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藥酒 - 中藥與酒融合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藥酒 - 中藥與酒融合體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於一體的藥酒,不僅配製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於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其效力,提高療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藥酒

特點: 配製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

作用: 舒經活血、溫通發散

製作方式: 發酵

目錄

1基本介紹

2詳細介紹

3特點特色

4製作方法

5歷史來源

6應用分類

7相關介紹

基本介紹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於一體的藥酒,不僅配製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於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其效力,提高療效。市場上品牌較多,如:金神農、皇字號、藏龍等。

詳細介紹

將藥物置於75%酒精或白酒中浸泡而成。治療時用手蘸藥酒(水)塗於體表而後做手法治療,具有舒經活血、溫通發散之作用。

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無數的精彩故事。「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酒幌子」,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於是,就有了武松酒後伏虎的壯舉,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臥怡紅院的千古笑談……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藥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藥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藥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有溫通血脈,宣散藥力,溫暖腸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消除疲勞等作用。適量飲酒,可以怡情助興,但過飲則亂性,酗酒則耗損元氣,甚至於殞命。醫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藥勢而達於臟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其實,酒是一種最好的溶媒,許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難以將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藥物,大多可藉助於酒的這一特性而提取出來,並能充分發揮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藥效(如鶴鳴山道教流傳下來的妙沁藥酒),這就是藥酒歷經數十年而不減其魅力的緣由所在。

特點特色

特點

將作為飲料的酒與治病強身的藥「溶」為一體的藥酒,不僅具有配製、服用簡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的優點,更因為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效力,提高療效。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古「醫」字,即從「酉」(酒)也。現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俗稱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質及水不能溶解。中藥的多種成分如生物鹼、鹽類、鞣質、揮髮油、有機酸、樹脂、糖類及部分色素(如葉綠素、葉黃素)等均較易溶解於乙醇中。乙醇不僅有良好的穿透性,易於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發揮溶解作用,促進置換、擴散,有利於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還有防腐作用,可延緩許多藥物的水解,增強藥劑的穩定性。

特色

人們常說「久病多虛」。病深日久的慢性疾病,往往導致人體氣、血、陰、陽的虧損,而其形成皆非一時一日,其治療恢復也就難以朝夕建功,一蹴而就,一般都需要一個過程。中醫學認為「久病入絡」。各種慢性虛損疾病,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氣血不暢、經脈澀滯,治療時常需佐以活血通絡之藥物以增強療效。而補益藥酒主要配伍具有益氣補血、滋陰溫陽的滋補藥食,故更有益於慢性疾病的治療。人身氣血,貴在通調。如果雖得補益,而不能流通,則收不到補益之利,反生郁滯之害。

補益藥酒不僅廣泛應用於各種慢性虛損疾病的防治,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近代研究證明,我國傳統中藥中有許多補益藥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壽的功效。例如:枸杞子,能降低血糖、膽固醇;何首烏,可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杜仲,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當歸,可抗貧血,能防止肝糖原減少,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地黃,能利水,降血壓;黃芪,有抗癌的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降低血壓;人參,能促進蛋白質合成,降低血糖,增強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能力,抑制高膽固血症的發生。選用這些藥物製成的補益藥酒,經常適量飲服,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壽的效果。

製作方法

藥酒是一種浸出製劑。即乾燥的植物藥材或食物,其組織細胞萎縮,細胞液中的各種成分以結晶或無定形沉澱的方式存在於細胞中,為浸出其有效成分需要作為溶媒的酒液浸潤藥材並進入細胞之中,繼之發揮乙醇良好的解吸作用,溶解其可溶性成分,使之轉入溶媒之中。溶媒在細胞內溶解了很多物質後,使細胞內溶液濃度顯著高於細胞外而形成濃度差。正是靠這種濃度差,使細胞內的高濃度浸出液不斷向低濃度方向的細胞外擴散,同時稀溶液又不斷進入藥材細胞內,這樣就使藥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逐漸溶於酒中。為了提高浸出效率,可以採取適度粉碎藥物、提高浸出溫度、掌握適宜的浸出時間、擴大濃度差等方法。

藥酒有冷浸法,熱浸法,煎膏兌酒法,淬酒法,釀酒法等多種製作方法,家庭配製則以冷浸法最為簡便。可將按處方配齊的潔淨飲片或藥材粗末置於陶瓷罐或帶塞蓋的玻璃器皿中,加入適量的酒(一般用低度白酒或黃酒),根據藥材吸水量的大小,按1 5至1:10的比例配製,密封浸泡,每天或隔天振盪1次,14至20天後用紗布過濾。為了矯正口味,可加入適量的冰糖或白糖。藥渣可再加酒浸泡1^2次。一般宜在飯前溫 _服,每次按量飲用。如不善飲酒,可從少量開始,逐漸增量,亦可兌水後服用。根據藥理研究,酒精對人體的神經、循環、消化系統有明顯的作用,少量,或適量的飲酒,對人體有益,配之中藥(藥酒)飲之能防治某些疾病,促進人體的健康。

那獨具特色的釀酒工藝、設備,那敦厚純樸的酒俗、酒禮,那琳琅滿目的酒具、酒器,各種花樣翻新的酒辭、酒令,以及諸多與酒有關的美妙傳說,都勿庸置疑地表明,酒的釀造史,就是華廈文明的一部分。

冷浸法

將藥物適當切制或粉碎,置瓦壇或其他適宜容器中,按照處方加入適量的白酒(或黃酒)密封浸泡(經常攪拌或振盪)一定時間後,取上清液,並將藥渣壓榨,壓榨液與上清液合併,靜置過濾即得。

熱浸法

將藥物切碎(或搗為粗末),置於適宜容器內,按配方規定加入適量白酒,封閉容器,隔水加熱至沸時取出,繼續浸泡至規定時間,取上清液,並將藥渣壓出余液,合併,靜置、沉澱,過濾即得。或在適宜容器內注入適量白酒,將粉碎適度的藥物用紗布袋裝好,置於酒中,封閉容器,然後在水浴上保持一定溫度浸漬,取液同上法。

加藥釀製法

即將藥物直接加入米谷、高粱、酒麴中蒸煮發酵成酒。

古代藥酒的製作方法

藥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藥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藥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藥釀製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藥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藥文獻記載,古人的藥酒與現代藥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藥酒多以釀製酒的藥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藥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相傳另外一種藥酒製作方法——窯制磁化工藝

眾所周知,藥酒配伍物料較多且各物料無論組織結構還是化學成分均有不同,直接納入配方會使各物料之間功能療效產生排異現象。易使產品療效降低,甚至使配方產生化學變化,轉化成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而威脅健康。窯制磁化工藝是將中國傳統的窯制釀酒工藝與現代高科技磁化技術、納米微波技術相結合,利用「三位一體」的融合性原則對配伍各成分進行有機整合,在維護各成分性質不變的前提下促其相互作用,將活性成分、營養成分完整保留並將功效發揮到極致。天師開山鼻祖—張道陵所創 「萬法自然,陰陽相生」的嫡傳佳釀——妙沁藥酒便用此法釀出,治療效果更迅速持久顯著。

現代藥酒的製作

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藥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藥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製作藥酒時,通常是將中藥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製作工具

按照中醫傳統的習慣,煎煮中藥一般選用砂鍋,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一些金屬如鐵、銅、錫之類的器皿,煎煮藥物時容易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器皿本身和藥物及酒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性的正常發揮。所以配製藥酒要用一些非金屬的容器,諸如砂鍋、瓦壇、瓷瓮、玻璃器皿等。當然,一些藥酒的製作有其特殊要求,那就另當別論了。

歷史來源

最古的藥酒方與其他中藥方劑一樣是沒有名稱的,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所記載的藥酒方,就沒有具體的方名。這種情況在唐代方書中仍保留不少,如《干金要方·脾臟下》「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外台秘要》卷十五的「療風痹癮疹方」等。

最早的藥酒命名,現見於先秦及漢代,如《內經》中的「雞矢醴」及《金匱要略》中的「紅藍花酒」等,多以單味藥或一方中主藥的藥名作為藥酒名稱,這方法成為後世藥酒命名的重要方法。

漢代以後,藥酒命名的方法逐漸增多,傳統命名方法,歸納有以下幾種:

① 單味藥配製的藥酒,以藥名作為酒名,如羌活酒。

② 二味藥製成的藥酒,大都二二藥聯名,如五倍子白礬酒。

③ 多味藥製成藥酒用一個或二個主藥,作為命名,如羌獨活酒,或用概要易記的方法命名,如:五蛇酒、五精酒,五枝酒、二藤酒等。

④ 以人名為藥酒名稱,如倉公酒、史國公酒、北地太守酒等,以示紀念。為了區別,有時也用人名與藥名或功效聯名的,如崔氏地黃酒、周公百歲酒等等。

⑤ 以功能主治命名,如安胎當歸酒、愈風酒、紅顏酒、腰痛酒等。這一命名方法,在傳統命名方法中,也占相當比重。

⑥ 以中藥方劑和名稱,直接作為藥酒名稱,如八珍酒、十全大補酒等。

此外,還有一些從其他各種角度來命名的藥酒,如白藥酒、玉液酒、紫酒、戊戌酒、仙酒、青囊酒等,數量不多,不一一列舉。

由於命名的方法多以主藥或功效為主,再加藥酒的歷代專著均已亡佚,有些專題論述亦無分類,大都藥酒方劑是穿插在其他方書中,所以在命名和分類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如就本書原來收集到,以虎骨酒命名者,就有33方,其中單味8方、複方25方。複方中藥味數最多者達40餘味,最少者僅2味,它們的組成相差很大,功效顯然也有所區別。但是,都用同一個名稱即虎骨酒,因此不易區別,給應用和分類帶來困難。為此,我們對藥酒的命名作了必要的改動。改動的原則如下。

(1) 為儘量保持原貌,對有些名稱不十分確切,或彼此十分相似的藥酒,尤其是古方,只要不與其他藥酒名稱重複,則不作更改。如虎脛骨浸酒、虎脛骨酒、虎骨浸酒、浸虎骨酒,這些都是複方藥酒,名稱上不同於虎骨酒,彼此藥物組成及名稱上也稍有區別,所以就不作改動。當然,現在的虎已成珍稀保護動物,是不能再用來做藥酒了。

(2) 根據藥酒功能主治的特點進行更改。

(3) 根據組方特點歸納命名。即除了主藥,另再選一藥搭配命名。搭配方法:僅二味藥者,就將另一味藥的名稱配上。

(4) 個別藥酒方劑增「複方」二字,以示區別。

(5)對於近代編著中,重複命名的複方藥酒,則用號碼加以區別,並在「資料來源」一項注名出處。

此外,對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同名藥酒,進行歸併。因為後世醫書中有不少內容是整理收錄前人的,如明代的《普濟方》中就有不少藥酒方劑是輯自宋代《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的,在組成上完全相同,對此我們作了歸併。對少數處方,其製法、服用方法及功能主治的內容基本相同,或在處方組成幾十味藥中僅差少數幾味藥作用不明顯者,這可能是古人抄寫整理中的脫漏、衍訛,我們則刪去短少藥味的處方,以避免內容龐雜重複,同時對內容相同的單味藥酒進行歸併,儘可能使《中國藥酒大全》的內容「豐富實用,簡而不漏」。

中國藥酒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藥酒的功能主治;既包括了中國古代二千年前的一些病名和病證,也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一些病名和病證,此分屬二個理論體系,目前還很難統一。中國藥酒是中醫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保持它傳統性,但也不忽視它發展的一面。為此,我們採用目前兩種理論體系均能接受的大科分類法,列保健、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口齒等科。

對有些目前還不太確鑿的古代病名、病證,以及功能羅列一大堆,對主治不明確的藥酒,則不與勉強分類,歸併「其他」,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和探討。[1]

參考文獻