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菲柞 |
中文學名:菲柞 拉丁學名:Ahernia glandulosa Merr.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側膜胎座目 亞 目:山茶亞目 科:大風子科 族:紅子木族 屬:菲柞屬 |
菲柞(fēi zuò,學名 Ahernia glandulosa Merr),常綠喬木,高8-15米;除花序和果實以外,全體無毛;樹皮褐色,不裂;小枝呈灰褐色,有不明顯的皮孔。生於海拔6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中。 [1]
菲柞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8-15米;除花序和果實以外,全體無毛;樹皮褐色 菲柞(2張) ,不裂;小枝呈灰褐色,有不明顯的皮孔。
葉紙質或薄革質,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9-15厘米,寬4-8厘米,先端急尖或急漸尖,基部圓形,有2個腺體,全緣或中部以上有淺波狀鋸齒,5出脈或離基5出脈,側脈2-3對,兩面稍隆起,網脈明顯而稀疏;葉柄長2.5-4. 5厘米;托葉缺。
總狀花序,腋生,長2.5-3.5厘米,有數朵花,密生灰色短柔毛;花梗長5-8毫米,果期較長;萼片4-5片,卵形,長約1厘米,寬約6毫米,外面有短柔毛;花瓣10-15片,螺旋狀排列,與花萼相似而等長,內輪較狹,兩面有灰色短毛;雄蕊多數,着生於內輪的花瓣基部,花絲纖細,基部多少聯合,花葯小,縱裂;
子房有短柄,卵圓形或橢圓形,密生灰色短毛,1室,側膜胎座5個,每個胎座上有胚珠數顆,花柱單一,柱頭小,圓盤狀或不明顯的3裂。
果實倒卵形至橢圓形,長1.5-2.3厘米,直徑1-1.7厘米,有尖頭,鮮時灰綠色,密生灰色短毛,縱溝通向頂端,果皮厚1.5-3毫米,綠色;種子多數,灰綠色,干後黑色,倒卵形,彎垂,有光澤,長3毫米,直徑4毫米,種皮堅脆;胚乳為肉質狀。
花期春末,果期深秋。 [2]
Ahernia glandulosa Merr. in Philipp. Journ. Sci. Bot. 4: 295. 1909; Gilg in Engl. u. Prantl,Nat. Pflanzenfam. 2 Aufl. 21: 396. 1925; Merr. et Chun in Lingn. Sci. Journ. 6: 283. 1930; Sleum. in Van Steenis,Fl. Malesiana ser. 1,5 (1): 6. 1954; 海南植物志1: 451. 1964.
菲柞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中。
菲柞分布範圍
我國僅海南有產(僅見記載,未見到標本)。菲律賓的呂宋島和馬來西亞也有分布。
尚有紅子木屬 (Erythrospermum Lamk.) 在中國記載有兩種,即白背紅子木E. hypoleucum Oliv. in Hookers′Icon. Pl. 9: t. 1899. 1889.和貴州紅子木E. cavaleriei Levl. Fl. Kouy-Tcheou 52. 1914.此兩個名稱均系衛矛科(Celastraceae) 植物, 前者實為粉背南蛇藤Celastrum hypoleucum (Oliv.) Warb. apud Loes. in Bot. Jahrb. 29: 445. 1900.後者實為青江藤Celastrus hindsii Benth. in Hooker′s Journ. Bot. 3: 334. 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