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菠蘿心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菠蘿心腐病

菠蘿心腐病
原圖鏈接

菠蘿心腐病是由幾種疫黴菌引起的、發生在菠蘿的病害。主要侵害莖及葉片的幼嫩部分,造成植株心部奶酪狀軟腐,心葉極易拔起。病葉色暗,無光澤,初期不易發現。受害部淡褐色,水漬狀,逐漸向上發展,後期在病健交界處形成一波浪形,深褐色界紋,緊接其下為一條寬幾毫米的灰色帶。

菠蘿心腐病是菠蘿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在中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省(區)菠蘿產區經常發生,常見於高溫多雨季節,粘質土和積水地塊發病較重,一般從心葉開始發病,葉片基部呈水漬狀腐爛,植株發病率20-30%,個別果園危害嚴重時可達50%上,造成大量植株死亡,嚴重影響菠蘿產量、質量。

菠蘿心腐病應採用以防病栽培措施為主、以藥劑防治為輔的綜防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菠蘿心腐病

菠蘿心腐病1
原圖鏈接

病 原寄生疫黴菌、樟疫霉 等

為害作物: 菠蘿

為害部位: 莖、葉片

為害症狀

菠蘿心腐病主要為害幼齡植株,成株也常受害。染病植株根系變黑腐爛、心葉褪綠,較老的葉片枯萎。初期病株葉片尚存青綠色,僅葉片稍微暗淡無光澤,但心葉黃白色,容易拔脫,一般不易覺察。以後病株葉色逐漸褪綠,變黃或變紅黃色,葉尖變褐乾枯,此時葉基部產生淺褐色乃至黑色水漬狀腐爛。腐爛組織變成奶酪狀,病健交界處呈深褐色。由於次生菌的入侵,腐爛組織常發出臭味,最終全株死亡。成株根系受侵染後變黑、腐爛,病株結的果實個小。綠果能被鄰近病株濺散的病菌侵染,產生灰白色濕腐斑塊,後迅速擴展至摧毀整個果實。

病原特徵

菠蘿心腐病病原菌為幾種疫黴菌(學名:Phytophthora spp.),屬鞭毛菌亞門、霜霉目。最常見的致病菌是寄生疫黴菌(學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另外還有樟疫霉(學名: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棕櫚疫霉(學名:Phytophthora polmivora Butl.)和柑桔褐腐疫霉(學名: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Leon.)。寄生疫霉在廣闊的溫度、濕度範圍下都能發生,因此分布廣泛。而樟疫霉只在氣溫冷涼和雨量充沛的高濕地方占優勢。以上幾種疫黴菌都能產生孢子囊、遊動孢子、卵孢子和厚垣孢子。此外,還可在病部分離到腐黴菌(學名:Pythium spp.)和歐氏桿菌(學名:Erwinia spp.)。

發生原因

1、長期堆放。種苗長期集中堆放在一起,內部菠蘿苗呼吸產生熱量不能及時散失,積累的熱量形成高溫,加之有高濕的環境,導致菠蘿種苗受影響,感染病菌。

2、積水。移栽後菠蘿苗栽植環境中有積水情況,易導致菠蘿苗根部缺氧、無氧呼吸產生有毒物質,根系受損,且易感染病菌,從而發生心腐病。

3、曬苗時間過短。曬苗一般是指將種苗倒置,放在陽光下晾曬,通過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菠蘿根部的病菌。曬苗時間過短,殺菌不充分,易引起苗心腐病的發生。

4、其它原因。如栽植不當、中耕機械損傷、根部病蟲防治不到位、種苗種植前未進行消毒殺菌處理等。[1]

侵染循環

病原疫黴菌均能在田間病株和病田土中存活和越冬。帶菌種苗是菠蘿心腐病的主要侵染來源,其它寄主植物和含菌土壤也能提供侵染菌源。田間傳播主要靠風雨和流水。寄生疫霉和棕櫚疫霉主要從植株根莖交界處的幼嫩組織侵入葉軸,由此引起植株心腐;樟疫霉常通過根尖侵入,經過根系而達到莖部,引起根腐和心腐。在高濕條件下,致病疫霉在病部產生孢子囊遊動孢子,借風雨濺散或流水移動而傳播。經過田間重複侵染、傳播造成菠蘿心腐病迅速蔓延和擴展。

防治方法

(1)種苗採收時嚴禁強扯 ,運輸裝車時嚴禁過度踩壓避免傷苗。

(2)種苗採收後移栽前倒置於母株上至少經過15天陽光的暴曬讓傷口完全癒合。在移栽前嚴禁長時間堆漚,應倒置於不積水的地方。

(3)嚴禁雨天或土壤濕度過大(土壤含水量大於60%)時移栽。

(4) 田間排水系統必須完善,嚴禁雨水漫浸。

(5)肥害也可導致發病。

(6) 高壟種植。

(7) 發現病株及時挖除並清理出園外,病株出刨開晾曬至少7天後補苗,補苗前病坑,藥劑同移栽前藥劑,在其旁邊重新挖穴補種。[2]


相關視頻

菠蘿和鳳梨是不是一種東西?看看央視請的農業專家怎麼說,漲知識

「鳳梨」的菠蘿不一般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