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獲獎感言(許衛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獲獎感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獲獎感言》中國當代作家許衛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獲獎感言

在一次戲曲創作頒獎座談會上,在一片歡欣鼓舞的大好形勢下,來自全國各地獲獎代表滿懷喜悅心情,逐一發表高論,輪到許某發言,許某卻大煞風景說道:看到這裡轟轟烈烈,社會上反響卻是冷冷清清,獲獎雖然欣慰,但也感到悲哀。

我不是不識抬舉,也不是故意破壞文藝創作繁榮興旺的大好形勢,我對一些文藝現象確實有點杞人憂天。或許人家都知道,只是不說,你好我好大家好,又吃又喝又拿錢,有什麼不好呢?你許某簡直就是破壞和諧穩定。

就我本人平心而論,平日裡舞文弄墨難道就沒有急功近利,心態浮躁嗎?選擇的題材難道就沒有投機取巧,順勢吃好酒的嫌疑嗎?回望自己的「作品」,內容淺薄,思想蒼白是可以掩蓋的嗎?想編精彩故事卻忽視了人物塑造,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卻忽視了心靈的感覺,沒有厚積薄發的生命體驗,試想自己都沒感動,又哪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我越來越習慣寫「命題作文」,圍繞社論、報告找主題,跟風趕潮流尋亮點,思維模式越來越概念化,藝術手法越來越程式化。人類社會紛繁複雜的生活和心靈深處的情感世界在我的「作品」鮮有體現。但,若這樣,也可能「費力不討好。」

我開始羨慕那些得到政府資助的文藝圈人,沒有政治風險,只有政治榮耀,可以旱澇保收地去大會堂拿獎,去大劇院演出,作者有利,單位有利,有關領導不僅有利,還可順便掛個導演、編劇、策劃等頭銜得名。名再生利。良性循環。

我曾經看不起從主觀概念出發,圖解政治,為宣傳教育而創作(拼湊)的作品,總認為人家作品形式上多是重複模仿,思想內容多是蒼白老套,人物多是孿生兄弟姐妹,但看到人家拿到大獎,在燈火輝煌處成為「典型人物」,笑臉萬紫千紅,讚歌不絕於耳,才感覺到自己那點良好的感覺,只不過是孤芳自賞,只能顧影自憐。

我還曾經笑話人家的戲,只能政府買單、單位包場,實在不行就花錢買觀眾去看,還給吃給喝給車坐,哪怕只演一場,圖個媒體上盛況空前就行,領導即使不看戲,媒體報道還是感興趣的,邀功請賞就憑這個。我還說很多戲獲獎之日就是該戲的忌日,何其惡毒啊。反觀自己,若不是貿然闖進某個圈子,若不是人家開明向全社會公開、自由、直接徵稿,這些待遇你一樣也不會沒有。

我曾想別出心裁,獨闢蹊徑,在劇本里試圖改變貼標籤,淡化標語口號,消解假大空的政治術語,結果也無非還是新瓶裝老酒,就算寫一些日常生活,羅列的一些生活現象,人物的外形還是生硬的,內心還是蒼白的,比如寫英雄總是一往無前、無所畏懼;寫勞模總是在奮鬥在做好事,比如來了一個新支書,馬上就山鄉巨變,比如一番大道理,就能使一個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喋喋不休寫愛,卻沒有生活的美學意義和詩性內蘊……

汪曾祺先生說他的寫作是「兩棲類」,寫小說,也寫戲。比別的我與汪老先生相差萬里,但比我的「類」卻是不少,幾乎各種體裁都寫,報告文學我也寫過,但我生怕像某些人把劇本寫成報告文學。或許它也反映了生活,或許獲獎,或許有也一二笑聲或掌聲,也僅此而已。

我以前年幼無知,對社會、人生、人性不良現象還不時有點批判精神,這對自己也時有一定鞭策警醒的,但後來看到一些有身份的人,人家給他們一個友好的提醒都會火冒三丈,我就很不理解。現在研讀地方戲曲歷史才有所覺悟,當年那些靠乞討為生的泗州戲先人,走村串戶要飯,只要給主人唱幾句讚美討好的順口溜,總能得到賞賜。我曾經還嫉妒一些人靠此升官發財。有一位名人說,嫉妒別人,只能說明自己無能。

我雖然認為自己還算貼近生活,密切百姓,但思想的庸俗化,把一個所謂「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啟蒙責任和獨立品格都快「化」沒了。慶幸的是還沒走到胡編亂造,玩小情調,耍小聰明,走「彎道超車」的邪路,還沒有陶醉於自娛自樂,麻木不仁,還能看到「室內轟轟烈烈,室外冷冷清清」的景象。[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