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距台灣省台中港72海里。全島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1.3公里,中部為平原,海岸線長30.4公里。湄洲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2億媽祖信眾魂牽夢縈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1]
目錄
氣候特徵
亞熱帶季風氣候
地理位置
湄洲島地理位置優越,海陸交通便捷,離大陸僅1.8海里,東距台灣台中港72海里,南達廈門港 100海里,北抵福州馬尾港70海里,自古以來以來就是閩台民間交往的橋頭堡,已擁有輪渡碼頭、3000噸對台客運碼頭一類口 岸等便捷的對外交通設施,以及通達全島各地的公路廈門港100海里,北抵福州馬尾港70海里,自古以來以來就是閩台民間交往的橋頭堡,已擁有輪渡碼頭、3000噸對台客運碼頭一類口岸等便捷的對外交通設施,以及通達全島各地的公路網,並正在規劃建設橋隧結合的跨海通道。
景區介紹
湄洲島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全島南北縱向狹長,形如娥眉而得名,被譽為「南國蓬萊」,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湄洲島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
全島海岸線長30.4公里,有13處總長20公里的金色沙灘,還有連綿5公里的海蝕岩。島上有融碧海、金沙、綠林、海岩、奇石、廟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20多處,形成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連,海天一色的奇特的自然景觀。這裡,不僅有旖旎的自然風光,更有令人魂牽夢縈的人文景觀。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這裡的媽祖廟尊稱為「天后宮湄洲祖廟」,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媽祖精魂,古今中外無處不在。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遍布我國台港澳地區及大陸各海口碼頭、內河岸埠,僅台灣,媽祖宮廟就有5000多座,信眾達1600多萬人。媽祖信仰還分布到東南亞和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世界17個國家,幾乎是有華人處就有媽祖信仰。還有以之為地名的,如天津的天妃閘、福建的馬(媽)祖島、台灣澎湖馬公(媽宮)、澳門原名媽閣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湄洲島每年接待境內外香客遊人多達百萬人次,其中台胞近10萬人次,是祖國大陸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方,特別是每年媽祖誕辰和媽祖升天節日期間,朝聖旅遊活動盛況空前,正所謂「宋代坤靈播,湄洲聖跡彰;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
湄洲島是對台基地。湄洲島與台灣一水相連,兩地媽祖情緣源遠流長。歷史上,媽祖是大陸移民開發台灣的保護神;現實中,媽祖文化更是深深紮根於台灣民眾的精神生活當中,成為島內唯一能夠超越族群意識、區域界限、社會階層的主流民間文化。今天台灣地區共有媽祖信眾1600萬之巨,占其人口總數約 2/3。島內的媽祖信眾,無一不視湄洲媽祖廟為敬仰的祖廟。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每年前來湄洲島朝拜媽祖的台胞絡繹不絕,達10萬人次左右,使湄洲島成為大陸吸引台胞最多最集中的一個地方。
湄台媽祖文化交流還創造了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多項紀錄,如:1987年,兩岸民間共祭媽祖升天千年,前受朝拜1000多萬人次,流時間最長、覆蓋區域最廣、牽動人數最多的紀錄;2006年,台灣媽祖聯誼會組織7000多人的團隊赴湄洲謁祖進香,這是迄今為止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兩岸交流活動。湄洲島在構建對台工作前沿陣地、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得到了中央領導高度關注。2002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錢其琛、吳儀視察湄洲島時,都指示要把湄洲島建成重要的對台工作基地。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主要景點
湄洲媽祖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位於秀嶼區湄洲鎮宮下村東北面。湄洲媽祖祖廟的寢殿、正殿和聖父母祠是祖廟建築群的主要建築,是媽祖信仰在祖廟的主要載體。寢殿,占地面積238平方米,建於宋雍熙四年(987)。明洪武七年(1274)泉州衛指揮周坐重建,永樂初和宣德六年(1431)鄭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啟聖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均以重修,民國年間再度在舊址重修。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額保存民國初重修時的墨書,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礎。正殿,明永樂初(1403)鄭和奉旨遣官建造,原為朝天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閩浙總督姚啟聖獲媽祖保佑建功而擴建祖廟時把朝天閣重修並改為正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抬梁結構建築。聖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為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保存宋代天井。是我市重要的涉台文物,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
媽祖文化影視園
湄洲島文化影視園坐落於風景怡人的港灣之濱——東環路東海岸港樓村,是38集大型神話電視劇《媽祖》的拍攝基地。景區內占地面積60多畝,建有風順牌坊、漁村古堡、媽祖吉祥鎖、影視放映廳、湄洲古韻、影視展廳、望海台、平安堡、林家大院、神祗、龍宮、海韻閣等多處景點,與園內的風車、古井、山徑、石道、木橋、流水等周邊環境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積澱千年歷史文化的宋代漁家村落」的壯麗畫卷。
湄嶼潮音
湄嶼潮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地處湄洲島最北端,因其獨特的風蝕、海蝕地貌,在潮汐浪涌作用下,如管弦細響、似鐘鼓齊鳴而得名。「自古宮商傳水樂,幾如風雨作龍吟。」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讚美的詩篇。
黃金沙灘
黃金沙灘被譽為「天下第一灘」的九寶瀾黃金沙灘位於湄洲島西南突出部,狀如一鈎新月,懸掛在湛藍的大海上。遊人在湄洲島北部的媽祖山朝聖之餘,驅車涉足九寶瀾,猶如步入仙宮月窟。 九寶瀾沙灘長兩千多米,寬達百米,面對浩瀚無垠的碧海,背依千畝蔥蘢的木麻黃,灘頭奇峰挺秀、怪石嶙峋,造化的鐘靈毓秀,令人嘆為觀止。美國一位環球旅行家觸景生情,讚美此地為「東方夏威夷」。
鵝尾神石園
鵝尾山風景區位於湄洲島最南端,三面臨海,與北部的媽祖祖廟景區遙相呼應。景區內自然景觀資源豐富獨特,奇山、怪石、碧海、沙灘、森林互為補充,是湄洲島少有的一處綜合性景觀。景區分為三大部分:鵝尾神石園、四季花園、海濱廣場。
天妃故里遺址公園
天妃故里遺址公園位於湄洲島北部,毗鄰媽祖祖廟景區。園內規劃建設故里遺址區、敬祖祭祀區、崖刻景觀區、吉祥文化區、民俗風情區等。遺址公園內現已建成大牌坊、盼歸亭、平安塔及媽祖文化源流館等景觀設施,源流館更是保存有諸多與媽祖相關的重要文物。該景點溶媽祖文化、自然景觀、園林藝術與一體,遊人徜徉其中,猶如置身於一座龐大的人文藝術殿堂。
歷史傳說
湄洲島是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東方麥加」。媽祖,原名林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羽化升天。據宋代史料記載,?大約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地處福建莆田湄洲嶼,有一位姓林的青年女子,自幼聰慧穎悟,能識天氣,通醫理,善舟楫,平素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的敬重。她羽化升天后,鄉親們為了紀念她,便在島上修廟奉祀。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稱為媽祖祖廟。從此以後,出海的人們紛紛傳說在狂風惡浪中,常見到有位紅衣女子閃現在桅杆上導航,直到化險為夷。傳說媽祖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奇女子,治病消災,救助海難,伏妖降魔,護國庇民,無所不能。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救難濟世的動人事跡和美麗傳說。
媽祖傳說從湄洲灣擴展到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增多,並得到封建朝廷的確認。從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起到清朝,歷代皇帝先後給媽祖36次褒封,封號由二字累加至64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直至無以復加。朝廷的累累封賜,最終確立了媽祖作為海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經過千年的分靈傳播,媽祖信仰影響範圍愈益擴大,並隨着飄洋過海的華僑、海員和外交使節等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信仰者遍布全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有近2億媽祖信仰者,僅台灣就有1600多萬。世界各地分靈的媽祖廟近4000多座,分布在世界上26個國家和地區,台灣島上最多。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就有媽祖信仰者。媽祖在國際上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有着極其廣泛的影響,並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延續至今而形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媽祖文化。媽祖文化內涵豐富,有關媽祖的建築藝術、雕塑、繪畫、書法、詩文、楹聯、文物以及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民俗風情等,都是媽祖文化的重要內容,有着極其豐富的研究價值,涉及宗教史、民俗史、航海史、科技史、建築史、文學史、藝術史、華僑史、中外關係史等眾多學科,已經走出單純的民間信仰殿堂而形成了一種影響廣泛的民俗文化,媽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僑務、貿易、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