克。
【組方分析】
方中粉萆薢利濕而分清化濁,為治白濁之要藥,故為君藥。石菖蒲辛香苦溫,化濕濁,以助粉萆薢之力,兼可祛膀胱虛寒,為臣藥。益智仁溫暖脾腎,縮尿止遺;烏藥溫腎散寒,除膀胱冷氣,治小便頻數,均為佐藥。使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合,共奏分清化濁,溫腎利濕之功。
【功能主治】
分清化濁,溫腎利濕。用於腎不化氣,清濁不分,小便頻數,時下白濁。
【製備方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乾燥。將滑石粉碎成極細粉包衣,打光,乾燥,即得。
【劑型規格】
水丸,每20粒重1克。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質量控制】
1.本品為白色光亮的水丸,除去包衣呈灰棕色;味甜,微苦。 2.應符合丸劑有關的各項規定。
【現代研究】
主要有抗菌、止血、解熱與止痛的作用。HPLC法測定萆薢分清丸中薯蕷皂苷元的含量,本方法簡單、準確,可用於萆薢分清丸的質量控制和評價。
【臨床應用】
臨床用於腎炎、腎結核血尿、乳糜尿和慢性前列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急性淋病、尿道綜合徵、帶下病、小兒尿頻等屬腎不化氣,清濁不分者。
【方歌】
萆薢分清石菖蒲,甘草益智烏藥輔,分清化濁又溫腎,尿頻白濁用此神。 ==【源流發展]】== 本方出自南宋醫家楊偵的《楊氏家藏方》卷9(刊於1178年),原名為「萆蘚分清散」。主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等症。其後嚴用和《濟生方》亦收載本方,《濟生方》成書於1253年,書中《赤白濁遺精論治》篇云:「白濁者,腎虛有寒也,過於嗜欲而得之,其狀漩而如油,光彩不定,漩即澄下,凝如膏糊」;後載「分清散:治小便白濁漩面如油,或小便頻數。川萆蘚、益智仁、天台烏藥、石菖蒲,右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人鹽少許,煎至七分,午後及臨睡溫服。」嚴氏名之曰「分清散」。宋.楊士瀛在(4--齋直指方論》卷10中收錄此方,並加茯苓、甘草二味。並云:「分清飲……益智仁一兩(醋浸),川萆薢 石菖蒲(去毛)、天台烏藥、白茯苓各一兩,甘草四錢,右為末,每三錢,鹽少許,同煎,食(前)煎服」。加入苓、草增強了本方理脾祛濕之功。明.朱楠《袖珍方》(刊於1391年),引用此方主治遺尿,及小便失禁證。《丹溪心法》(刊於1481年)亦引用此方,並改名為「萆薢分清飲」。原書方後雲「一方加茯苓、甘草」,主治膏淋和白濁。《女科切要》卷2引用此方,並加入了飛滑石、茯苓、甘草、鹽,主治陽虛白濁。清代醫家程國彭著《醫學心悟》,書中亦載「萆蘚分清飲」,方名雖同,但其藥物組成則有很大差異。程氏去掉了原方中辛溫的烏藥、益智仁,而加用黃柏、白朮、茯苓、蓮子心、丹參、車前子。如此加減,則變暖下元,利濕化濁之劑,而為清熱利濕,分清化濁之方,適用於白濁而屬於下焦濕熱郁滯者。《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將本方改為丸劑,名「萆薢分清丸」,其使用則更為方便。 [1]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2]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