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菊花的斑枯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菊花的斑枯病

菊花的斑枯病
原圖鏈接

又稱黑斑病、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初於下部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後擴展成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至不規則形斑,大小5一l0mm,外部有一不明顯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呈黑褐色,中央稍褪色,濕度大時出現不大明顯的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嚴重時病斑融合成片,致整個葉片變黃乾枯或變黑脫落,有的病葉捲成筒狀。

基本信息

中文:名藥菊花斑枯病

別 名:黑斑病、褐斑病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菊花的斑枯病1
原圖鏈接

分布與危害

菊花斑枯病又稱黑斑病、褐斑病,是藥用植物菊花生產上的常見病害,嚴重影響藥菊的產量和藥用價值。

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初於下部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後擴展成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至不規則形斑,大小5-l0mm,外部有一不明顯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呈黑褐色,中央稍褪色,濕度大時出現不大明顯的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嚴重時病斑融合成片,致整個葉片變黃乾枯或變黑脫落,有的病葉捲成筒狀。

病原

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 稱菊殼針孢和S.obesa Syd.稱菊粗狀殼針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菊殼針孢分生孢子器球形至亞球形,大小51—78μm,褐色或黑褐色,器壁膜質,孔口直徑12-17μm;分生孢子針狀或絲狀,無色,具3-6個隔膜,大小23-43×1.1-1.8(μm)。菊粗狀殼針孢分生孢子器直徑66-160μm,分生孢子長44-108μm,較菊殼針孢大。菊殼針孢在PDA培養基上生長緩慢,菌落黑褐色半球狀,緻密。在燕麥培養基上生長較好,菌落直徑大,培養63天達13mm,產孢也多。20-24℃產孢所需時間為16天,12℃及28℃分別為37天和21天;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發芽或發芽率很低。分生孢子萌發溫限12-32℃,萌發適溫26-28℃,55℃經10分鐘致死。分生孢子萌發需有水滴或水膜及充足的氧氣,否則即使相對濕度接近飽和也不萌發。適應酸鹼度範圍為pH3-11,其中以pH5-7最適。 發生規律 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病菌借風雨傳播,經20-30天潛育發病後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高溫多雨條件易發病,華南5-10月氣候溫暖潮濕易發病,北方8-9月發病重。此外,連作、栽植過密 及老根留種的花圃發病重。[1]

傳播和發病

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病菌借風雨傳播,經20一30天潛育發病後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高溫多雨條件易發病,華南5一10月氣候溫暖潮濕易發病,北方8—9月發病重。此外,連作、栽植過密及老根留種的花圃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時摘除病葉,秋後割除地面殘留樁,病殘落葉集中燒毀。

2、避免田間高濕或植株生長鬱閉,保證植株間通風透光,小水澆灌或地下灌溉,避免受澇。

3、扦插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份,加黃腐酸1份,對水300份,浸漬插枝10-15分鐘消毒。

4、發病初期交替使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黑斑清乳油,50%丹可濕性粉劑,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及1:1:100波爾多液噴灑,7天噴1次,連噴2次。[2]


相關視頻

菊花種植一點通菊花的栽培種植技術


菊花種植知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