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景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景彊〔筆名〕景翔〔1941年-2020年〕,浙江紹興人,1941年生於江西固江,1948年底隨著家人來台。1964年畢業於台北工專(現為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科。學生時期即投入翻譯工作,翻譯過小說以及電影,並且一直從事翻譯工作不綴,是知名翻譯家、影評人。景翔使用過不同筆名翻譯過許多文字或電影作品。譯作有:『午夜牛郎』、『越戰獵鹿人』、『梭羅日記』、『豔陽下的謀殺案』、『骸骨與沉默』、『恐怖角』等。晚年罹患帕金氏症,於2020年4月13日辭世,享壽80歲。

翻譯半世紀 留下踏實痕跡

景翔在退伍之後曾經短暫的從事電腦程式工作,後來進入中國時報,擔任兼職的副刊編輯,曾一度轉任民族晚報編譯以及『時報周刊』總編輯,擁有豐富的影視評論以及出版經驗。[1] 景翔的翻譯忠於作者,許多作品的文化隔閡都能成功翻譯,看似從容而不費吹灰之力,卻是做足準備功夫,「他是自學型譯者,投入極大的功夫準備,作品從未失手,對待文學、電影都是如此。能感受他對電影和文學的喜愛。」 《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表示,景翔生平的文學和推理小說譯作百餘本,翻譯量大,品質又好,對台灣翻譯文學貢獻居功厥偉,加上他以影評開啟大眾對電影的理解,「我們社會需要這樣的文化人。很多從事翻譯、引介工作的人,光環常被原作者掩蓋,但在社會的文化變動過程中,我們需要像景翔這樣長期累積的人,留下踏實的痕跡。」

時報出版副總編輯嘉世強回憶,雖然電影圈都尊稱他「景翔老師」,他卻沒有架子,聊起電影如沐春風,只要是好電影,無論商業片、獨立製片都會看,「跟一般影評人不同,他對於電影好壞有自己的定見,但不會語出驚人。他建立一種談電影的風範,不是談高深的學術理論或派別,卻言之有物,深入淺出,帶著讀者觀眾一起欣賞電影。」


景翔投入翻譯半世紀,譯作多以文學為主,曾表示譯者首重中文表達,而非英文程度,自認翻譯美國小說比英國小說得心應手,因為英國人講話愛拐彎,語意難掌握。他也不在翻譯中用流行語,「因為流行語是一時的,譯文卻可以長久。」後來由於帕金森氏症,景翔手指顫抖,打字困難緩慢,翻譯小說《黃鳥》時一度改以口述,他先讀過原著,心裡有底後,口述給助理,打字成文稿後,再由他修改語法、標點。2015年出版的《馬利亞的泣訴》,景翔成功掌握原作中的曲折情感,卻在譯成後不久住院,成為他翻譯的最後一本小說。 [2]

孝子

景翔1970、80年代在《中國時報》撰寫電影專欄「一部電影大家看」,以及主持華視《閃亮電影院》映後影評,口條好、風采佳。他自認寫影評較少尖銳批判,因為沒學過電影,也沒有實務經驗,一切從感覺出發,「就跟大部分觀眾一樣。」

曾與景翔共事的作家季季表示,對景翔最深的回憶,就是他總是笑咪咪的,非常樂觀,「他頭髮有點卷,個子滿高,又不胖,長得滿帥,講話非常好聽,聲音清亮。」偶爾在辦公室遇見時,會向同事們推薦好看的電影。

他也是一位孝子,「每天六點一定從報社坐計程車回家,陪父母吃飯,再回公司繼續工作。」[3]

謝世

景翔多年前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病情急速直下,除了脊椎側彎的舊疾,他說話漸漸變得微弱含糊,接著攝護腺開刀,臥床過久導致雙腿無力,只好以輪椅代步。住院後,他因為插了呼吸管和鼻胃管無法進食、言語,但意識清楚,朋友前往醫院探視時,他可以注音符號板與人聊天。


景翔除了是譯者、影評,還是一位詩人。他自年輕時受詩人瘂弦鼓勵開始寫詩,卻直到2012年71歲時才首度出版詩集回憶錄《長夜之旅》,書中坦率揭露自己的同志情感。他待人熱情,也從不諱言自己的同志性向,2012年坐著輪椅參加同志遊行,滿頭華髮的他坐在輪椅被推上舞台,以顫抖的聲音高喊:「我從來不在櫃子裡!」力挺同志,台下報以熱烈掌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