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菊與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恬淡靜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兇狠決絕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 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文本從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於生動的敘述中進行有力論析,語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讀之既啟人深思,又引人入勝,是了解日本民族繞不過的經典讀本。 本尼迪克特編著的《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認的現代「日本學」開山之源,行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們了解日本不得不讀的經典著作。20世紀50年代美國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紀,中國用它認識與重新發現日本。


日本,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一手造就了一場世界大戰,另一手造就了二戰後世界最大的經濟奇蹟。戰中的日本為什麼要扮演令人髮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國嗎?成為唯一一個被原子彈轟炸的國家後,又是怎樣迅速復興崛起的?當今經濟衰退、政局混亂的日本,是否還秉持大國情懷……所有問題都能在這本《菊與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細緻的地方,又將它置於東方文化與太平洋島嶼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視野里。時至今日,她被公認為歷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菊與刀》這本書被公認為史上描寫日本文化的第一書。此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其極大的影響至今不減。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受到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的影響,同愛德華薩皮爾(Edward Sapir)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本尼迪克特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並善於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Pattes of Culture)與《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最為著名。儘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本尼迪克特的理論對文化人類學,特別是對文化與個性領域的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她重視實地研究工作,調查研究過北美的普埃布洛印第安人、傳道區印第安人、阿帕契人、皮馬印第安人和布萊克弗特人(黑足人)。她的理論基礎是種族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的混合物,但她的種族主義主張比較隱蔽。著作以《菊與刀》和《文化模式》為代表,著作還有《種族:科學與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話學》等。

內容預覽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崔世廣《菊與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名著,最初發表於1946年,兩年後出版日譯本,引起了強烈反響。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其仍作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重要書籍為人們廣泛引用,顯示出了悠久的學術生命力。本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1887年6月5日生於紐約,1909年畢業於瓦薩爾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1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美國文化人類學之父博亞斯專攻文化人類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48年病逝。本尼迪克特是文化人類學中文化模式論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文化與人格理論(心理人類學)的重要人物。本尼迪克特認為,人類文化各有其不同的價值體系和特徵,呈現出多樣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