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菜園子(鍥而不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菜園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菜園子》中國當代作家鍥而不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菜園子

現在回憶起來,在豫北農村老家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充滿着幸福和甜蜜,因為有一個忘不掉的歡樂去處——菜園子。

我村位於中原糧倉——衛南坡,土地豐富,在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之前,每戶都有自留地。我生產隊的幾十戶的自留地都集中在一起,幾十畝,當然,面積很小,我家的就不足一畝,但緊挨村邊,使用的都是農家肥,經常是父母用小車拉到地里的。田中間還打了一口深機井,方便澆水,因此土地肥沃。自留地里,主要是種菜,因此也叫「菜園子」。從我上世紀70年代後期記事起,菜園子就是我們孩子經常的集中地,也相當於今天的遊樂園。

那時還沒有反季節蔬菜,一到夏天,菜園子就奼紫嫣紅,絲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韭菜等應有盡有,也是我們孩子的「美食」,但大人經常「告誡」:「少吃點,別跑撒(浪費)了,吃壞了肚子。」那時雖然能吃飽了,但生活仍困難,沒有什麼好吃的。菜園子就是我們孩子「打牙祭」的理想去處。我親眼看見,一個小夥伴一次吃的太多,蹲在地里大便,半天沒起來,肚子疼的他齜牙咧嘴。

在菜園子,我們也幹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如拔草、摘菜等。我最喜歡的是抽蒜薹,蒜苗長成了,蒜薹就該抽了。我們個子矮,不用彎腰,一根一根抽出來,很有成就感。特別是那時家裡吃麵條,需要切黃瓜絲當「鹵」,我總是一馬當先跑到菜園子,摘幾條黃瓜回家,剛剛摘下的黃瓜真鮮。多年後在城市工作,都是從市場或超市買黃瓜,沒有了那時的新鮮感覺。

菜園子一直我們做「貢獻」到秋末冬初。秋天,蔬菜沒有了,都種上了紅薯。紅薯葉子可做蒸菜,那時可是「珍饈美味」。紅薯下來,一時吃不完,就在自家院子挖個地垠子儲藏起來,有時直到春節,還能吃上紅薯。那時國家發的救濟糧就是紅薯干,所以會做紅薯幾乎是人人的「必備功課」。一次,我看見只大我幾個月的同族小姑姑帶着新娶的嫂子挖紅薯,她的嫂子,也就是我的嬸子拿出幾塊餾熟的紅薯給我倆吃:「這是我新作的,不知道合不合你們的胃口,你們嘗嘗,好吃了我再做。」小姑姑吃了,高興的直跳:「嫂子,太好吃了,爹娘也一定也喜歡吃。」後來,學唐詩「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就是此事真實寫照。冬天到來之前,菜園子主要收穫大白菜。人們把大白菜拉到家,一大部分用土埋起來,當然,土堆上必須插上一捆玉米杆,通氣。長長的冬天主要的菜就是大瓮里用鹽淹百菜,講究的就放進去一些黃豆粒,一直吃到過了年,春節包餃子也是從土堆里挖幾顆白菜。爺爺做的醋溜白菜就是全家的「佳肴」。但為了節省白菜,偶爾才做一回。

上學了,菜園子就去的少了,但腦海中總有一片綠色。後來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意識就把菜園子當成了「百草園」。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了,菜園子更「名正言順」的歸了各家,仍以種菜為主。後來,生活越來越好,反季節蔬菜也大量湧現,菜園子也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

大學畢業留在城市工作,回老家總會不自覺地到菜園子轉轉,但已沒有了當年的樂趣。對女兒來說確是「驚喜」。2001年,女兒剛3歲,第一次夏天抱她回老家,來到菜園子,女兒像着魔一樣被深深吸引住了,蹲在菜園子摸摸這,看看那,久久不願離開,我說:「寶,你都吃過,電視上也見過,有啥稀奇的。」女兒詫異:「原來都是這樣長的。」幾年後,上小學的女兒第一次寫作文,寫的就是《菜園子》,老師表揚寫的「真實」。

後來,農民大都出去打工了,常年在外地,回家也基本住在縣城,菜園子也沒人種了,被人承包,改成塑料大棚,四季都種蔬菜了。

[1]

作者簡介

鍥而不捨,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